書名: 中國人權法治(2002~2016)作者名: 田禾 呂艷濱主編本章字數: 813字更新時間: 2019-07-17 12:13:07
四 生態文明倡導環境保護
“生態文明”作為科學發展觀中的核心概念進入十七大報告。中國決策理念的這一新變化可謂深得人心、振奮人心。
在經濟迅速發展的同時,不少地方的環境危機已經顯現:2007年,中國江蘇太湖暴發藍藻污染,無錫百萬市民喝不上干凈的水,云南昆明滇池暴發藍藻污染,深圳灣出現大面積有毒紅潮波。一系列環保事件相繼成為社會熱點,促使政府、社會和百姓進行深刻的環保反思。2007年6月4日,全面闡述2010年前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對策的《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在北京正式發布。這是中國第一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性文件,也是發展中國家的第一個應對氣候變化的國家方案。2006年9月7日,國家環??偩趾蛧医y計局共同發布了耗時兩年做出的《中國綠色國民經濟核算研究報告2004》。這是中國第一份有關環境污染經濟核算的國家報告,也是第一份基于全國31個省份和41個部門的環境污染核算報告,標志著中國政府對環境保護重視程度的提高。針對兩位數增長的各地GDP,綠色核算小組發言人透露,有些省份是以高能耗高污染為發展模式的,其環境污染治理成本最高可達10%,扣除這方面成本的話,GDP實際是零增長甚至是負增長。根據該報告的核算,2004年,全國因環境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為5118億元,占GDP的比例為3.05%,發人深省。
環保問題不是單純的行政管理問題,它與整個國家的執政和發展理念、政治架構和職責配置密切相關,更需要公眾意識的提高和全社會的全面參與。
12月12日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部長級會議開幕,《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192個締約方以及《京都議定書》176個締約方的11000多人參加了此次大會。這是聯合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氣候變化會議。中國根據公約的要求制訂了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并明確提出到2010年單位GDP能耗在2005年基礎上降低20%的目標。環境權是基本人權,并與公民健康權等密切相關,環境保護對于中國這樣一個發展中大國來說,是一個亟待重視并采取實際行動的大事情。這一點,已基本成為政府和社會的共識,挑戰在于如何采取實際行動,積極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