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人權法治(2002~2016)
- 田禾 呂艷濱主編
- 1259字
- 2019-07-17 12:13:07
三 “勞動立法年”為勞動者權利提供保障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迅猛發展,勞動者權益保障的問題也愈加受到重視。2007年堪稱“勞動立法年”。
2007年3月以來,山西省連續被媒體曝光多起黑磚窯主非法限制民工人身自由,非法雇用童工,強迫民工超強度勞動,毆打民工致死、致殘案件,被稱為山西“黑磚窯”,引起社會震驚。國務院于6月20日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專門聽取山西“黑磚窯”事件調查處理初步情況的匯報。會議要求全力做好受害人的解救工作,依法懲處犯罪分子,嚴肅查處有關工作人員的腐敗和失職瀆職問題。山西省省長代表省政府作了檢查。截至2017年6月21日,山西全省共解救農民工359人,刑事拘留犯罪嫌疑人35人,其中批準逮捕10人。
6月29日,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八次會議表決通過《勞動合同法》。這部備受關注的法律經歷了向社會全文公布征求意見、四次審議之后,終于出現在人們面前,并于2008年1月1日起施行。它從勞動合同的訂立、履行和變更、解除和終止等多個方面,進一步完善了勞動合同制度,明確了勞動合同雙方當事人的權利和義務,意在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構建和發展和諧穩定的勞動關系。為了強化政府責任,《勞動合同法》規定,勞動行政部門和其他有關主管部門及其工作人員玩忽職守、不履行法定職責,或者違法行使職權,給勞動者或者用人單位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勞動合同法》還進一步明確了勞動者權益受到侵害時的救濟渠道: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的,有權要求有關部門依法處理,或者依法申請仲裁、提起訴訟。
8月30日,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九次會議表決通過了《就業促進法》。該法于2008年1月1日起實施。作為一部與民眾利益密切相關的法律,《就業促進法》在起草之初就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人們期待這部法律的制定和實施能為擴大就業、發展和諧勞動關系提供保障。《就業促進法》規定,各級人民政府要創造公平就業的環境,消除就業歧視,制定政策并采取措施對就業困難人員給予扶持和援助。用人單位招用人員、職業中介機構從事職業中介活動,應當向勞動者提供平等的就業機會和公平的就業條件,不得實施就業歧視。《就業促進法》明確,違反本法規定,實施就業歧視的,勞動者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中國1987年恢復了勞動爭議仲裁制度,隨著1993年《企業勞動爭議處理條例》和1994年《勞動法》的相繼頒布實施,形成了“一調一裁兩審”的勞動爭議處理程序。這一程序制度對解決勞動爭議發揮了重要作用。為盡可能把勞動爭議解決在基層,最大限度地發揮現有調解組織的功能,并將勞動爭議訴訟作為當事人最終的有效的司法救濟渠道,2007年12月29日,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一次會議審議通過《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為世人矚目,而勞動者權益保障的現狀并不令人樂觀,保護勞動者權利,只能加強,不能倒退,而且是必須加強,亟待加強。2007年,作為“勞動立法年”,為今后勞動者權益保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必將對中國經濟與社會發展產生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