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章 社會企業相關概念及基礎理論

一 概念之一:組織實體

關于社會企業,文獻中使用的概念往往是不明確的,并且有著各種各樣的意義,學者迄今為止沒有達成共識(Weerawardena & Mort, 2006)。簡而言之,“運用商業手段,實現社會目的”成為社會企業的一般定義。這為社會企業這一社會創新組織提供了一個更廣闊的解釋空間,但同時在實際操作層面造成分歧,尤其是不同地區法律政策對社會企業的準確定義產生了更大范圍的分歧。

“社會企業”這一概念取自1994年發表的關于這一主題的報告,“社會企業”在該報告中是指既利用市場資源,又利用非市場資源以使低技術工人重返工作崗位的企業(劉繼同,2004)。Dees指出,“社會企業”一詞并非單純為財政目標而存在,而是一種多元混合的綜合體(hybrid),他提出了著名的“社會企業光譜”概念,即社會企業是純慈善(非營利組織)與純營利(私人企業)之間的連續體,此種概念揭示出非營利組織商業化或市場化是其轉變為社會企業的途徑。但楊(Young, D.)從結構決策(structural decisions)的角度分析指出,社會企業包含兩種界定方式,其一為營利的商業組織對公共財政的貢獻;其二為非營利組織通過商業化手段賺取盈收,即非營利組織商業化和市場化以及營利企業師法非營利組織都是轉變成為社會企業的路徑(Young, 2001)。皮爾斯(Pearce, J.)用六個特征對社會企業進行定義:①有一個社會目的或目標;②至少部分通過市場交易活動實現社會目的;③不向個人分配;④資產鎖定以保護社區利益;⑤組織內部治理,采取成員民主原則;⑥獨立于特定選區或更廣泛的社區(Pearce, 2003)。

在理論層面,楊依據營利組織與非營利組織雙向社會企業化的兩種界定方式將社會企業劃分為:企業慈善(corporate philanthropist)、社會目的組織(social purpose organization),及兩者之間的混合組織(hybrids)(Young, 2001)。卡梵奇(Cafaggi, F.)和艾米塞利(Iamiceli, P.)通過對歐洲社會企業法律形式的考察,將各國社會企業的創新法律形式劃分為三種類型。①合作社模式。社會企業作為一個追求社會目標的合作社公司受特定法律規制,如意大利、葡萄牙、法國和波蘭。②公司模式。將社會企業視為具有社會目標和分配限制的營利性公司形式,立法主要調整公司法,社會目標引導立法者對營利部門設定一系列例外條款,如比利時和英國。③開放形式模式。制定專門的社會企業法,但不限定社會企業的法律實體形式,如意大利和芬蘭(Cafaggi & Iamiceli, 2009)。韋克斯勒(Wexler, R. A.)將美國創制的各種社會企業新型實體比喻成“菜譜”。該“菜譜”包括肉、低脂肪食品、有機無污染食品和蔬菜等幾種類型的食品。其中,“肉”表示該法律實體更在意財務回報,并不關注尋求稅收豁免的投資者,比如有限責任公司(LLC); “低脂肪食品”“有機無污染食品”表示同時追求利潤和稅收優惠,比如低利潤有限責任公司(L3C)和受益公司(B-corp); “蔬菜”則表示社會企業主要采取非營利形式,主要目的是帶來稅收豁免的便利,比如非營利公司501(c)(3)等(Wexler, 2009)。提莫曼(Timmerman, L.)等在更廣泛的國別視角基礎上,運用Dees慈善到商業的連續光譜反映了不同國家創制新型法律形式的差異性。在“慈善—商業光譜”的一端,是南非的非營利公司,該法基于純慈善哲學,規定社會企業可以發行股票,但嚴格禁止利潤分配,在清算時財產要交給具有同類目的的組織托管。在“慈善—商業光譜”的另一端,有幾種類型的法律實體不限制股東分紅,比如芬蘭的社會企業。連續光譜的中間地帶是提供給股東有限分紅的社會企業,例如比利時的非營利公司(Timmerman et al., 2011)。與此同時,有限公司、合作社和慈善組織等原有組織形式,仍然被廣泛采用,形成新舊法律形式并存的局面(王世強,2013a)。我國學者余曉敏按照社會企業的所有制模式將社會企業分為非營利組織、合作社和商業企業三大類(余曉敏,2012)。

在實踐層面,比利時的社會企業主要指社會目的企業(social-purpose enterprise), 1995年通過的社會目的企業法,對于社會企業的法律狀態,是相當重要的里程碑。該法將社會企業區分成兩大類型,一是非營利社團(non-profit associations),政府機構對其采取相當嚴格的財政管理策略,以整合這些組織為目標;二是與公司組織無異的商業企業。澳大利亞的社會企業采用了比較寬泛的定義,具體包括有賭博機器收入的體育俱樂部、私立學校、承接政府大合同的職業訓練機構、提供可負擔的住房的企業、藝術演出公司、藝術和文化組織、滑雪俱樂部、社區廣播電視臺、互助金融、無息貸款計劃、地方能源交換系統、農業展覽、農夫市集、雇員所有制企業、大學及提供收費教育服務的二級機構。加拿大社會企業法律形式包括慈善組織、非營利組織、合作社和企業。英國社會企業可以采取法人和非法人兩種形式,其中法人實體包括有限公司、社區利益公司、工業合作社、有限責任合伙等(Department for Business Innovation & Skills, 2011)。2011年10月25日,歐盟發起一項社會商業計劃。該計劃為不同歐盟成員國家的社會企業建立了一個統一的標準。歐盟定義了社會企業的三個維度,分別為企業維度、社會維度和治理維度(European Commission., 2014r)。在企業維度下,企業必須有持續的經濟活動,這是區分社會企業與傳統非營利組織的重要標志。在社會維度下,社會企業必須優先追求某一個具體的社會目標,該目標需為社會帶來益處。最后一個是治理維度,這一維度牽涉機構的管理,為保證該機構的社會性質必須有個“鎖定”機制,使社會企業能跟其他的傳統非營利組織和社會經濟的成員區分開來。上述三個維度共同定義了歐洲社會企業的基本特征。歐盟據此列出組織成為社會企業的三大要件:①以商業為手段來實現某公共利益或社會目標;②大部分利潤被重新投入,用于實現該社會目標;③該機構的所有制結構和運營方式反映了一定的民主和參與機制,并且注重社會公平(European Commission, 2014r)。

盡管沒有統一的形態,歐盟根據社會企業的功能將其劃分為四類:工作整合型、個人社會服務提供型、弱勢地區發展型和其他類型(European Commission, 2014r)。根據歐盟的研究,歐洲現在約有200萬家社會企業,約占歐盟商業公司總數的10%,雇員總數約1100萬人,占歐盟勞動市場的6%(European Commission, 2014r)。由于這些社會企業組織性質和社會目標各異,一些歐洲國家發現需要制定相應法律政策框架,政策制定者也陸續出臺相應的政策來規范社會經濟部門和推動社會企業的發展。

圖2-1 歐洲社會企業的三個維度

資料來源:European Commission(2014r)。

在這一背景下,歐盟發起了一項面向當時28個成員國和瑞士的社會企業生態系統的圖譜研究。這項研究的另外一個目的是探索國家層面的社會企業法律形式和商業模式。這一報告顯示,上述29個國家都采用了統一的社會企業標準。此外,報告發現有19個歐盟成員國引入了社會企業的法律實體形式。其中,有一些法律框架是為社會企業量身定制的,有一些法律為社會企業提供了特定的法律形式。在19個歐盟成員國內,各個國家的做法包括:①引入合作社立法形式(大多數是南歐國家,比如希臘、意大利、西班牙和葡萄牙); ②引入公司法形式(比如英國的社區利益公司);③引入一個法律標簽(比如比利時的社會目的組織),這一標簽可以被很多其他實體形式所采用(Lambooy & Argyrou, 2014)。此外,報告還表明有一些成員國沒有制定特別的法律,比如荷蘭、澳大利亞、德國,以及其他一些正在為社會企業制定政策的國家,比如拉脫維亞。歐洲社會企業法律協會(European Social Entperise Law Association)2015年發布的報告中將社會企業分為三種法律形式和身份,第一種是既有的法律形式(Existing Legal forms),比如協會、基金會、合作社和企業等;第二種是社會企業的法律形式(Social Enterprise Legal Forms),通過對現有法律框架的調整,專門為社會企業設計的法律形式;第三種是社會企業的法律身份(Social Enterprise Legal Statuses),可以包含多種不同的法律形式,與一系列預設的原則相一致(Braithwaite, 2015)。按照這個標準,歐洲有16個國家有社會企業的某種法律形式,但多數國家并沒有為社會企業專門立法,如圖2-2所示。

圖2-2 社會企業的法律形式與法律身份

資料來源:Braithwaite(2015)。

按照上述社會企業的法律形式和EMES對社會企業的定義,我們可以總結出表2-1。

表2-1 社會企業組織實體與社會企業定義

資料來源:Braithwaite(2015)。

借鑒上述分類方式以及各國社會企業法律身份規范實際情況,各國社會企業實體一般包括合作社實體、公司實體、非營利組織實體和混合型組織實體四種類型。

(一)合作社實體

“合作”的原意是指成員之間的共同行動和協作行動。合作具有自愿性、自主性和自助性,也就是說,它是合作組織成員為了共同目的,自己動手互相幫助的一種合作。葡萄牙的社會融合合作社、西班牙的社會倡議合作社、希臘的有限責任社會合作社、法國的集體利益合作社和波蘭的工人合作社等形式,雖名稱各異,但其本質皆基于合作社實體。合作社的目的是實現成員利益,被廣泛認為是一種傳統的、重要的社會企業形式,采用其他法律形式也可以復制合作社的治理結構,如非法人協會或公司(王世強,2013a)。

(二)公司實體

現行實務方面,大多數社會企業屬于小微企業,就資本與人數而言,成立財團法人或公益社團法人對其負擔可能過大。再者,目前有關公益法人的法律,也不允許分配盈余給經營者,對經理人欠缺經濟鼓勵上的誘惑,也無法利用股權籌資(蔡志揚,2015)。區別于傳統的市場公司以營利為目的的企業法人特點,以公司實體存在的社會企業實質上是一種“股份公司”(Share Company),其目的是服務社會成員,而不是尋求利潤,強調獨立的管理,有民主的決策過程以及人力和勞動力資本在收入分配中的首要地位。公司實體強調最終社會目的,因此從運行過程而言,較其他類型社會企業更加商業化。一般而言,不享受稅收優惠,需要具備更高的經濟道德自律感,所受監管更為嚴格,透明度更高。

(三)非營利組織實體

以非營利組織實體存在的社會企業所涉及的領域一般包括藝術、慈善、教育、政治、宗教、學術、環保等,是社會目的價值觀念與社會企業價值實現理念最為貼近的一種組織形態。非營利實體一般包括協會、基金會、非營利公司及一些慈善組織等法律形式,組織的運作并不是為了產生利益,這一點通常被視為這類組織的主要特性,受法律或道德約束,不能將盈余分配給擁有者或股東。非營利組織實體產生收益,以提供社會企業活動的資金。但是,其收入和支出都是受到限制的。公私部門捐贈是社會企業重要的資金來源,一般可以享受稅收優惠。

(四)混合型組織實體

社會企業作為一種創新型社會組織形式,由于歷史傳統、社會條件和對社會企業的理解不同,其法律形式以及發展路徑也呈現多樣化。在很多情況下,純粹的非營利組織和營利實體對社會企業家而言都是不充分的。社會企業政策應該通過建立“混合組織”來尋求為社會創造價值和為所有者帶來利潤的整合性方案(Reiser, 2010)。本研究將無法簡單歸屬于合作社實體、公司實體以及非營利組織實體,但將具有明顯社會企業混合特質的組織形式歸為混合型組織實體。混合型組織實體是“具有非營利靈魂的營利性機構”,其最大的特點在于同時追求社會目標和利潤目標。但組織的首要目標是實現社會使命,這一目標高于它的利潤目標。由于存在雙重目標導向,這類組織具有很多公司實體的優勢,如建立程序邊界、與公司同樣的治理結構、靈活的組織管理方式,并為所有者和管理者提供法律保護,在吸引資本投資(包括股權資本)方面有獨特優勢。巴提蘭那(Battilana, J.)和多拉多(Dorado, S.)提出需要從組織實踐、組織人員、組織結構、組織文化和組織間關系等方面考量混合組織的特性(Battilana &Dorado, 2010)。

各種類型呈現出商業或社會目的實現某方面的傾向,但都是在保證實現社會目的的首要目標,而不是利益目標條件下的法律組織形式。社會企業的概念更側重于組織的治理方式,以及它的目的是什么,而不是它是否嚴格遵守非分配約束的正式非營利組織(Young & Salamon, 2002)。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龙县| 勐海县| 青岛市| 铁岭市| 儋州市| 静宁县| 平泉县| 舒城县| 贵州省| 深水埗区| 孙吴县| 天气| 航空| 离岛区| 繁峙县| 清水河县| 克什克腾旗| 综艺| 锦屏县| 米易县| 安福县| 温泉县| 电白县| 钟祥市| 林口县| 阜康市| 郯城县| 岢岚县| 凤山县| 郓城县| 富平县| 东平县| 赫章县| 江阴市| 双柏县| 车致| 岳池县| 阜新| 胶南市| 定陶县| 琼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