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會企業政策:國際經驗與中國選擇
- 李健
- 721字
- 2019-07-17 11:59:42
四 可能的創新點
(一)學術思想創新
盡管目前理論界對社會企業的關注日益增多,但專門從政策視角研究政府如何促進社會企業發展的成果較少。社會企業的發展深深植根于一國、一地的制度脈絡之中,平衡經濟與社會的雙重目標導致其需要政府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予以支持。相對于社會企業內部經營的探索性研究,本研究將外部公共政策作為社會企業發展的基石,并最終從建立社會企業生態系統的角度提出政府如何制定支持社會企業的政策。
(二)學術觀點創新
不同國家的社會企業存在較大差異性,決定了我國社會企業政策不能簡單移植或模仿某一國家,而必須在大量樣本國家研究的基礎上,結合我國社會企業發展所處的階段和現實制度條件設定政策議程。本研究依據政府干預程度與社會企業商業化程度建立二維坐標,結合我國“強政府、強市場”的特點,選擇韓國和新加坡兩個國家作為參照系進行比較,建立適合我國的社會企業發展的政策支持模式,在此基礎上進行具體政策內容設計。
(三)研究方法創新
當前有關社會企業的國內文獻概念性研究多,操作性研究少,項目從政策工具與政策文本的定量分析出發,為我國社會企業支持政策的出臺提供科學嚴謹的智力支持。先前的多數學者僅是選取了歐美或亞洲的部分國家或地區,尤其是集中于歐美等發達國家促進社會企業發展的相關政策,政策可移植性弱,不足以為我國社會企業支持政策提出關鍵性建議;少數關注亞洲國家政策的研究視角則較局限,多數圍繞單個國家、地區展開研究,缺乏對比和說服力。本研究在歐盟國別報告和ICSEM國別報告的基礎上,結合各國、各地區最新政策動向,搜集了世界范圍內國家和地區的政策文本,并對政策文本進行了量化分析,運用定性比較分析方法完善國別研究,使政策體系更加完整、科學,大大降低了先前研究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