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生產率研究:現狀、問題與對策
- 張長春 徐文舸 杜月等
- 1336字
- 2019-07-08 17:05:49
一 以勞動生產率展開研究的理論與現實邏輯
生產率為生產的效率,是給定一組投入下所能得到的產出。學界論及的生產率通常指勞動生產率和全要素生產率,而從勞動、資本、全要素這三類增長要素看,資本生產率也應該在生產率的考察范圍之內。在勞動生產率、資本生產率、全要素生產率三個生產率中,勞動生產率直接決定國民的收入和福利水平。
(一)勞動者是生產率中的核心因素
勞動者在勞動生產率、資本生產率和全要素生產率中都是最活躍、最關鍵的因素。勞動生產率A (K/L)α和資本生產率A (K/L)α-1都由全要素生產率和勞均資本決定,影響全要素生產率的技術、制度等因素源自勞動者基于某種目的的主動行為,資本(存量)則來自勞動者基于獲取未來收入的積累,三個生產率從不同方面直接或間接地反映勞動者的科技素養、主動行為及其結果。
生產率的提出與生產率理論的發展也反映了勞動者在生產率中的核心位置。早期的生產率指勞動生產率,魁奈在《經濟表》中指出“大農經營”(農場主使用馬拉犁經營)的“純產品率”高,他所稱“純產品率”就是指“大農經營”這種生產方式下的農業勞動生產率。斯密(2009)將勞動生產率的概念擴展到整個生產領域,并認為“勞動生產率上最大的增進,以及運用勞動時所表現的最大熟練、技巧和判斷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結果”。馬克思(2004)、馬歇爾(1964)、克拉克(2014)等分別從不同角度揭示了勞動生產率的來源和重要性。首屆諾獎得主丁伯根(1998)將柯布-道格拉斯函數改進為總量生產函數,提出全要素生產率,用以衡量無法用可見投入來解釋的產出變化。此后,索洛(1987)、喬根森(1989, 2001)等經濟學家分別對全要素生產率展開研究。從某種意義上講,正是為了探索如何持續提高勞動生產率,才促使經濟學家們發現全要素生產率這一勞動生產率增長的重要源泉,而且歸根結底,提高全要素生產率需要依靠勞動者的科技水平。
(二)發展中經濟體更應該重視勞動生產率
經濟增長最終要依賴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這是迄今為止增長理論和發展實踐的共識。如果勞均資本緩慢增長或不增長甚至負增長,經濟增長依賴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也就意味著勞動生產率的增長也要依賴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但這種增長狀態更符合發達經濟體的現實。
發達經濟體資本形成增速很低:經過長期資本積累后資本存量很大,新增資本彌補折舊后所增加的資本有限,資本存量增長緩慢。勞動人口幾乎不增長甚至負增長。勞動、資本增長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很小,勞均資本相對穩定,經濟增長、勞動生產率增長只能主要依靠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
但上述情形只出現在經過長期發展后的發達經濟體中,如我國這樣的發展中經濟體離這種增長狀態還十分遙遠。我們的現實情況是,勞均資本很少(2016年我國不到G7國家的1/4),資本形成增速較快,經濟增長、勞動生產率增長具備發達經濟體曾經擁有的勞均資本增長(資本廣化和深化)和全要素生產率增長這兩個現實條件,同時用好這兩個增長條件有利于實現追趕型發展,也有利于更快地提高勞動者收入。
對如我國這樣的發展中經濟體而言,全要素生產率是勞動生產率增長的持久動力,勞均資本則是勞動生產率增長的現實動力。考慮到我國現在和未來相當長時期勞動生產率的現實增長來源,提高勞動生產率的重點是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和不斷增加勞均資本(見圖1-1)。

圖1-1 勞動生產率的增長來源和三個生產率之間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