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生產率研究:現狀、問題與對策
- 張長春 徐文舸 杜月等
- 1008字
- 2019-07-08 17:05:49
前言
對資本生產率的處理。資本生產率一般會隨著發展水平的提高呈現總體下行趨勢,下行速度與全要素生產率的變化和具體國情有關。資本生產率下降幅度和節奏是否合理必須結合全要素生產率變動來判斷,資本生產率只能間接反映資本的生產效率,這也是國內外學者對資本生產率研究極少的重要原因。
資本生產率、勞動生產率都決定于全要素生產率和勞均資本這兩個因素,而勞動生產率恒等于勞均收入,決定人均收入水平,是一個與經濟體特別是發展中經濟體的國民收入水平最密切相關的生產率指標。相對資本生產率,勞動生產率更具綜合性,更直接地決定國民福利水平。本書將從勞動生產率的角度對全要素生產率展開研究,對資本生產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普遍規律、我國的變動特征、國際比較等方面。
框架與結構。分別分析三個生產率——勞動生產率、資本生產率、全要素生產率的現狀和變化特征,對勞動生產率及其來源——全要素生產率和勞均資本進行國別比較,再對全要素生產率的決定因素及其增長機制進行跨國比較,通過從勞動生產率到全要素生產率再到全要素生產率的決定因素的層層深入,從比較中找差距、找問題、找原因、找規律,進而提出對策。
研究結論。一是與世界樣本經濟體和與我們正在追趕的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全要素生產率較低,勞均資本更低,我國與G7國家勞均資本的差距是全要素生產率差距的1.6倍。二是依據世界樣本經濟體的經驗數據估算,未來全要素生產率相對勞均資本對勞動生產率的重要性趨于提高。據估計,2016~2030年,我國與技術前沿國家(美國)的全要素生產率相對水平的差距每縮小0.01,勞動生產率能夠比較穩定地提高0.3%左右,而勞均資本每增加1%,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幅度從0.25%左右下降至0.10%左右。三是對應到2020年、2030年全要素生產率水平的預期目標,技術創新、人力資本自始至終對全要素生產率有顯著影響,而制度體系、治理能力在2020年前對全要素生產率有顯著影響,2020年后影響不顯著。
由課題研究成果形成的本書的各章執筆人分別是:第一章張長春、徐文舸、杜月,第二章馬延亮,第三章徐文舸,第四章鄒曉梅,第五章岳國強、朱海宇、蔡曲,第六章杜月、徐文舸、張芷瑜,第七章應曉妮,第八章張長春、徐文舸,附錄馬延亮,調研報告一羅松山、李波,調研報告二徐文舸。全書由張長春統稿。
課題研究先后得到了多位專家的悉心指導,專家們求真務實的治學精神給課題組留下了深刻印象。在此,課題組對專家們的幫助與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謝!限于研究水平,本書存在諸多不足之處,請學界同人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