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中共湖南省委常委第六十六次會議紀要——關于建立長沙、株洲、湘潭經濟區的問題此件原載1982年12月30日《湖南日報》和1983年1月3日湖南省政協第四屆第六次會議簡報。

11月10日下午,省委、省政府領導同志召開會議,聽取了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張萍同志關于建立長沙、株洲、湘潭經濟區建議方案的匯報。這個方案的主要內容包括以下幾點。

(1)建立經濟區的基本依據和意義。長株潭三市是沿湘江中下游自然形成的一個“品”字形城市群體,兩兩相距最遠為51千米,最近38千米,有著不可分割的經濟聯系。聯合起來可以形成帶動全省城鄉商品經濟發展的多功能的綜合經濟中心。三市是我省最發達的經濟地帶。工農業總產值為全省的29.1%,工業總產值為全省的36.26%。交通方便,湘江貫流三市,通過長江可達重慶、上海;京廣、湘黔、湘贛等鐵路在此交會,株洲是我國八大鐵路樞紐之一,有四條公路國干線通過本區,長沙是中南地區重要的航空港。三市聯合可以在全省形成和發揮工業中心、貿易中心、交通中心、金融中心、信息中心、科技中心等多功能的綜合經濟中心的作用,為發展全省的城鄉商品經濟服務,成為振興我省經濟的基地,新技術、新產品開發中心,帶動全省經濟騰飛的“龍頭”。同時,從地理位置上看,三市北是武漢,南是廣州,東是上海,西是重慶,地處江南腹地,四方交匯之點,聯合起來在全國經濟網絡的總體格局中也具有重要的戰略作用。三市可以聯合實行“內聯外擴”“外引內聯”的方針,形成強大的經濟活力,對外(國外、省外)既可增強吸引力,又可增強競爭力;既可加快我省“四化”的發展,也可促進鄰近省區經濟的發展。此外,三市都有共同的區域性問題要解決。如能源的開發和引進,提高資源和能源的綜合利用率,湘江水域污染的治理,城鎮體系和工業的合理布局,現有工業的技術改造和改組聯合,新產品的開發,對外經濟技術合作,等等。客觀上都需要從三市作為統一的城市群的角度,統籌規劃解決,才能獲得較好的社會經濟效益。

(2)性質和內容。經濟區是以長株潭大中城市群為依托的開放式、網絡型的區域經濟發展的聯合組織。首先要聯合抓好規劃和改革。要根據三市的特點,制定經濟區的總體發展戰略和中長期規劃。三市可聯合選擇有利于引進外資和技術的地方搞經濟開發區。三市的改革要有統一的部署和政策,時間可以有先有后,但應注意相互調節。

(3)原則和組織形式。建立經濟區應當遵循揚長避短、形式多樣、互利互惠、共同發展的原則。其組織形式:一是建立經濟區的經濟技術開發協調會議,作為三市最高聯合的經濟組織;二是建立三市的機械、電子、冶金、化工、建材、紡織、食品等行業協作會議或聯席會議;三是建立三市的物資、信息、科技、人才等交流中心和網絡。四是設立長株潭經濟區規劃辦公室,省直經濟綜合部門亦抽人參加,負責經濟區協調會議的日常工作。

會議認為,張萍同志關于建立長沙、株洲、湘潭經濟區的建議是可行的,并議定了以下幾點。

(1)建立長株潭經濟區,可以通過聯合和規劃,取長補短,發揮綜合的經濟技術優勢,對內增強內聚力,對外增強競爭力和吸引力。同時把三市建設成湖南的多功能的綜合經濟中心,對于帶動全省城鄉商品經濟的發展,加速我省“四化”建設,也關系極大,因而要把建立和搞好長株潭經濟區作為振興湖南經濟的戰略重點,省直各有關部門都要給以支持。

(2)要從長遠著眼,近期見效著手立足開發;要面向全省、面向全國、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又要從近期見效快、收效大的經濟技術聯合和開發的項目人手,邊規劃邊行動;要勇于探索,敢于改革,扎實工作,開拓前進,探索出一條發揮城市中心作用的新路子。

(3)建立長株潭經濟區規劃辦公室。籌備工作由陳邦柱同志牽頭,具體組織工作由翁輝、張萍同志負責。辦公室由省綜合經濟部門、省社會科學院和長、株、潭三市各抽1~2人組成,負責經濟區的日常工作。

(4)建立長株潭經濟區經濟技術開發協調會議制度。會議由省綜合經濟部門領導3~4人,三市包括黨政領導在內的各3人參加,至少每年召開一次,輪流主持。由會議所在市負責籌備工作,并請該市的一名主要領導擔任主席。第一次會議擬于明年春在長沙市召開。

(5)所需的經費,由省財政廳撥款1萬元,長、株、潭三市各撥款5000元解決。

中共湖南省委辦公廳

1984年12月18日

附方案:

關于建立長株潭經濟區的方案此方案系張萍1984年7月完成,報中共湖南省委、省政府領導。

一 建立長株潭經濟區的依據和意義

現代城市是商品經濟發展的產物。隨著社會分工和商品交換的擴大,逐步形成了具有貿易集散中心,生產協作中心,交通運輸中心,金融信貸中心,科技交流中心,信息情報中心等綜合性功能或單一性功能的城市;同時,它又是在發揮經濟中心作用,為發展商品經濟提供各種服務的過程中得到發展的。城市,從其本質上說,是開放型的經濟社會綜合體。社會主義經濟是計劃性和商品性相統一的經濟。以城市特別是大、中城市為依托,逐步形成不同規模的,開放式、網絡型的經濟區,既打破了條塊分割、城鄉分割,溝通和加強了橫向的經濟聯系,又有利于加強宏觀計劃的指導,是社會主義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是對我國現行經濟管理體制的重大改革。

從我省的省情來說,首先需要建立長株潭經濟區。這是由于:

第一,長、株、潭三市是沿著湘江中下游自然形成的一個“品”字形的城市群體,兩兩相距30~50公里。較之大的中心城市同其衛星城鎮的距離還要近得多。從歷史和現實看,都有著不可分割的經濟和社會的聯系,實際上是一個城市綜合體。

第二,三市聯合可以形成能夠帶動全省城鄉商品經濟發展的多功能的綜合經濟中心。三市是我省經濟最發達的核心地帶。1983年,三市的工農業總產值105.63億元,為全省的29.1%,工業總產值74億元(不含軍工),為全省的36.25%;完成社會零售總額32.5792億元,為全省的26.08%;完成外貿收購總額4.6691億元,為全省的40%;全民所有制單位各類科技人員93, 990人,為全省的1/3,其中中級以上科技人員18, 115人,為全省的50.5%。從交通看,湘江貫流三市,北入洞庭,通過長江可連武漢、重慶、上海,京廣、湘黔、浙贛等鐵路在此交匯,株洲是我國八大鐵路運輸樞紐之一,有四條公路國干線交叉通過本區,以及有可直達十四個大中城市的空運航線,交通運輸十分方便。三市聯合可以在全省形成和發揮工業中心、貿易中心、交通中心、金融中心、信息中心、科技中心等多功能的綜合經濟中心的作用,為發展全省的城鄉商品經濟服務,成為我省振興經濟的基地,新技術、新產品的開發和推廣的中心,帶動全省經濟騰飛的“龍頭”。同時,三市在加強為全省商品經濟發展服務的過程中,才能得到更快的發展。

第三,三市聯合在全國經濟網絡的總體格局中也具有重要的戰略位置。從地理上看,三市北是武漢,南是廣州,東是上海,西是重慶,地處江南腹地,四方交匯之點。從經濟實力看,三市如果不聯合成一個經濟綜合體,就省會長沙市來說,在全國城市中也只能排在第30位以后。如果聯合成一個城市群體來計算,1983年三市工農業總產值達105.63億元,在全國中心城市中可排第9名;城區工業總產值62億元,接近重慶,高于成都、哈爾濱、西安、杭州、蘭州、長春、太原、福州,可排第11名;城區總人口達153.77萬人,可排第9名。三市聯合實行“內聯外擠、外擴、外拓”和“內聯外引”的方針,形成強大的經濟合力,對外(國外、省外)既增強吸引力,又增強競爭力,既可加快我省“四化”建設的發展,也可促進鄰近省區經濟的發展。

第四,三市面臨著許多需要共同解決的重大的經濟社會問題。由于三市有著一個自然形成為城市群體的地理位置和緊密的經濟社會聯系,許多重大的經濟社會問題諸如克服能源的限制,湘江水域污染的治理,城鎮體系和工業的合理布局,現有工業的改組聯合和技術改善,對外經濟技術合作,等等,客觀上都需要統籌規劃解決,才能獲得較好的社會經濟效益。

二 長株潭經濟區的性質、目標和原則

長、株、潭經濟區,是以長沙、株洲、湘潭大中城市群為依托的,開放式、網絡型的區域經濟聯合體。所謂開放式,即它不是新的塊塊,不僅三市之間是開放的,也歡迎外省其他地、市以及外省、市、區參加協作和聯合;所謂網絡型,即它不是一級行政層次,而是打破行政區劃,把橫向的經濟聯系用網絡聯結起來的經濟聯合體。

明確經濟區的性質,需要分清經濟區同行政區,以及過去的協作區的區別。

第一,行政區、協作區都是按行政區來劃分的。經濟區的特點是以中心城市為核心,根據城市的經濟功能及其經濟實力所輻射的區域范圍來劃分的。它既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又隨著中心城市的經濟實力和輻射范圍的變化而變化。而且經濟區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在分工協作下,各個經濟區之間存在著互相交織、滲透,形成犬牙交錯的狀況。同時,由于中心城市經濟實力的大小和緊密聯系的區域范圍不同,不同的中心城市及其所聯系的區域又有不同的特點,因而經濟區也就有不同的規模、類型和層次。

第二,行政區、協作區,都是一級行政機構、行政層次。經濟區是一種區域性的經濟聯合體,它也需要采取適當的組織形式,設置必要的工作機構,但它不是一級行政機構和行政層次,而是一種聯合、協商和協調性質的。

第三,行政區、協作區主要是采用行政手段,經濟區主要是用經濟辦法,通過組織各種經濟網絡、主要是橫向的經濟網絡系統聯結起來。

根據經濟區的性質,長株潭經濟區的原則應當是:平等互利,自愿協商,形式多樣,共同發展。實行這一原則的關鍵,一是平等協商,一是互惠互利。也就是說,在平等協商、互惠互利的基礎上,發展多方面、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的聯合,形成經緯交織的經濟網絡。

從長、株、潭區域經濟的實際出發,應當把它建設成具有內陸省特色的綜合型的經濟區。其主要目標是:充分發揮長、株、潭這一城市群組織生產和流通的多功能綜合中心的作用,變條塊分割為條塊結合,變城鄉分割為城鄉結合,形成和發揮出經濟“內聯外擠”和“內聯外引”的綜合優勢,統籌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經濟資源、社會資源,促進地區經濟結構和生產力布局的合理化,提高區域的社會綜合經濟效益,使整個經濟區經濟的發展能夠提前實現“翻兩番”的戰略目標,并把全省經濟帶活。

三 長株潭經濟區建設的基本途徑和措施

組建長、株、潭經濟區從何著手?應根據從長遠著眼、近期見效著手、立足開發的指導思想,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和過渡的辦法。主要是:

第一,聯合。組織聯合是建立經濟區的首要步驟。經濟區體制的形成,是發展多種形式的橫向經濟聯合,組織各種經濟網絡的結果。比如,在工業方面,可在三市的機械、電子、冶金、紡織、化工、建材、食品等優勢行業,圍繞發展名優產品,開發新產品、新技術和原有企業的技術改造,以及深度加工和綜合利用,發展多種形式、多層次的聯合,逐步建立企業聯合體和行業協作會議或聯席會議。與此同時,逐步組織科技協作網絡,商品流通(包括物資協作)網絡,綜合運輸網絡,郵電通訊網絡,經濟信息網絡,金融信貸網絡等。根據三市的特點,從最迫切、最需要、優勢最明顯的方面開始,需要共同解決什么問題,就先在那個方面聯合起來,逐步擴大。組織橫向聯合的過程,也就是一個打破條塊分割的過程,對現行經濟管理體制改革的過程。

第二,規劃。為了避免新的重復建設、育目的發展,使三市能夠揚長避短、相互取長補短,在充分發揮三市的特點和優勢的基礎上,形成經濟區的配套的綜合優勢,同時組裝新的區域優勢,提高區域的綜合經濟效益,需要根據三市的特點,共同制定出經濟區的總體發展戰略,在條條和塊塊規劃的基礎上,通過協調,制定出區域的中長期發展規劃。

第三,聯合建立經濟技術開發區。為了加速我省“四化”建設的發展,需要進一步擴大對外經濟技術交流和合作,在我省設置經濟技術開發區。長、株、潭經濟區是我省經濟發達的核心地帶,不論是工業基礎,還是交通、電信、經濟、金融、商業等方面的條件,都是設置經濟技術開發區條件較好之處。一個城市單獨搞,勢力單薄。三市聯合搞,可以做到投資少,上得快,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在三個市的結合部劃出一塊作經濟開發區,也可在三市區域中選擇其他更適當的地方,提出幾種方案,經過論證,選擇有利于引進外資和技術的最佳方案。

四 長株潭經濟區的組織形式

經濟區不是一個行政層次,但也必須建立一種有權威的協調會議制度和建立協調機構,以統籌、協調、規劃需要共同解決的重大的經濟社會科技問題。經濟區協調會議的主要任務是:

第一,依據黨的十二大提出的總任務、總目標的要求,商討、協調和制定經濟區的搞活經濟、對外開放、鼓勵聯合和發展科學技術的共同性的政策措施,以加快區域的“四化”建設的發展,提高區域的綜合經濟效益,使三市人民盡快地富裕起來。

第二,依據揚長避短,互惠互利的原則,從三市的實際情況出發,研究和解決在生產、流通、科技等領域,打破行政區域和企業隸屬關系的界限,加強橫向的經濟聯系,按照經濟合理的原則,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低級到高級逐步推進各種形式的聯合,組織合理的經濟網絡。

第三,在國家計劃指導下,廣泛開展經濟區內外的多邊的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的協作活動,研究和探討如何發揮三市城市群體在全省的綜合經濟中心作用,加強為發展全省城鄉商品經濟服務的綜合功能。

第四,從三市的社會自然條件、經濟基礎和特點出發,依據生產力合理布局的客觀要求,協調三市的國民經濟發展五年計劃和長遠規劃,制訂區域的經濟社會科技發展規劃。

經濟區協調會議的最高組織形式和決策機構是市長聯席會議。市長聯席會議由三市市長和長株潭經濟區規劃辦公室負責人組成。會議至少每年舉辦一次,實行輪流坐莊、協商一致的原則,即輪流在三市舉行,由會議所在市的市長擔任主席。

經濟區協調會議的經常工作協調機構,為長、株、潭經濟區規劃辦公室。辦公室由省的有關部門和三市各抽一定的人員組成,規劃辦公室負責人由省從有關部門選派能夠超脫于條塊利益,便于協調各方面經濟關系的人擔任為宜。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溪县| 丹巴县| 瓮安县| 南华县| 南丰县| 鲁山县| 台东市| 乌兰察布市| 大丰市| 永和县| 甘洛县| 达尔| 阳谷县| 弥渡县| 车致| 汤原县| 林州市| 台前县| 万源市| 萨嘎县| 潼南县| 桐梓县| 桓仁| 贵德县| 南郑县| 武定县| 吉木萨尔县| 当阳市| 嫩江县| 抚宁县| 九龙坡区| 天柱县| 即墨市| 阿图什市| 叙永县| 曲松县| 奉新县| 历史| 龙川县| 遵化市| 松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