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新發現河北
- 方塘智庫區域戰略研究中心
- 3220字
- 2019-06-26 19:33:51
前言 中國轉型 河北故事
【一】
隨著全球政治經濟秩序的新一輪深度調整,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發展轉型在具有充分的國際性的同時,也面臨前所未有的復雜性。在這一過程中,國內問題和國際問題、經濟問題和社會問題、產業問題和區域問題、宏觀問題和微觀問題、金融監管和實體經濟,彼此交織互相影響。這些互動既在國家治理層面發生,也在地方治理尤其是省域治理層面發生,而且已經很明確的態勢是,國家戰略和省域變革之間共振屬性越來越明顯。
所以,從研究的有效性的角度來看,對任何問題的關注和研究都要有足夠的跨界能力,對任何國家治理命題的研究,都要有深入到地方和基層的問題現場的意識和能力,對任何區域的研究,也都要有“在云端”的戰略視野,并將其發展轉型納入到國家整體的改革開放框架中去。對中國轉型的發現、探討和尋路,必然離不開對省域經濟的發現、探討和尋路。與此同時,隨著中國的改革進入新的階段,國家宏觀戰略布局對省域經濟的影響也正在進入前所未有的新階段。
應該說,從2015年方塘智庫成立開始,我們就對京津冀地區尤其是河北和天津地區投入了最大的研究力量,這與我們之前長期關注這一地區的發展轉型并積累了很好的研究素材和案例有關,更重要的是,無論是從黨的十八大以來的國家戰略布局,還是對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洞察,考慮到北京城市轉型的迫切性需要以及全球區域競爭新特點的出現,這一地區已經迎來深刻的調整契機,也已經成為中國區域板塊中最先開啟新一輪大重塑和最為活躍的變革區域。
而且,考慮到北京的這一輪城市轉型注定要在全球城市史上具有一席之地,以及這一區域對中國經濟的代表性,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國家戰略出臺,使這一地區從一開始就為世界所矚目。所以,在開始的時候我們對河北的深度關注和重新審視較多地體現了對“重塑京津冀”這一新時代命題的深度關注和重新審視。后來,我們越來越清楚地意識到,這一輪京津冀的區域格局調整與歷史上很多次的區域變革不同,河北的參與度和主動性都將獲得前所未有的提升。而且,在所有的省域經濟都開始經歷深度變革的時候,與其他省份一樣,河北也需要基于全球變革趨勢和國家戰略布局,充分結合資源稟賦,尋找到新一輪的全面深化改革和開放的邏輯、路徑和抓手。而河北變革的成敗,將對京津冀協同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進而對北京這一輪的城市轉型產生深刻影響。實際的情況是,這一輪京津冀協同發展的直接出發點與北京的非首都功能疏解相關,但真正的主戰場卻是在河北。尤其是雄安新區的建設,更是讓河北這塊土地迎來了前所未有的關注。
唯有重新發現,方能洞察未來。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2017年我們在繼續深化對京津冀地區調研的同時,開始更有針對性地將目光投向河北,也開始更多地立足河北的現實困境和一些具有推廣價值的實踐案例對其進行系統性的重新發現。在這本書中,直接涉及的內容主要包括四個方面: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背景下的河北轉型、新區新城與河北發展的新引擎、代表性城市與河北轉型以及縣域經濟與河北轉型。這些方面不是河北轉型的全部,但是我們認為通過這些話題和樣本,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認識一個真實的河北,并昭示河北在這一輪國家變革中的作為。這也是本書的重要價值體現。
【二】
自從2014年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以來,京畿之地河北迎來新的歷史使命,在新的戰略激蕩下,區域內部的聯系不斷加強,產業變革與產業轉移風起云涌,工業化與城市化齊頭并進,但也同時迎來了自身發展的一系列掣肘和瓶頸。
作為北京的門戶,長期以來河北的使命首先在于拱衛京師,這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京津冀三地在產業結構、經濟質量、社會治理等方面的現有格局。2017年,雖然河北GDP近乎3.6萬億元,總量比2.8萬億元規模的北京以及1.8萬億元的天津多,但是如果細究具體的產業構成、人均水平和行業影響的話,就完全不在一個檔次上了。
就當前的河北而言,其省域范圍內11個地級市之間的發展也存在較大的差異,比如以工業見長的唐山市幾乎歷年GDP總量皆碾壓省會石家莊市,更不必說規模僅在千億級別的承德、張家口、衡水以及秦皇島諸市。2017年,僅唐山與石家莊兩市GDP總量就計13109.6億元,占比達36.5%。即便不以GDP論英雄,從資源稟賦、區位價值、未來發展潛力等維度進行量化分析,河北各市之間的差距也是非常明顯的。所以說,對于河北而言,不僅要在京津冀協同發展過程中最大限度地突破京津冀三地之間的落差,還要最大限度地突破河北內部一些地區和城市之間的落差。而且,內部之間發展落差的突破還要借力于這一輪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的紅利。這就是一個很有意思、很有調研價值的事情。
一般而言,談及河北的發展困境,人們經常會聯系到北京的“虹吸效應”。普遍的觀點認為,“燈下黑”的發展魔咒使河北難以在經濟上有更多建樹,甚至形成“環京津貧困帶”,人們慨嘆人才外流、村鎮空心與產業凋敝。事實上,多年以來所形成的以重工業為支撐的產業結構體系以及偏重于高投資的發展模式,使河北嘗遍發展的甜頭與苦果,如今終于到了直面問題以及真正去思考并解決經濟如何轉型升級的時候了。
北京市最新的城市發展定位于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以及科技創新中心,這意味著河北迎來了全新的價值機遇期。不論是以雄安新區為代表的新區新城營造,并以此作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集中承載地,還是三省市從交通、生態、產業三個方面前所未有的深度互動,都將為河北的轉型發展帶來重要的戰略紅利。
譬如,以京張為核心的快速交通網絡的建立,其中包括京張高鐵的開通,2022年京-張冬奧會的舉辦,被納入北京一小時經濟圈等,顯然將激活京西北的張承地區。而這背后不僅僅是生態環保的邏輯,更關乎與之類似的資源型城市或重工業城市的未來,這就觀照到區域性的產業結構甚至社會結構本身的命題。
在我們看來,對河北來說,發展藍色經濟、綠色經濟而逐漸淡化黑色經濟,一方面關乎到秦皇島、唐山、滄州等沿海城市的未來出路,另一方面關乎正在著力發展與打造的綠色經濟、綠色產業與綠色城市。
所以,在面對新的經濟、資源以及環境的形勢下,河北產業結構的調整勢在必行,從而實現從“二三一”轉變為“三二一”的產業格局,使第三產業成為河北省經濟增長的新引擎。在過去五年間,河北省三次產業結構從2012年的11.9∶52.9∶35.2轉變為2017年的9.8∶48.4∶41.8,其間不斷進行調整,其中第三產業比重顯著增加,第二產業比重有所減少。在全球產業變革之際,河北也在不斷推進工業化的升級發展,由以原材料生產及加工程度低的重工業,向科技含量高、技術密集的高加工度工業轉化,如2017年河北省高新技術產業占比提高6.6個百分點等。
【三】
在我們看來,河北在承接了北京的能耗型與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兩次轉移之后,已經到了新一輪承接京津產業轉移的時候,比如雄安新區承接的教育、醫療、科技等高端高新產業,在全國乃至全球的資源配置過程中,不斷促成當地現有生產型企業的轉型升級。并且,一個京津冀協同發展中的河北顯然更開放、更主動,以及更有能力去擁抱綠色的產業結構體系。
作為經濟發展的強大引擎,園區所承載的不僅僅是經濟層面的意義,更是一地創新與開放的“晴雨表”。所謂“園區強則河北強”,唯有盤活園區才能搞活經濟。這也是我們今天有選擇地對河北園區進行分析與案例化呈現的初衷所在,一方面是對河北經濟再出發的歷史性觀照,另一方面就新區新城營造與產業集聚也到了進行系統性思考的時機。
事實上這也是縣域經濟的問題,產業興則縣域興,“郡縣治則天下安”。于河北而言,縣域經濟不僅僅是其區域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還是助推京津冀協同發展,破除京津地區“孤島式現代化”格局、承接京津地區產業轉移的主要陣地以及京津冀地區城鎮化格局的重要組成單元,更是服務雄安新區建設大局的重要力量。
基于此,歷經三年,方塘智庫通過系統性的調研、梳理,借助理論框架分析,嘗試對河北的核心城市、新區新城以及縣域新崛起、產業大變革,甚至是像華夏幸福這樣深耕京津冀的民營經濟主體進行更多務實性的學術探討與案例化呈現,以期對變革中的河北、變革中的京津以及變革中的中國形成理性的洞察,并以此成文,據文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