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1978~2018)
- 蔡昉等
- 1873字
- 2019-06-26 19:34:10
四 中國經濟發展和改革的新階段
回顧40年的改革歷程,把成功的經驗甚至不盡成功的教訓抽象為具有中國特色的發展和轉型理論,有助于判斷當前發展階段,認識改革面臨新任務的性質。從目的論上說,中國經濟在過去40年的歷程中,主要是進行著兩個重要的轉變——在體制模式上,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在增長類型或發展階段上,從二元經濟發展向新古典增長轉變。在現實中,與這兩個過程貫穿在一起的,同時還發生著一個快速的人口轉變,即從高生育率階段到低生育率階段的轉變。改革開放帶來的高速經濟增長,可以被看作是一個改革不斷為生產要素積累和有效配置創造恰當體制環境,從而兌現人口紅利的過程(見表1)。
表1 經濟增長源泉及其未來趨勢

激勵機制、企業治理結構、價格形成機制、資源配置模式、對外開放體制和宏觀政策環境的改革,都是順應一定經濟發展階段特殊制度需求而進行的,改革重點、難點、推進方式甚至取向,也應該隨著發展階段的變化而調整。一方面,隨著中國從中等偏上收入向高收入國家邁進,經濟增長方式需要轉向生產率驅動;另一方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越是臻于成熟、定型的階段,改革難度將會越大。
正如表1所示,隨著中國經濟跨過劉易斯轉折點,人口紅利加速消失,以往的經濟增長驅動因素式微,潛在增長率下降,超常增長速度不再能夠維系。迄今我們觀察到一系列導致中國經濟潛在增長率下降的因素:(1)勞動力短缺導致工資上漲速度過快,超過了勞動生產率增速的支撐能力;(2)資本勞動比過快提高導致投資回報率的大幅度下降;(3)新成長勞動力的減少使人力資本改善速度減慢;(4)農村勞動力轉移速度放緩,致使資源重新配置效應弱化,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率下滑。
可見,中國經濟的確進入以增長速度下行、產業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加速為特征的發展新常態。蔡昉和陸旸估計,中國經濟潛在增長率從2010年之前大約10%下降到“十二五”期間(2011~2015年)的7.6%、“十三五”期間(2016~2020年)的6.2%。迄今為止,實際增長減速的軌跡和節奏已經在遵循著這個預測。這對增長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調整提出緊迫的要求。而這些任務只有在深化經濟改革的基礎上才能完成。
按照增長理論預期和各國發展經驗,從趕超型的二元經濟發展向在技術前沿上的新古典增長轉變的過程中,增長速度放慢幾乎是不可避免的。然而,潛在增長率以何種節奏降低從而實際經濟增長以何種速度放慢,在國家之間卻是大相徑庭,進而導致不同的長期后果
。就中國而言,深化改革可以挖掘要素供給和配置的潛力,提高潛在增長率,幫助中國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實現國家現代化目標。
隨著改革向縱深推進,不使任何群體受損的帕累托改進機會越來越少。從中國的現實來看,進一步改革面臨著兩個難點:一是在改革不可避免對利益格局進行深度調整的情況下,會遭遇到既得利益群體的抵制和干擾;二是在形成優勝劣汰的創造性破壞競爭環境過程中,部分勞動者和經營者會陷入實際困境。面對這兩個難點,既需要堅定推進改革的政治決心,也需要妥善處理矛盾的政治智慧。
總體來說,改革與增長不是一種非此即彼或此消彼長的替代關系(trade-off)。中國改革開放的經驗和邏輯表明,改革紅利終究會體現在促進經濟增長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上面。例如,蔡昉和陸旸探討了戶籍制度、國有企業、生育政策、教育和培訓體制等領域改革可能帶來的諸如提高勞動參與率、提高全要素生產率、降低企業成本、提高生育率、改善人力資本等效果,發現這些效果預期顯著提高中國經濟的潛在增長率。改革的頂層設計,一個題中應有之義就是做出制度安排,合理分擔改革成本、分享改革紅利。
本書各章在中國經濟問題的相關領域,對進一步改革促進發展提出了新的思考,對改革的重點任務和推進方式提出了政策建議。例如,本書分別強調了中國經濟增長質量提升與效率模式重塑;在改革和發展實踐中創新和完善宏觀經濟政策;未來金融改革的根本方向在于形成由市場在金融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的金融體制,并借此推動資本市場的快速發展;在通過體制轉型理順價格關系和穩定物價水平平衡中推進價格改革;在保障民生和開啟經濟增長新引擎的統一中,深化戶籍制度和勞動力市場改革;在堅持和完善區域協調發展總體戰略的基礎上,著重構建和完善統一市場建設等政策體系;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需要頂層設計,更需要將來自頂層的戰略構想和基層群眾的創新相結合;以深化政府機構改革來構建國有企業改革動力機制;從推動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著手,縮小收入差距和消除收入分配不公;把積極理性地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持續不斷地增進人民福祉作為國家發展的重要目標;以繼續深化改革,形成市場充分公平競爭的格局帶動生產率的長期增長,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