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 健康、人力資本和經濟增長

21世紀初,富裕國家和貧窮國家生活標準之間的差距很大并且不斷增大,在發達國家不斷富裕的同時,發展中國家卻持續貧困。最富裕國家和最貧窮國家人均GDP的比值從1950年的11倍上升到1998年的19倍,最富裕組指的是“西方國家”:澳大利亞、加拿大、新西蘭和美國。最貧窮組指的是非洲國家。這個比值在Mayer研究的最富裕和最貧窮地區從1960年到1995年增長了2.6個單位。Mayer, D. “Divergence Today, Working Paper, ”Centro de Investigacion Docencia Economicas(CIDE), 2002.這種狀況是不被社會所接受的,而且容易引起社會的不穩定。對經濟學家來說,如何提高貧困國家的經濟增長率、發現縮小差距的辦法是一大挑戰。

為什么貧困國家的經濟增長率這么低呢?在經濟學家提出的眾多要素中,健康狀況很可能是其中一個原因,盡管發展中國家在過去的60年中的期望壽命增長很快,但是貧困國家中的很多人仍面臨著許多嚴重的健康問題,發展中國家5歲以下兒童的平均死亡率為84‰;在低中等收入國家,超過百萬人無法保障飲用水安全。這些事實來源于Stern forthcoming。次撒哈拉非洲正面臨著艾滋病、瘧疾和結核病的侵襲。AroraArora, S. , “Health, Human Productivity, and Long-Term Economic Growth,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61(3): 699-749.在時間序列分析中已經證實這些健康狀況很可能嚴重影響經濟增長過程。

健康狀況如何并且在多大程度上影響一國的人均GDP?許多前期的研究從經濟增長理論的視角研究健康變量,該理論將健康看作人力資本的一部分,通過模型測量影響經濟的多重因素。不同的經濟增長理論可產生不同的結果。Barro, R. J. , J. R. Barro, “Three Models of Health and Economic Growth, ”Unpublished paper. 1996.例如:SolowSolow, R. M. , “A Contribution to the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70(1965):65-94.和SwanSwan, T. W. , “Economic Growth and Capital Accumulation, ”Economic Record , 32(1956): 334-361.的新古典增長理論認為從長期看只有人均GDP受健康的影響,而由全球技術進步率決定的經濟增長率不受影響。第一代內生增長理論模型認為技術進步率在不同的國家是不同的,技術進步率取決于當地的經濟狀況,并且對經濟增長率產生長期的影響。

大多數的經驗研究假設技術進步是外生性的,并且在不同的國家技術進步率是相同的。根據索洛模型,Solow、Mankiw等人Mankiw, N. G. , D. Romer, and D. N. Weil, “A Contribution to the Empirics of Economic Growth,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07(1992.): 407-437.使用總量生產函數,把健康看作人力資本的組成部分,將人力資本的概念引入模型,對健康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做了大量的研究。在此基礎上,JamisonDean T. Jamison, Health and Economic Growth. Cambridge, Mass: The MIT Press,2005.放寬了長期內國家之間技術進步率具有同質性這個假設,使用多水平模型技術來估計人力資本、地理位置和政策相關決策在解釋技術進步在不同國家間存在差異(不同國家、不同原因和程度)的原因和程度方面的作用,發現技術進步率在不同國家之間明顯不同,提高經濟的開放程度有利于技術進步率的提高。同時,Jamison估計了健康對經濟增長的作用,1965年到1990年的數據顯示,平均每年收入水平的增加有0.23%歸因于健康,初始成人生存率(Adult Survival Rate)水平較高的國家健康改善對經濟增長率的影響更為明顯,在這些國家,由于成人生存率提高引起了經濟每年增長大約0.1%。健康不太可能是通過技術進步率對產量產生影響的,恰恰相反,教育的影響是通過技術進步實現的,但是這種影響很小。

傳統的關于內生性經濟增長研究的分析框架主要基于盧卡斯模型。Lucas, R. E. , “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22(1988): 3-42.Adriaan van Zon在盧卡斯模型的基礎上引入人口和流行病學模塊,構建了內生增長模型,研究人口和流行病學參數(如死亡率和發病率)的改變對長期穩定經濟增長的作用。Adriaan van Zon, Health and Economic Growth. Cambridge, Mass: The MIT Press, 2005.他們認為知識積累是經濟增長的動力,而知識積累又基于健康人群提供的勞動力。模型假設衛生服務是規模報酬遞減的,而人力資本積累是規模遞增的,同時明確區分了衛生保健和治療行為。他們發現治療和人力資本積累是可以互相替代的,治療活動所致生產力的提高可對穩定的健康水平和人均消費增長率產生正向影響,但是在一些參數改變的情況下,穩定的健康水平和人均消費增長率之間是負相關的。

熊彼特增長理論Schumpeter, J. , 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34.就是用內生性增長理論的最新進展,解釋健康狀況如何影響一國的人均GDP。該理論不同于新古典增長理論,它假設技術進步是內生的,并且在國與國之間是不同的;它也不像最初提出之時的(第一代)內生性增長理論,熊彼特增長理論考慮了國際技術轉移的過程,技術轉移使每個國家的技術進步不僅依賴于本國情況,還依賴于全球化的進程。

增長理論認為技術進步是長期經濟增長的推動力,區分了資本積累和技術進步、物質資本和智力資本、儲蓄和創新,將技術進步視為一個不同于儲蓄的過程。它的最新觀點假定一國的技術進步率不但依賴于本國的創新,還與其他國家創新產生的技術溢出有關。它把國際的技術轉移考慮進來,認可后發優勢。后發優勢是經濟增長率收斂的巨大動力,因為它可以提高一個國家的技術進步率,從而減小其與世界技術前沿的距離。事實是,從19世紀早期到21世紀,富裕和貧窮國家之間的距離在持續增大,這說明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有抵消的力量存在。在熊彼特理論中這個抵消力量來自兩個附加的因素:技術投資的必要性和增長的復雜性。這兩個附加的因素造成后發劣勢。

一個國家的健康狀況通過六個不同的途徑影響其長期經濟增長路徑,分別是:生產效率、期望壽命、學習能力、創造力、應對能力和不均等。它們通過影響不同的參數來影響經濟增長。除了期望壽命外,其他途徑影響的方向是一致的,如果期望壽命的增加是由于兒童死亡率的下降引起的,那么期望壽命增加將會降低人口的總技術水平。創造力和應對能力的作用非常重要,熊彼特理論強調了兒童和孕婦健康對人力資本關鍵維度的重要影響。

主站蜘蛛池模板: 保山市| 河曲县| 崇信县| 治多县| 乌审旗| 开封县| 温泉县| 信宜市| 鄂州市| 门源| 隆化县| 南涧| 手游| 乌苏市| 迭部县| 蒙山县| 孟连| 辽中县| 易门县| 梓潼县| 汕尾市| 嘉黎县| 盐亭县| 临沧市| 英吉沙县| 南皮县| 额济纳旗| 郯城县| 承德市| 北安市| 岚皋县| 当涂县| 旌德县| 宣汉县| 梨树县| 同仁县| 宜城市| 东城区| 新余市| 浮山县| 平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