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的13-14歲孩子
- (美)路易斯·埃姆斯 弗蘭西斯·伊爾克 西德尼·貝克 格塞爾
- 3276字
- 2019-01-10 16:55:40
作者序
給父母一份關于孩子的成長地圖
我們已經出了不少書,講述孩子在不同年齡段不斷變化的行為特征。這一本也一樣,講的是13—14歲孩子的行為特征。
我們對青春期少年的研究資料最早發表于1956年。近年來,我們又采訪了上千名當代年青人,以及他們中一部分人的父母,并從中收集了更多的資料。這些采訪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基礎,使我們得以對比20世紀50年代初期與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青少年的行為。
我們得到一個很明確的印象,那就是從根本上來說,人類行為在這數十年間并沒有多大改變!女人懷孕仍然絕大多數需要9個月的時間,性成熟的年齡和二三十年前比也沒有多少明顯的變化。這些年來深入研究學齡前兒童行為變化的結果,也讓人感到驚人的相似。
青春期少年行為的方方面面,都幾乎和我們在50年代初所觀察到的結果完全相同。少年們的主要任務仍然鎖定在三個方面:1.掙脫父母的束縛;2.建立對自己個性的認知;3.對異性越來越感興趣。
不過,盡管人的基本成長變化規律呈現顯著的一致性,但是人們仍然普遍認為,人類行為和人與環境之間的相互影響關系密切。同樣一個人,在不同的環境下,其行為很可能大不一樣。而且我們必須承認,80年代少年的世界與50年代的相比,在許多方面都大不相同了。
拉爾夫·魯騰伯博士指出,60年代和70年代的神話之一,就是當代的年青人已經不再和他們的父兄同種同宗了。然而實際上,他們和他們的父兄沒有什么不同,只是活在一個不同的世界里,一個令他們的父兄不太明白他們的信仰的世界。我們有多篤信我們自己的價值觀念,他們就有多篤信他們自己的。
成年人的世界中許多領域里不斷變化的價值觀,可能并不會從本質上導致青春期少男少女的行為與過去相比有多大變化。也許,我們的價值觀的改變對他們造成的最大影響,在于諸如性生活、酗酒、吸毒等這樣一些更為敏感的領域。盡管有了婦女解放以及其他婦女權益方面的成就,年輕人對待婚姻和養育子女的心態,看來并沒有太多本質上的改變。即使越來越多的女孩子打算進入過去一直由男性占領的諸如法律及醫學之類的領域,對結婚生子的向往仍然是女孩子的主流。
我們的一位來自紐黑文的母親,一位作家,給我們寫了這樣一封很有幫助的信:
你們的早期著作《年青人》,可以說是一本令人贊嘆的杰作。不過其中有些章節所討論的問題,因為受到文化變遷的巨大沖擊,現在已經顯得有些時過境遷了。我很難評估這個文化變遷對于當代青年生活的影響到底有多深遠。
也許當前的實際情況是這樣的:現在的年青人所受到的關于性、婚姻、男人和女人角色的思潮與觀念的影響,已與以往大大不同。一部分青年(也許是少數)因此而出現的反應,也許是20年前所不可能有的。如果有,也應該是在較大齡的青年中。另一部分青年(或許是多數)雖然沒有這些現象,但是我想,他們一定在自己的頭腦之中與這些新觀念進行著思想斗爭。
我們也可以換一種說法。當代的年青人正通過一些新的途徑,去試探可承受的容許度、大膽妄為的限度以及成年人所能耐受的限度。從我們這一代人以及比我更年長的人的角度來看,這些新的嘗試很危險,至少很棘手。
舉例而言,我13歲的女兒就屬于正在進行思想斗爭的這一類人。到目前為止,除了偶爾的魯莽之外,她尚未去試探這些領域。她的行為和你們描述的成長特性非常接近。面對那些我認為50年代的城市中根本不存在的新觀念,她現在不得不去琢磨并弄懂它們,理清自己在其中的關系。她的同學有些使用興奮劑,有些逃學,不少人更是又粗魯又邋遢。我猜這些孩子大概還沒有過性生活,不過以我對我朋友們的孩子的了解,這也就是一兩年之內的事情;而如果是在50年代,哪怕有類似情況,至少也是三四年以后的事情了。
還有,一聊天就“誰誰是同性戀”,一說到同學就是“那個斷袖癖”。我覺得對這種話題的熱衷反映出了他們對此的焦慮,而給別人扣帽子是一種保護自己的方法吧!
我知道青少年向來抗拒權威。他們今天的做法和20年前相比,只有程度上的不同,沒有性質上的不同。不過,程度上的不同仍然可能是很驚人的。成人往往在孩子們無可商量的軟磨硬泡中潰不成軍,只有最頑強的人才能夠挺得住。
盡管確實存在這樣的情況,盡管我們有些采訪對象(或者他們的朋友)承認他們吸毒或者性交,不過據我們所知,這仍然只是部分青少年的輕度過失,遠遠算不上是實際犯罪行為。我們的家長都不認為他們有凌辱孩子的行為,也沒有誰表示我們的采訪對象有虐待父母的行為。而以我們對學校的觀察,我們的采訪對象也沒有對任何老師或者同學造成身體的傷害。
在充滿動蕩的當今世界,有些讀者可能會覺得,我們的采訪對象以及他們的家庭,不論在學校、家庭還是大街上,其實都算是相當循規蹈矩的。我們寫這本書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講述孩子的成長。即使他們成長于穩固而安全的家庭背景之中,他們的成長也是錯綜復雜、困難重重的。
其實,許多家庭會受到各種不利因素的影響,比如貧困、失業、離婚、單親、家中以及街上的犯罪和動蕩等,還有孩子的極端叛逆。不過,我們更著重于講述家家戶戶或多或少都會有的那種普遍的、親子之間常見的緊張關系。
對于那些家里有很麻煩的少男少女的讀者來說,比方說,孩子陷于吸毒、酗酒、性交、打架斗毆、離家出走、違反法律等行為之中,這樣的父母一定會覺得我們講述的少年行為特征不著邊際。這種貌似不著邊際的感覺主要出自兩個原因。第一,盡管為了使研究對象更具代表性,我們增加了由1000多名少男少女組成的當代組,可是畢竟我們最初的采訪對象都生活在一個整個社會都比今天給予孩子更多保護和支持的年代。第二,這些孩子大多來自相對穩定的家庭。
我們相信,這本書中所描述的孩子隨著年齡成長而出現的行為變化,仍然符合當代年輕人的主流。當然,在某些問題很嚴重的情況下,我們這種對正常十多歲孩子行為的認知,也許對父母沒有多大幫助。
針對那些家里有行為出軌得相當離譜的孩子的讀者,我們推薦3本非常有幫助的好書。
第一本書,也是針對程度最嚴重的狀況的書,叫作Toughlove(中文譯為《諍愛》),是美國“諍愛運動”創始人推薦給不羈少年家長的一套有效方案,作者是菲利絲·約克、大衛·約克和特德·瓦赫特爾。
這個“諍愛運動”有點類似“匿名酗酒者協會”,不同的是,聯合起來組成互助小組的人們,是那些遇到困難的孩子的父母。這些互助小組認為,孩子出現的那些不可接受的行為,不應歸咎于父母,而是受了當今文化的影響。該書的作者們提出了不少建議,幫助父母通過讓孩子為自己的負面行為承擔后果以及責任,來改變這種破壞性的文化模式。這套“諍愛”方案的核心,是讓一個社區的家長組織起來并相互支持,學習如何引導孩子以正面的轉變來擺脫危機的一種方式。
第二本書,適合遇到的問題不太嚴重的家長,叫作How to Deal with Your Acting-Up Teenager(中文譯為《如何對待你的刺兒頭少年》),作者是羅伯特·貝亞德和吉恩·貝亞德。這兩位作者建議家長們與其讓行為不端的少年規規矩矩,倒不如問問自己,“我們能做些什么來幫助孩子,讓他們在這樣的情況下更有能力做出自己的決定、對自己的行為更負責任?”
他們教給家長一個方法:列一個清單,把孩子做過的所有讓家長頭疼的事情都寫出來。然后逐一把這份清單中不會影響到你的未來生活的條目挑出來,再列一份清單。然后,把這些并不真正屬于你而是屬于你孩子的責任全都放下,交給孩子自己去負責。如此,孩子逐漸會如父母所愿,做出正確的決定來。
第三本書,也是一本很實用的書,叫作How to Survive with Your Teenager(中文譯為《如何幫助你的孩子渡過少年危機》),作者是喬爾·韋爾斯。這本書涉及的主題包括少年自殺、離家出走、吸毒與酗酒以及觸犯法律等等。
我們堅持認為,盡管各個家庭的狀況不同,但是《你的13—14歲孩子》這本書中將要講述的孩子隨著年齡的成長而不斷改變的行為,符合他們的真實情況。我們希望,不論各個家庭的狀況如何不同,我們對孩子的這種基于生理變化而出現的行為變化的理解,能夠幫助讀者與孩子建立起更美好的親子關系。
即使是最健康、最穩定的青少年,也仍然需要實現與父母的分離而獨立自主。一旦父母得到了足夠多的青少年成長的常識而能夠包容他們“正常的”叛逆行為,那么許多最具破壞性的叛逆行為就能夠得到預先的防范和制止。而為父母提供這樣的成長常識,正是本書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