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厲以寧講歐洲經濟史(插圖版)
- 厲以寧著 王大慶改編
- 5342字
- 2019-03-27 11:20:21
雅典改革、經濟發展和民主制度的演變
雅典土地制度的變化
根據資料,在阿提卡半島上只有村和小鎮,雅典城是后來才建設的。半島上有四個互不隸屬的部落,部落的合并是建城的必要前提。半島上四個部落的合并出于自愿,不曾受到外來的干擾。但直到四個部落合并和建設雅典城之時,雅典依然是一個農業社會。由于阿提卡半島上的土地不算肥沃,雅典的農民不得不把自己的大部分時間和精力用來改良土壤。最初,雅典城的建設主要是為了便于管理,后來城里的住戶多了,商業也就興旺起來,港口和道路建設市場的建設越來越受到重視。
然而,雅典的土地制度在這種情況下受到了關切,無論是貴族還是平民都感到部落社會保留下來的份地分配制度對自己的發展是一種束縛。在部落社會期間,貴族是掌握大權的,其中包括份地分配的權力。在城邦建立后,貴族掌權情況未變,于是好地、交通便利地區的土地以及離市場較近的土地紛紛被分配給貴族家庭,從而引起平民的不滿。何況,城區人口越來越多,居民家庭用于建房的土地越來越不夠,這進一步激化了貴族和平民之間的土地之爭。
實際上,雅典的土地問題絕不僅限于此。要知道,過去多年來已經分配給公民家庭的份地,由于世代相傳,再加上多子嗣情況下的土地細分,人們已經把領到的份地當成了私有財產。沒有人愿意把這塊世代相傳的份地交出去,納入重新分配的土地之列,貴族家庭占有的土地更不可能交出去重新分配。既然份地已經被視為私有,任何重新分配土地的設想都將無法實現。
遇到了災荒之年,貧窮平民為了活下去,只得把自己的份地轉讓出去。盡管份地是禁止買賣的,但這已經擋不住土地的轉讓之風,貴族和富裕的農民乘災荒之機擴大了田產,或雇工耕種,或采取分成制的辦法租給少地或無地的農民耕種。這表明,在份地無法收回重新分配的情況下,雅典走向土地私有化已經難以避免。貴族和平民、富人和窮人之間的沖突加劇了。
奴隸制經濟
早在部落社會期間,阿提卡半島就已經使用奴隸作為勞動力了。但當時農業中使用奴隸的農戶很少。在城邦建立后,采礦業發展起來,工商業逐漸興旺,那里開始使用較多的奴隸。奴隸來自何處?一部分是戰爭中被俘虜的外邦人,還有一部分是從外邦購入的。在雅典城邦建立后,雅典的實力增強了,雅典著力于建立強大的艦隊,逐漸成為愛琴海的海上霸主。從這時起,一方面雅典工商業、海洋運輸業、采礦業和邦內公共工程的建設急劇增加了對奴隸的需求,另一方面雅典從海外俘獲和購入的奴隸數量也不斷增多。供給刺激需求,需求又反過來刺激供給。在這種情況下,雅典使用的奴隸人數也越來越多。
貴族和平民之間矛盾的激化
貫穿于包括雅典在內的希臘各個城邦的社會主要矛盾始終是貴族和平民之間的矛盾。這一矛盾,在雅典集中反映于以下三個領域:
第一,土地分配問題。正如前面所講,土地供給越來越緊張,土地實際上已經私有化了,重新分配土地一直是雅典的難題,貴族和平民二者誰都不愿作出讓步。
第二,由此必然涉及政治權力的重新分配問題。部落社會期間的慣例不可能改變,實際權力掌握在控制長老會議的貴族手中。議事機構長老會議的成員全都由貴族擔任,而且是終身制。執政官權力很大,執政官的任用在形式上雖說要由公民大會決定,但實際上是由長老會議提名。這樣,平民對貴族的不滿必然加劇了。
第三,城邦公民一律平等的原則還能不能堅持下去?這主要同債務奴隸制有關。由于土地問題日益緊張,而負債的公民人數卻越來越多,于是有公民身份的窮人因負債累累而淪為債務奴隸,從而破壞了公民一律平等的原則。這同樣引起了平民的憤怒,他們強烈要求廢除債務奴隸制。
貴族和平民之間的矛盾日益激化的結果是導致改革的呼聲不斷高漲。這樣,在公元前6世紀初期,一場大規模的制度改革開始了。
第一次大改革:梭倫改革(公元前594—公元前572年)
梭倫出身于貴族家庭,到了梭倫這一代時,家庭已經衰落。梭倫于公元前594年當上了雅典的執政官,擔任執政官長達22年,于公元前572年退休。他了解到,為了維護社會穩定,保證經濟持續發展,必須對部落社會留下的慣例、習俗和法律規定進行改革。他的主要改革措施如下:
(1)按家庭財產的多少把雅典的公民分為四個等級:第一等級稱“五百斗者”(指每年從田產中獲得的收入達到或相當于500麥斗谷物的公民);第二等級稱“騎士”(指每年從田產中獲得的收入在300~500麥斗谷物之間的公民,他們有財力可以保養馬匹);第三等級稱“雙牛者”(指每年從田產中獲得的收入在200~300麥斗谷物之間的公民,他們的財力可以畜養一對牛);第四等級稱“日傭”(指每年從田產中獲得的收入在200麥斗谷物以下的公民,他們收入少,要替別人打工才能糊口)。
四個等級的公民在擔任公職和納稅方面區別對待。第一等級公民有資格擔任最高官職,包括執政官和軍事指揮官。這一等級納稅最多,稅率也最高。第二等級公民可以擔任中級官員和騎兵,其中特別優秀的可以擔任最高官職。這一等級納稅額次多,稅率中等。第三等級公民可以擔任低級官員和重甲步兵。這一等級納稅額較少,稅率較低。第四等級公民不能擔任任何職務的官員,當兵也只能充當一般步兵,但他們免稅。
從納稅的角度看,梭倫改革所推行的稅制相對于過去的稅制無疑是一種進步。而從擔任官職的角度看,雖然任職的資格限制仍不合理,但改變了以往只有貴族才能擔任官員的慣例。
(2)執政官一年任期制。首先,梭倫改革作了新的規定,即執政官不再由長老會議推舉產生,而每年由公民大會選出,任期一年。一年期滿后,先由公民大會對他一年的表現進行評審,決定其是否有資格進入長老會議。這樣也就限制了貴族的權力。
(3)四百人會議的建立。四百人會議是類似于公民大會的常設機構,因為有權參加公民大會的人數太多,有資格出席公民大會的公民中有不少人因故不能出席,因此設立四百人會議是必需的。四百人會議成員的產生方式如下:由當初合并而建立雅典城邦的四個部落各推舉100人參加,只要是前三個等級的公民都有資格參加四百人會議。
四百人會議負責準備和審查公民大會上要討論的文件,這樣也就限制了貴族意圖操縱公民大會的可能性。
(4)梭倫還對雅典的司法制度進行了改革,主要是建立了陪審員制度。凡是雅典公民,不管是哪一個等級的成員,都可以被選為陪審員,參加案件審理。除兇殺案件和叛國罪以外,均應有陪審員參加審制。
(5)取消債務奴隸制。梭倫改革中最獲民心的一項規定就是在雅典永遠取消債務奴隸制。按規定,所有因欠債而淪為奴隸的人或因欠債而在一定期限內受債主奴役的人,均獲釋放。如果欠債的公民被債主賣到國外為奴,由國家出錢贖回并釋放。這是對部落社會以來的多年慣例(欠債不還的為奴)的重大改革。
(6)公民私有財產繼承權的確認。自部落社會以來,阿提卡半島上就存在著一項慣例,即死者無子嗣時,財產要返還給氏族,由氏族成員共享或由最親的氏族成員分享。梭倫改革的意義在于:一個公民如果無子女,可以立下遺囑來處理自己的財產,包括把遺產贈給非親屬的友人。這表明梭倫改革已經承認個人財產的私有權。
以上就是梭倫改革的主要內容。貴族無疑對梭倫不滿,因為傳統的貴族權力受到了很大限制;而平民也有不滿之處,這主要表現為以財產多少為標準的等級劃分依然存在著不平等,第三、第四等級依然被排除在高級公務職位之外。
第二次大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公元前509、508年—公元前5世紀初年)
梭倫以后的好幾十年內,雅典經濟繼續發展,但貴族與平民之間的沖突時而緩和,時而加劇,雙方一直在較量。到了公元前6世紀晚期,同樣是貴族家庭出身的克利斯提尼掌握了雅典政權,于公元前509—公元前508年啟動了第二次大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其主要改革措施是:
(1)重新劃分選區,以地區劃分代替部落劃分。前面指出,梭倫改革時按四個部落各產生100人建立四百人會議,作為公民大會的常設機構。克利斯提尼對選區作了新的劃分,即不按部落劃分,而是以地區劃分,全城邦分為10個選區,每個選區推出50人組成公民大會常設機構五百人會議,以代替過去的四百人會議。
(2)五百人會議成員的產生方式作了改變,即不是靠選舉產生,而是靠抽簽產生,條件是年滿30歲并且未擔任過兩屆的五百人會議成員。
(3)成立了“五十人團”制度。五百人會議作為公民大會的常設機構,仍然人數過多,開會討論都不方便,于是又成立了“五十人團”。這是指把五百人分為10組,每組50人,所以稱“五十人團”,按組輪值,輪值期為一年的十分之一,每天用抽簽或抓鬮的辦法抽出一人擔任主席。
(4)建立十將軍制。按照克利斯提尼的指示,新劃分的雅典10個區域各推舉一位將軍,組成十將軍委員會,共同指揮雅典的軍隊。10人輪流擔任總指揮,每人任期一年,這樣做可以防止某一位將軍長期掌握軍權,影響城邦的獨立和社會穩定。
(5)實行陶片放逐法。按照克利斯提尼的建議,對于危及雅典城邦安全的人,由公民投票表決是否對此人實行放逐。公民將表決意見寫在陶片上(見圖1—3)。參加是否放逐某人的大會的投票人數為6000人,有過半數的陶片同意放逐,就獲通過。放逐期為10年。

圖1—3 雅典衛城附近出土的刻有人名的廢陶片(王大慶攝)
以上就是克利斯提尼第二次大改革的基本內容,它把梭倫改革又向前推進了一大步。但雅典的改革仍在繼續推進之中。
第三次大改革:伯里克利改革(公元前461—公元前430年)
在克利斯提尼改革之后,雅典基本上已經實現了從部落社會向城邦社會的過渡,但貴族和平民之間的矛盾并沒有得到解決,暫時處于妥協狀態。從這時起,雅典遇到了一個新問題,即位于西亞的波斯帝國興起了,不僅威脅著雅典城邦,而且威脅著整個希臘世界。在公元前492年,波斯侵犯希臘本土的戰爭開始了。
希波戰爭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從公元前492年到公元前479年。第二階段從公元前479年到公元前449年,一共持續了43年。戰爭一開始,波斯大舉進攻,希臘各個城邦團結一致,奮勇抗擊侵略者。戰爭第一階段以希臘各城邦把波斯軍隊趕走而結束。在戰爭的第二階段,雅典采取攻勢,不僅收復了愛琴海上被波斯軍隊侵占的島嶼,而且把小亞細亞和黑海沿岸的希臘移民城邦也收回了。雅典比過去更強大了。正是在這種新形勢下,雅典的貴族和平民都提出了深化改革的要求。
伯里克利的父親是海軍軍官,在希波戰爭中立過戰功,并且是克利斯提尼執政期間建立的五百人會議的一個成員。伯里克利的母親出身于貴族世家,是克利斯提尼的侄女。伯里克利依靠平民派的支持上臺執政。他的信念是,既然從梭倫改革以來改革已經進行到這個地步,唯有繼續深化改革,才能使雅典社會穩定,經濟發展。
伯里克利改革的要點如下:
(1)取消擔任執政官和公職的人員的財產資格限制。第三等級的公民原來只能擔任較低職位的公職,按照伯里克利的新規定,這一限制取消了。至于第四等級的公民,如果他聲明自己擁有和第三等級公民一樣多的財產,那么他也有資格擔任一切公職,包括擔任執政官。
(2)給陪審員發放政府津貼。以往,陪審員沒有報酬。這樣,貧窮公民即使當上了陪審員,但由于沒有報酬,他們也很少出席法庭的陪審會議,而富人卻不在乎當陪審員有沒有報酬,所以幾乎由富人包攬了陪審工作。伯里克利認為這有礙于司法公正,所以他規定,任何人擔任陪審員并出席了陪審會議都給予政府津貼。
(3)給服兵役者以薪酬。雅典一直實行公民義務兵役制,服兵役者沒有薪酬。伯里克利提出,有必要給服兵役者以薪酬。伯里克利的這一主張在雅典社會上引起了不少爭議,反對者把這說成是雅典兵役制性質的改變,即從義務兵役制轉變為僱傭兵役制。伯里克利認為,給予服兵役者薪酬只是政府發放的津貼,不會改變軍隊的性質,所以他堅持自己的做法。
(4)給出席公民大會及其常設機構的人員發放津貼。這也是違背部落社會留下的傳統的。伯里克利認為,過去,公民大會并未經常化,召開的時間不長。現在,公民大會要經常化,常設機構要輪值辦公,而且擔任常設機構成員的有不少是窮人,他們很可能為了生活而不得不請假、缺席。這樣,必須給出席公民大會及其常設機構會議的成員以津貼,以照顧他們的生活(公民大會大約每隔10天就召開一次會議)。
(5)加強對市場的管理。這是因為,雅典的人口不斷增加,市場規模越來越大,如果不加強市場管理,對雅典社會及經濟都不利。伯里克利為此專設10名市場管理官,負責雅典城內和港區的市場管理;15名谷物監察官,監督谷物交易;15名度量衡管理官,掌管度量衡;10名司庫官,10名出納;11名行刑官。所有這些管理市場的官員都從公民中選舉產生,而且都是一年一選的。
(6)鼓勵公民參加城邦文化活動。雅典一年之內有多次公共慶典和祭祀活動,還有一些大型的體育競賽和戲劇演出,但貧窮公民通常為生活所累,不能參加這些活動。伯里克利主張由政府發放津貼來鼓勵貧窮公民參加公共慶典等大型活動,以及觀看體育競賽、戲劇演出等。
(7)允許設立私營的借貸機構,由它們向商人和手工業者發放貸款,利率由雙方商定。
(8)鼓勵私人資本投資工商業。在伯里克利執政期間,除了興建城邦投資的造船工場、武器工場、采礦場、冶煉場以外,還鼓勵邦內邦外的私人資本在雅典興建工場,包括陶器、金銀首飾和器皿、炊具、家具、刀具、服裝、釀酒、榨油等工場和作坊。私人資本也可以投資船舶、刀劍、盾牌、甲胄等的生產。
綜上所述,在伯里克利的努力下,雅典不僅在改革方面朝前邁進了一大步,而且雅典的經濟也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伯里克利被人們稱贊為把雅典帶進“黃金時期”的改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