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厲以寧講歐洲經濟史(插圖版)
- 厲以寧著 王大慶改編
- 2826字
- 2019-03-27 11:20:22
雅典由盛轉衰的轉折點:伯羅奔尼撒戰爭
伯羅奔尼撒戰爭的起因
在希臘本土的許多城邦中,雅典和斯巴達是兩個最大、最強盛的城邦,雅典位于中部的阿提卡半島上,斯巴達位于南部的伯羅奔尼撒半島上,雙方勢均力敵,各不相讓。在希波戰爭第一階段,因波斯軍隊大肆進入希臘本土,雅典和斯巴達以大局為重,齊心抗擊波斯,把波斯侵略者趕走。進入希波戰爭第二階段后,雅典轉而采取攻勢,主動向波斯進攻,斯巴達認為這不符合自身利益,便退出戰爭。雅典憑借自己的龐大艦隊,先后攻占了愛琴海上原先不屬于雅典的島嶼,使愛琴海成為雅典海軍稱霸的地區,斯巴達心有不甘,但卻無可奈何。雅典和斯巴達之間的隔閡和猜忌加深了。
希波戰爭結束之后,雅典和斯巴達之間的戰爭一觸即發,導火索在麥加臘點燃。麥加臘是一個小城邦,位于雅典以西,它反復無常,一會兒親斯巴達,一會兒親雅典,最后又投靠斯巴達。雅典決心教訓一下麥加臘。公元前432年,雅典(此時的領導人仍是伯里克利)以麥加臘收容雅典逃亡奴隸為借口,對麥加臘實行封鎖。科林斯城邦位于麥加臘以西偏南,公開支持麥加臘。由于麥加臘和科林斯都是以斯巴達為首的伯羅奔尼撒同盟的成員,伯羅奔尼撒同盟立即作出決定,派兵支持麥加臘和科林斯。第二年,即公元前431年,斯巴達和雅典的戰爭爆發。
戰爭給雙方帶來的重大損失和議和
伯羅奔尼撒戰爭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從公元前431年到公元前421年,第二階段從公元前416年到公元前404年。
這場戰爭是一場名副其實的浩劫,是希臘世界的自毀。幾乎所有希臘城邦都卷入了這場戰爭,要么站在斯巴達一方,要么站在雅典一方,只有極少數希臘城邦置身于戰爭之外。斯巴達陸軍有優勢,雅典海軍有優勢。戰爭開始后,斯巴達陸軍就推進到雅典近郊。雅典統帥伯里克利下令把雅典村鎮居民全部撤入城區,協助軍隊守城。斯巴達軍隊在雅典鄉間大肆破壞。雅典本來就糧食供給不足。現在,村鎮居民逃入城區,城區人口激增,糧食更為短缺。雅典海軍則出擊伯羅奔尼撒半島沿海一帶,也給斯巴達及其盟邦造成了巨大損失。
戰爭開始后的第二年,即公元前430年,在雅典發生了瘟疫,持續大約三年之久,患者高燒不退,高燒七八天后可能死去。據后來研究者估計是患上瘧疾或斑疹傷寒,死者不計其數。雅典人埋怨伯里克利,認為他不該輕易地作出封鎖麥加臘的決定,也不該輕易地下令把村鎮居民遷入城區。結果,伯里克利被撤職、罰款,后復職后不久因病去世。繼伯里克利之后執掌大權的是平民派領導人克里昂,他在公民大會煽動人們繼續支持這場戰爭,理由是:只要雅典堅持打下去,打敗了斯巴達,以后雅典人就不用納稅了,有眾多的附庸城邦進貢就行了。這種不負責任的言論居然贏得了歡呼。
戰爭繼續進行。公元前422年,雅典統帥克里昂和斯巴達統帥布拉西達斯都在戰場上陣亡了。這樣,雙方都有議和休戰的意思。公元前421年,雙方簽訂了《尼西亞斯和約》,有效期50年。從戰爭于公元前431年開始以來,雅典和斯巴達都蒙受了巨大損失,到公元前421年雙方才訂立和約。長達11年的戰爭終于告一段落。
伯羅奔尼撒戰爭的重啟
在伯羅奔尼撒戰爭期間,雅典基本上由平民派掌權,貴族派則主張同斯巴達和解。但和解的建議根本說不出口,一說出來就被公眾扣上賣國賊、膽小鬼等帽子,因此這種非理智的情緒,影響著雅典執政當局的決策。斯巴達人的情緒同樣如此。斯巴達由貴族掌權,主張消滅雅典以絕后患,公眾中一出現同雅典議和的主張,馬上受到指責。這同樣是非理智的情緒在支配公眾。這就注定了《尼西亞斯和約》只能是短命的。
果然,公元前416年,即《尼西亞斯和約》締約后才過了五年,戰爭又爆發了。主戰場在西西里島,雅典軍慘敗,艦隊主力在海戰中被消滅。陸上的戰爭同樣是斯巴達人獲勝。到了公元前404年,雅典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只得與斯巴達訂立和約,和約條件十分苛刻:撤除雅典城防,雅典只準保留12艘艦只,以雅典為盟主的提洛同盟解散,保證以后斯巴達同外邦作戰時雅典給予支援。
伯羅奔尼撒戰爭結束了,斯巴達獨霸于希臘世界。
伯羅奔尼撒戰爭結束后的希臘形勢
雅典所受損失最大。盡管雅典作為一個城邦總算保留了下來,但國力大大削弱,社會穩定的局面也喪失殆盡。在國內政壇上,由于平民派領導人是軍事指揮者,他們威信盡失,貴族乘勢反撲,同斯巴達勾結,愿意作為內應,奪取雅典政權。平民派當然不會退縮,于是雅典長期陷于貴族和平民兩派爭奪權力的斗爭之中。
雅典的一般公民生活十分艱苦。在戰亂期間,鄉村和集鎮被斯巴達軍隊焚燒和破壞,戰后難以恢復,居民就業無門,收入微薄,貧困無靠。城邦政府,不管是貴族當權還是平民當權,都沒有財力來救濟窮人和恢復經濟。雅典海軍在伯羅奔尼撒戰爭中幾乎全軍覆沒,而雅典歷來作為一個依賴海外貿易、依賴糧食進口的城邦,必須重組海軍,但這談何容易?一來沒有財力,二來受和約限制,雅典只準保留12艘艦只,否則就是違約。因此,雅典淪為一個二流城邦。
另外,在雅典當初走向興盛和強大之時,以雅典為首的提洛同盟的建立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提洛同盟各城邦向雅典繳納的年貢,使雅典有花不完的錢,積余很多。戰爭失敗后,雅典多年的財政積余花光了,提洛同盟解散了,同盟各城邦不再繳納年貢,雅典只得靠增加稅收來維持財政收入。然而,增稅帶來的直接后果之一,必然是工商業者負擔加重,就業更加困難,窮人的生活越來越困難。雅典不可能再恢復昔日的繁榮昌盛。
沒有贏家,只有輸家
伯羅奔尼撒戰爭結束之時,斯巴達人從貴族到平民都欣喜若狂,因為斯巴達真正成為希臘世界獨一無二的霸主了。然而,斯巴達真的成了唯一的贏家嗎?未必如此。歷史證明了斯巴達的衰落接踵而來。伯羅奔尼撒戰爭給斯巴達社會經濟所帶來的加速變化,遠不是當初為戰爭勝利而歡呼的斯巴達人所能料到的。
為了確保戰爭的勝利,斯巴達籌集大量軍費,擴充軍隊,新建艦隊,軍費一方面來自對所攻占的原來依附于雅典的各個城邦財產的肆意劫掠。另一方面,對斯巴達境內的農民的稅收并未減輕,而對從事手工業和商業的依附者(“邊民”)和農奴性質的佃戶(“黑勞士”)的壓榨卻加重了。結果,斯巴達同所占領的城邦的對立情緒一直無法緩解,斯巴達在那里的統治極不穩固。此外,斯巴達國內的社會矛盾激化了,有的村落發生了居民逃亡,甚至暴動。
由于斯巴達兵源不足,所以它占領了不少希臘城邦后,不得不只留下少數軍隊,負監督之責,而把城邦交給當地的親斯巴達勢力治理。但當當地反斯巴達勢力增大后,斯巴達留下的少數駐軍也就只好撤走,當地親斯巴達的貴族們接著也紛紛逃走,這些城邦迅速恢復獨立,但對斯巴達的仇恨卻一直難以消除。
斯巴達兵源不足問題如何解決?于是興起了雇傭兵制度。這些雇傭兵來自希臘其他城邦,他們是為薪酬而來投靠斯巴達的,但他們不一定忠于斯巴達。斯巴達的社會風氣敗壞了,雇傭兵根本沒有忠于斯巴達的責任感。而斯巴達的公民這時不愿當兵,因為斯巴達軍官腐化了,在所占領地區胡作非為,收受賄賂,賣官收錢,因而斯巴達人不愿為他們效力。這樣,斯巴達也就在不知不覺中衰落了。
在伯羅奔尼撒戰爭中,希臘城邦中沒有贏家,全是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