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希臘城邦制度的形成和解體

希臘城邦政治

克里特文化和邁錫尼文化

克里特島是愛琴海中較大的一個島嶼,面積約8220平方千米,北部隔海是希臘本土,南部隔海是非洲的埃及。希臘人后來只是從傳說中知道克里特島曾經有過一段繁榮的歲月。直到19世紀晚期和20世紀初期,在英國和歐洲其他國家的考古學家在克里特島考古發掘之后,人們開始知道克里特島的確存在過米諾斯文化。米諾斯文化分為三個階段,即早期米諾斯文化(大約從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2300年)、中期米諾斯文化(大約從公元前2300年到公元前1600年)、后期米諾斯文化(大約從公元前1600年到公元前1100年)。

早期米諾斯人所居住的克里特島上有若干個部落,它們被山脈隔開,每個部落由一位酋長統治,下面分為若干村落,居民從事農業、飼養業,他們向地中海東部地區輸出葡萄酒、橄欖油、陶器和金屬器皿。中期米諾斯人當時已經形成了國家,可能還是多個小國并存,因為在不同地點發掘出一些小宮殿。

米諾斯人可能來自埃及,他們是渡海來到克里特島的。中期米諾斯的宮殿曾經被損毀,一種說法認為是由于自然災害(如地震),另一種說法認為是由于發生了內戰。到了米諾斯文化后期,這時的米諾斯王朝可能是一個統一的國家,因為王宮設在克諾薩斯,氣勢雄偉,裝飾華麗,設施良好(見圖1—1)。例如王宮中有水管系統,甚至還有沖水的衛生間。

圖1—1 克諾薩斯王宮遺址(王大慶攝)

米諾斯王朝的滅亡仍舊是個未解之謎。可能先發生了地震,米諾斯王朝受損嚴重,國力衰弱了,隨后發生了外來勢力的侵入,來自希臘本土的阿卡亞人、多利亞人從巴爾干半島南下,在希臘南部地區建立了自己的國家。其中,有較大影響的一支是阿卡亞人,占領了希臘的邁錫尼,建立了邁錫尼王朝。正是這個邁錫尼王朝滅掉了已經衰微的米諾斯王朝。

古代希臘的歷史,究竟應當從米諾斯王朝算起,還是應當從邁錫尼王朝算起?對此學術界是有爭議的。一種說法認為米諾斯王朝的疆域就在克里特島,那是希臘的領土,所以希臘的歷史應當從米諾斯王朝算起。另一種說法則認為,米諾斯王朝所使用的文字并非希臘文字,他們的書寫系統被稱為“線形文字A”,后來消失了,而邁錫尼王朝所使用的文字則是最早的希臘文字,被稱為“線形文字B”。邁錫尼人就是從希臘西北部南下的阿卡亞人,他們先占領了希臘本土的南部,再渡海侵入克里特島。米諾斯王朝正是被說希臘語的阿卡亞人滅掉的。

邁錫尼王朝的政治體制可能是模仿克里特島上的米諾斯王朝但又有所發展。邁錫尼王朝的疆域較大,同鄰近國家之間常有爭奪領土的戰爭,戰爭消耗了邁錫尼王朝的國力。阿卡亞人建立的邁錫尼王朝遇到了比他們晚一些時候從希臘西北部南下的多利亞人,他們比阿卡亞人更兇猛,更好戰,邁錫尼王朝正是在國力衰退之后被多利亞人滅掉的。多利亞人滅掉邁錫尼王朝后,邁錫尼王朝使用的文字(線形文字B)也消失了,從公元前1200年左右邁錫尼文化被多利亞人摧毀到公元前800年前后這段時間內,希臘史上是沒有文字記載的,被后人稱為希臘史上的“黑暗時代”。再往后,出現了希臘文字,也就是后來希臘城邦制度下通用的文字。

“黑暗時代”這種說法引起了爭論。不少研究者認為,從邁錫尼文化衰亡到希臘城邦建立,技術仍在進步,因為邁錫尼王朝的人們還只知道使用青銅器,而在所謂的“黑暗時代”,希臘人已會開采鐵礦,會用鐵器(包括工具和武器)進行生產和戰斗。“黑暗時代”后期,因《荷馬史詩》的流傳而又被稱為“荷馬時代”。荷馬是不是確有其人,并沒有確鑿的證據。撰寫《荷馬史詩》的可能是集歌手與詩人于一身的行吟詩人,而荷馬大概就是這些行吟詩人中的一個。

《荷馬史詩》中所記載的既有神話、傳說,也有那個時期阿卡亞人經歷的社會實況。那是一個父權制社會。在《荷馬史詩》中還沒有出現后來那種形式的城邦,即一個個獨立自主的小國。《荷馬史詩》中的國家實際上是部落和部落聯盟,領袖就是軍事統領,其權力是有限制的,只是戰爭時期的最高指揮官而已。

希臘城邦制度的形成

希臘城邦制度是希臘特有的一種制度,它是希臘人的創造。城邦就是小國,每個城邦都是獨立自主的。世界上其他一些地方也曾存在過小國林立的狀況,但最后都合并了,統一了,沒有像希臘那樣城邦始終獨立自主。這正是希臘的特色。

希臘城邦有小有大。這里所說的大城邦,通常也只是方圓幾十千米,至多一兩百千米而已。小城邦可能是同一個部落成員所組成,大城邦則是部落聯盟的成員所組成。除了多山的地勢所造成的山脈和峽谷的阻隔之外,部落和部落之間、部落聯盟和部落聯盟之間最大的區別在于各自信奉的神祇不同,信念不同,從而祭神的儀式和禱詞也各異,這些都是城邦林立的主要原因。這一習慣一直被后代所遵循,造成了城邦與城邦互不信任。

公元前8世紀以后,城邦一經建立,就成為一個主權國家。一個城邦不愿意被別的城邦兼并,它也不想去吞并其他城邦。至于城邦之內,公民一律平等,彼此有血緣之親,又有共同的宗教信仰、共同信奉的神祇,從而都愿為本城邦的獨立主權地位和榮譽而獻身。城邦與城邦之間出于利益關系的考慮,可以組織這種或那種聯盟,但以不失去獨立、主權和平等地位為原則。由若干個城邦結成的聯盟,有一個霸主,霸主是成員們推舉出來的,可以發號施令,保衛疆土,指揮作戰,但霸主并不能插手同盟內其他城邦的內政,更不能乘機把同盟內的其他城邦并入自己的領土。這種吞并行為,不僅會遭到被吞并城邦的公民反對,也會遭到從事吞并活動的那個城邦的公民反對,更會引起作為獨立主權國家的所有希臘城邦的一致反對。

“母城邦”和“移民城邦”:希臘世界

在公元前8世紀或更早一些時候,由希臘西北部陸續南下的希臘人,以部落為單位自發地向適合自己生活和生產的地區遷移。他們作為移民在選擇居住地點時有三個考慮:一是當地有適宜生產的土地。無論是從事種植業還是畜牧業,如果沒有可以開墾的農田,沒有草場,沒有可供采伐的樹林,他們的后人將很難謀生。二是當地有適宜居住的土地,以便建造房屋,提供飲水,而且交通便利,便于與外界進行交易。三是當地的地勢適宜于防守,便于筑城墻,建柵欄,如果不夠安全,他們也不想在此長期居住。符合了上述三個條件,他們就定居在那里。后來的研究者稱這些城邦為“母城邦”。

“母城邦”的建設并沒有一個統一的模式,而是因地勢而定。城邦通常有一個城區,有一個中心廣場,四周建立了一些公共設施,包括城邦領導階層的開會場所、神壇、祭祀的設施、辦公地點等。城區四周筑有城墻,供防守之用(見圖1—2)。城區外面是農村,有些農戶住在村子里,遇到緊急情況就躲到城區內。城邦的邊界以界石為標記。有城區和農村。

圖1—2 雅典衛城遺址(王大慶攝)

城邦建立后,人口逐漸增加,原來的城邦范圍不能滿足需求了,于是出現了移民潮。每次移民都以“母城邦”為根據地,移民遷往新的地區,也建立了城邦,這就是“移民城邦”。“移民城邦”的建立有一定的程序。移民到了那里,首先要筑城防衛,以防止出現搶劫財物甚至擄掠人口當做奴隸販賣等情形的發生。接著以抽簽方式分配土地。移民們根據原住民的態度,或者讓他們留下,視為“移民城邦”的居民,或者迫使他們向遠處遷移,或者通過戰爭擊敗他們,迫使他們成為有人身依附關系的依附民。“移民城邦”究竟采取什么樣的制度,由“移民城邦”的公民們自定。但有一點是相同的:公民大會是本城邦的最高權力機構。

“移民城邦”建立后,還有一個十分重要的儀式要完成,這就是:“移民城邦”派人回到“母城邦”來迎接神祇,迎回供奉,從此表示“移民城邦”同“母城邦”在血緣上是一脈相承的。盡管“移民城邦”是由“母城邦”分離出來的,但既然“移民城邦”已經是一個獨立的城邦了,一切大事由“移民城邦”的公民大會作出決議,所以“移民城邦”同“母城邦”之間是平等的、相互尊重對方的主權的。“母城邦”和“移民城邦”之間不存在“主人—附屬國”的關系。

把“母城邦”和“移民城邦”加在一起,希臘古代共有多少個獨立的城邦,沒有精確的統計數字。據一些研究資料,有1500~2000個城邦,遍布于希臘本土、小亞細亞西南海岸、黑海沿岸、意大利半島南部、西西里島東部、地中海西部的島嶼上和北岸一帶,還有北非的地中海沿岸等地。所有這些城邦合在一起稱做“希臘世界”。“希臘世界”各個城邦的居民,都是希臘人,說希臘語,用希臘文字。雖然各個城邦供奉的神祇不同,但總的來說,它們供奉的都是希臘神祇。此外,這些城邦的建筑風格類似,生活習慣也大同小異。

部落社會的傳統和習俗的力量

在希臘各個城邦建立之初,幾乎無一例外地都保留了城邦建立前部落社會留下來的傳統,都重視慣例,都服從習俗的力量。這對于維護城邦的穩定是非常有效的。

在部落社會留下的傳統中,最重要的是這樣四個原則:第一,人人必須忠于部落,忠于由部落或部落聯盟演變而成的城邦,決不背叛。第二,每一個公民同其他公民都是平等的,都有參政的權利,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誰也不能剝奪公民的上述權利。第三,公民都有盡責為城邦服務的義務,一個公民就是一個戰士、一個審判員、一個公職人員候補者,誰也不能推辭。第四,公民大會是城邦的最高權力機構,公民都必須遵守公民大會的決議。城邦領導人是公民大會推舉出來的。

慣例和習俗還有許多,但都是部落社會時期大家所公認的。在希臘人看來,慣例和習俗的力量不可違背。不合程序而當上領導人的,權力再大,名聲再大,也不被公民認可。于是在希臘城邦出現了“僭主”這樣一個稱號,是指那些靠武力奪取領袖位置,或者是不合程序的父子相傳、兄弟相傳等私下傳承而成為領袖的人。

在希臘城邦,程序、慣例、習俗都比政績重要。有的“僭主”上臺以后,很有政績,但由于不合程序,不符慣例,違背習俗,一直背著罵名。有的“僭主”上臺以后,不管自己是不是挨罵,索性置之不理,而把本城邦治理得井井有條,但生前一直背著罵名,死后依然背著罵名。

為什么希臘人痛恨“僭主”?因為公民們認為一個領導人最重要的品質是遵循公民大會規定的程序,遵循本部落或本城邦已經公認的傳統、慣例和習俗,這是公民們能夠信任自己的領導人的最起碼要求。在希臘城邦的歷史過程中,“僭主”很少成為改革者。這是因為,“僭主”登上城邦領導人的寶座是不合程序的,處處遭到公民的痛罵,所以他可以發展經濟,可以抗擊入侵者,但不敢大膽進行改革,因為改革必然要觸動部落社會的傳統,必然要廢除或變更舊的慣例和習俗,他怕因此樹敵太多。從歷史上看,希臘有些城邦所進行的重大改革都是在合法領導人執政期間推行的,這樣,阻力最小,改革成功的希望最大。

主站蜘蛛池模板: 孟连| 古交市| 彰化县| 东辽县| 福清市| 武安市| 敦煌市| 沂南县| 西青区| 阳江市| 齐齐哈尔市| 报价| 会理县| 柘荣县| 五家渠市| 普定县| 大余县| 雷山县| 兴安盟| 炎陵县| 石嘴山市| 海丰县| 商都县| 历史| 长葛市| 尉氏县| 东丰县| 西峡县| 桑植县| 广河县| 北碚区| 额敏县| 黄骅市| 通榆县| 淮南市| 德惠市| 东山县| 卢湾区| 乐昌市| 荔浦县| 潮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