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王冠:玫瑰戰爭
- 段宇宏
- 5046字
- 2019-03-27 11:19:32
第一章 金雀花傳奇
第一節 糾結的王位繼承案
1064年,久病不起的英格蘭國王愛德華突然從病榻上坐起,著實把眾人嚇了一跳,人們以為他將不久于人世。愛德華給自己的大舅哥威塞克斯伯爵哈羅德·戈德溫森委派了一個相當尷尬的任務,讓他前去法蘭西拜訪自己的表侄諾曼底公爵威廉二世,確認當年傳王位給威廉的承諾仍然有效。原本就夠糾結的王位繼承公案變得更加復雜,招致一場改寫歷史進程的戰禍。
國王在位已歷22年,因為基督教信仰異常虔誠獲得“懺悔者”的稱號,他向來以“王室圣徒”而知名,余生最后幾年時光基本在修道院里打發,但他作為國王,既不英明也不愚蠢,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平庸”。
愛德華身為盎格魯-撒克遜的威塞克斯王朝之王裔,從小生長在諾曼底宮廷,1041年38歲時才返國繼承王位,對英語一竅不通,身邊的近侍皆為諾曼人。愛德華生性慵懶,熱衷游獵,缺乏主見和決斷,不善于操弄權柄卻有不服輸的性格,對自己的臣民來說,他像一個異國的陌生人。傳說愛德華患上陽痿或有同性戀傾向,所以一直未婚。中古時代稍有政治頭腦的人都明白,國王沒有繼承人意味著什么,輕則動搖王座,重則導致戰亂或招引外敵。
愛德華登基之前多年,英格蘭已經形成三個擁有自治權的大伯爵領:北部斯沃德家族的諾森伯利亞伯爵領,中部利奧弗里克家族的麥西亞伯爵領,南部戈德溫家族的威塞克斯伯爵領。
1045年眼看國王42歲,在人生六十古來稀的時代,這是不能再耽誤的歲數。當時三大伯爵中實力最強大的威塞克斯伯爵戈德溫(哈羅德·戈德溫森的父親)還在世,他有自己的盤算,經他一再勸說,懺悔者愛德華迎娶了比自己年輕20多歲的戈德溫之女埃迪斯為王后。如果王后生下兒子,戈德溫無疑將成為未來國王的外公,這將為家族勢力的繼續擴張提供政治保障。
愛德華早就對勢力日盛的戈德溫家族心懷猜忌,迎娶埃迪斯后不僅沒有生下一男半女,反倒促使他與岳父的沖突愈演愈烈。1050年坎特伯雷大主教埃德斯吉逝世,對王國首席教職的人選爭奪變成激化矛盾的導火索。教區僧侶們原本選舉了埃爾佛里克擔任大主教,但諾曼底貴族,時任倫敦主教的朱米吉斯的羅伯特向國王進言,埃爾佛里克與戈德溫家族關系親密,若他出任大主教,國王未來會更加受制于岳父。愛德華恍然大悟,立即下令重新選舉,并要求教士們選擇他更青睞的朱米吉斯的羅伯特,教士最終順從了國王的意愿,朱米吉斯的羅伯特成為首個擔任坎特伯雷大主教的諾曼人。
背景貼士:
英格蘭人怎樣來到不列顛?
假如地球上的陸地是神用泥漿糊出來的,那么他收工的時候,朝各個方向使勁甩了數次磚刀,殘余的泥漿落到海里變成大大小小的群島,其中有一大堆泥漿落在歐洲大陸的西端,那就是不列顛群島。神賜的土地、地理與氣候鑄造了一個獨特的國家。
不列顛島有22萬平方公里,與愛爾蘭島同為不列顛群島最大兩個島,不列顛島由英格蘭、威爾士、蘇格蘭三部分構成,是世界上第九大島,構成英國的主體部分。
羅馬帝國公元43年征服這里之前,不列顛并非純粹的“蠻荒之地”,這里生活著稱為“凱爾特人”的各部族,祭司和武士構成兩大階層,信奉督伊德教。凱爾特人約在公元前8世紀由高加索北部一路橫掃歐洲,公元前7世紀左右,一些凱爾特部族攜帶鐵制武器登陸不列顛,在這里建立王國,他們使用貨幣,構筑防御工事,與歐洲大陸沿岸地區有政治交往和經貿往來,已具有相當高的文明水平。
公元前55年8月,羅馬帝國的奠基者尤利烏斯·凱撒曾率領兩個軍團登陸不列顛,他此行是否想征服不列顛難以判斷,但凱撒那幾年已完成對整個高盧地區的征服,有很多高盧叛將逃兵流亡至不列顛,獲得那里同族人的庇護。凱撒既想懲治反叛者及其庇護人,可能也想通過征伐獲取這個大島上的財富、糧食和奴隸——開疆拓土本就是羅馬貴族追求功名的捷徑。凱撒的征服太過匆忙未獲成功,短暫灘頭戰斗后就撤退了。直到公元43年,羅馬皇帝克勞狄命令奧盧斯·普勞修斯率4萬軍隊才攻入不列顛,羅馬人隨后花了18年時間血腥鎮壓凱爾特人的反抗,完成最終征服。
凱爾特人數量再多,反抗再激烈,也遠不是組織嚴密、武裝精良的羅馬職業軍團的對手。據記載,羅馬人在曼塞特打敗布第卡女王的軍隊,羅馬戰死400人,對方戰死8000人。羅馬人在不列顛修筑了舉世聞名的“哈德良長城”,維持了約300年的和平。隨著羅馬人皈依基督教,凱爾特人也成為基督徒,建立起凱爾特教會。
英國的主體民族“英格蘭人”由日耳曼的盎格魯、撒克遜、朱特等部族融合而成,英語就是指“盎格魯-撒克遜”的語言,他們原本居住在丹麥半島至萊茵河口一帶。公元5世紀中期,西羅馬帝國崩潰,不列顛作為羅馬帝國行省的歷史宣告結束。盎格魯、撒克遜等日爾曼部族陸續涌入不列顛島,最初只是在沿岸居住,隨著遷入者越來越多,不斷向內陸推進。一群武士沿著河谷與溪流前行,后面跟著妻兒,帶著牲畜,尋找合適的地方定居,遇到土著民族就投入戰斗,這是最常見的殖民方式。
通過殖民與戰斗,盎格魯-撒克遜人最終花了近200年時間分布于英格蘭(公元450—公元650年),逐漸出現諸多部落聯盟性質的國家,凱爾特人的生存空間被壓縮至地勢險峻的山區地帶—蘇格蘭、愛爾蘭、威爾士。盎格魯-撒克遜人殖民的具體過程已不詳,但歷史學家們相信,亦是一段血腥的進程,凱爾特人不是被殺死、驅逐,就是被擄掠為奴,古英語中“Welsh”(不列顛人,今譯作威爾士人)就是“奴隸”的意思。
征服者盎格魯-撒克遜人最初信仰萬物有靈論,認為身邊從樹木、河流到山巒都遍布著魔鬼、精靈,他們有自己崇拜的神,如蒂沃(Tiw)、沃登(Woden)、蘇勒(Thunor)、弗里格(Frig),這些神是英語中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的來歷。公元6世紀末,他們逐漸皈依基督教。
歷經多年混戰與兼并,先是形成了肯特、諾森伯利亞、東盎格利亞、麥西亞、埃塞克斯、蘇塞克斯、威塞克斯等七個較大王國,至公元8世紀形成諾森伯利亞、麥西亞、威塞克斯三大王國。都說日本皇室是“千古一系”,若不用過于嚴格的血統標準來看,其實英國王室也有“千年一系”的特點,歷朝王室之間都有親緣關系,今天英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就是公元8世紀初威塞克斯國王埃格伯特的后裔。
進入公元9世紀,丹麥人和挪威人的祖先維京人開始瘋狂侵襲歐洲各地,他們身穿鎧甲,手持盾牌,揮舞戰斧,乘坐帆船沿各條河流深入各地燒殺搶掠,從英格蘭到俄羅斯都留下他們的足跡。維京人把自己的語言、習俗帶到各地。大約同一時代,維京人不僅深刻影響英國歷史進程,維京貴族還在東歐創建了俄羅斯的前身——基輔-羅斯國家。
盎格魯-撒克遜列國爭戰時代,涌現過很多著名國王,但最終威塞克斯國王阿爾弗雷德成為被后世頌揚的偉大君主,他也是盎格魯-撒克遜國王中唯一獲得“大帝”稱號者。阿爾弗雷德在公元871年登基,他領導了艱苦卓絕的抗擊丹麥人戰爭,為英格蘭的統一初步奠定了基礎,他的幾位子孫繼承先人事業,逐漸締造了盎格魯-撒克遜國家,這是英國歷史上首個統一的王朝——威塞克斯王朝。
盎格魯-撒克遜時代國王不定期召開“御前會議”——“維坦”(Witan),與大貴族、大教士、大鄉紳們共商國是,參與者稱為“智者”,所以維坦也叫“賢人會議”,有時候國王逝世卻又未指認合法繼承人,維坦還具有推舉國王的功能。大主教人選之爭落幕,隨后的維坦上,因愛德華始終不育,王儲問題備受矚目,若國王無繼承人,大家憂慮他去世后招致維京人入侵,這是那個年代英格蘭最恐懼之禍事。愛德華承諾,自己駕崩之后把王位讓給表侄兒——諾曼底公爵威廉。
國王的意圖不言自明,拉上實力不菲的歐陸大領主威廉可以幫助他削弱戈德溫家族,威廉對維京人也能起到震懾作用。從大主教人選到繼承人指認,國王的決定得到諾森伯利亞、麥西亞兩大伯爵支持,他們也對戈德溫家族力量的增強深感憂慮。
懺悔者愛德華與諾曼底公爵的親戚關系,緣于幾十年前一場與丹麥人有關的持續戰亂。
進入公元9世紀,頻繁發生維京人入侵,英格蘭的政治與生活深受斯堪的那維亞半島影響,威塞克斯王朝晚期的貴族名字體現出濃濃的維京味兒。有些丹麥人還在英格蘭定居下來,形成“丹麥區”。很多貴族都會根據丹麥習慣娶一個非正式妻子,稱作“丹麥婚”,當他們出于利益考量需要一個政治婚姻時,會把丹麥婚的妻子拋棄,重新迎娶一個“教會婚”的妻子。丹麥婚的妻子及其兒女,缺乏法律保障,沒有繼承權,所以丹麥婚的妻子常被視作情婦。
公元978年,年僅10歲的埃塞克特登上威塞克斯王朝的王位,他面臨著嚴峻挑戰,此時的丹麥人社會組織性提高,比他們100年前的祖先更加強悍,每次侵入英格蘭都能得到大筆贖金凱旋。當無法用武力驅逐丹麥人時,以金錢(丹麥金)購買和平的手段,從阿爾弗雷德大帝開始就經常采用,負擔過重使英格蘭的財政捉襟見肘。
1002年,國王埃塞克特想到一個辦法,與法蘭西北部剛建立不久的諾曼底公國結成聯盟,他把自己的丹麥婚妻子埃爾弗吉夫休掉,迎娶諾曼底公爵理查德二世的妹妹愛瑪,理查德二世的父親理查德一世在位時還只是伯爵,現在他已經獲得了公爵頭銜。埃塞克特與愛瑪先后生下三個兒女:兒子懺悔者愛德華和阿爾弗雷德,女兒高達;愛瑪是諾曼底公爵威廉的姑奶,所以愛德華是威廉的表叔。自此,英格蘭與諾曼底沒完沒了地卷入對方事務中,這個過程持續了近500年。
諾曼人是維京人的近親,貴族階層來自北歐,他們也曾經在法蘭西四處劫掠,法蘭西加洛林王朝的國王天真漢查理為了安撫他們,使其不再四處流竄,把他們安置在塞納河下游,諾曼貴族與當地的凱爾特人、法蘭克人逐漸融合成了諾曼人,他們說一種法語方言。諾曼底公爵名義上是法蘭西國王的封臣,但實際擁有高度獨立性,長期成為法王最危險最強大的“附庸”。諾曼人以前經常把港口借給維京人,作為擄掠英格蘭的基地。

懺悔者愛德華與諾曼底公爵威廉的親戚關系圖
人有悍友膽氣壯,埃塞克特隨后下令屠殺在英格蘭的丹麥人,雖然這個命令并未得到有效執行,但激怒了強悍的丹麥國王斯溫,他連續發起對英格蘭的征戰,埃塞克特根本無力應付。1012年那次進攻中,埃塞克特逃到諾曼底避難,斯溫開創英格蘭的丹麥王朝當上了國王。1014年斯溫逝世,他的長子哈羅德繼承王位,但駐扎在英格蘭的丹麥軍隊推舉他的次子克努特當英格蘭國王。
埃塞克特趁著斯溫逝世之機,在內兄諾曼底公爵的支援下殺回英格蘭,克努特一度退回丹麥,威塞克斯王朝短暫復辟。埃塞克特與愛瑪所生的三個子女并未隨他返回英格蘭,長期滯留在諾曼底宮廷。一年后克努特又再次率領強大的軍隊攻入英格蘭,諾森伯利亞等地接連淪陷,緊接著兵指倫敦??伺氐诌_倫敦前的1016年初,埃塞克特去世了,他與前妻所生的兒子勇敢者埃德蒙繼承王位,與克努特展開拉鋸戰,但很多地方對克努特不戰而降,說明人們厭惡戰亂,情愿要一個強有力的外國君主,也不要一個英格蘭國王。埃德蒙也在1016年底去世,克努特成為無爭議的全英格蘭之王。
嚴格地說,克努特是首個真正統一英格蘭的國王,1018年他又繼承了逝世兄長的基業,身兼挪威、丹麥國王頭銜,還統治著瑞典部分地區,克努特統轄的遼闊疆土有“斯堪的納維亞帝國(北海帝國)”之美譽,他獲得“克努特大帝”的尊稱。
克努特執行丹麥人與英格蘭人的和解政策,努力使自己更像英格蘭君主,他建立起一支近衛軍以防范暴亂和入侵,英格蘭人曾經為驅逐丹麥人繳納多年丹麥金,現在讓丹麥人保護王國安寧卻要承受更重的負擔,但不管怎么說換來了26年和平。為贏得英格蘭人擁戴,緩和與諾曼底公爵的關系,克努特休掉妻子迎娶埃塞克特的遺孀愛瑪。與前任英格蘭王后結婚,若生下繼承人,則可合理合法繼承王位,避免戰亂,這也是克努特的長遠設想,可最終事與愿違。
英格蘭國王只是克努特這位外國君主的諸多職務之一,他長期在丹麥和挪威處理故土政務。為在自己離開時王國管理有序,克努特建立威塞克斯、麥西亞、東盎格利亞、諾森伯利亞四大伯爵領,委以諸多權力。
丹麥伯爵烏爾夫娶克努特的姐姐埃斯特莉德為妻,協助克努特建立帝國有功,深獲國王信任。來自蘇塞克斯的大鄉紳戈德溫與烏爾夫伯爵的姐姐吉莎結婚,效忠于克努特,鑒于這種姻親關系,戈德溫家族在克努特時代迅速崛起??伺丶臃飧甑聹貫橥怂共簦?045年戈德溫的次子哈羅德·戈德溫森又獲得東盎格利亞伯爵頭銜,四大伯爵領中戈德溫家族就占據了兩個,勢力蒸蒸日上。戈德溫的年收入只比國王少一點,成為英格蘭最富有、最強大的貴族。
克努特與愛瑪也生育了兩個兒子,1035年克努特逝世,長子哈羅德繼承王位(哈羅德一世),但他是短命國王,五年后病逝,次子哈德克努特繼任為王。哈德克努特體弱多病,隨時有駕崩的危險,母后愛瑪說服他,把滯留在諾曼底宮廷的異母哥哥愛德華接回來作為繼承人。
愛德華1041年返回英格蘭,第二年6月,哈德克努特真的病逝,愛德華陰差陽錯當上國王,威塞克斯王朝再次復辟。
英格蘭君主列表:從懺悔者愛德華至亨利八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