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王冠:玫瑰戰爭
- 段宇宏
- 2185字
- 2019-03-27 11:19:31
前言
認識不少“英粉”朋友,可比“美粉”有意思,他們并不特別推崇世界第一強國美國,而是更喜愛英國的一切,包括它的政治、文化、歷史、影視劇。“世無不列顛,漫漫如長夜”,此話是超級英粉對英國的評價,聽起來貌似有點夸張,細究起來其實并不離譜。
近現代英國曾有“大英帝國”和“日不落帝國”的別稱,它在全盛期擁有疆域3370萬平方公里,占地球陸地面積的22.63%,統領著約5億人,占當時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為有史以來最遼闊的帝國,英語因而成為全球最通用的語言。
根據傳統說法,英國是世界首個工業國家,把人類帶入了現代世界,它對全球的影響不僅是經濟和科技,還有政治與文化。那里是牛頓、法拉第、達爾文、瓦特、莎士比亞、培根、羅素、亞當·斯密的故鄉,也是馬克思流亡時曾經讀書和寫作的地方;英國的議會是萬國議會之母,其理念與模式幾乎不同程度影響了每個國家;就連美國這個世界頭號強國身上也打著“英國制造”的標簽。
人類歷史上有過眾多帝國,它們有的武功強盛,有的文化輝煌,也有的兩者兼具。若說對近世的綜合影響,確實沒有任何國家能與“大英帝國”相提并論,當今實踐于全球的諸多政治思想、經濟理論、科學觀念,大多都可追溯到英國,“英國元素”是現代社會的最重要成分,了解英國的歷史與文化可以加深對近現代世界的認知。
曾有熱愛西方歷史的朋友告訴我,他們對英國歷史很感興趣,不過光榮革命之前的英國史在心中也是一團亂麻,光是亨利某世、愛德華某世、理查德某世等國王名號就令人眼花繚亂,這個王朝與那個王朝之間的順序和關系亦讓大家一頭霧水。對“玫瑰戰爭”心馳神往已久,有了解欲望的讀者可能數不勝數,它的名字聽起來相當浪漫,凡歷史愛好者皆早聞其名,但恐怕就連很多英粉也未必知其詳情。
簡而言之,作為英國史上持續時間最久的內戰,玫瑰戰爭就是金雀花王室兩大旁支蘭開斯特家族與約克家族爭奪王位的戰爭,周邊國家和地區也被卷入這場巨大的政治漩渦,當戰爭結束時英國走入近代社會黎明階段。關于這場戰爭的歷史,西方世界愛好者眾多,相關的學術型、普及型和文學類書籍汗牛充棟,就連美國作家喬治·馬丁的長篇小說《冰與火之歌》(又名《權力的游戲》)也從玫瑰戰爭中汲取大量靈感。
可嘆的是至今尚無一本較全面地介紹玫瑰戰爭的中文作品,為數不多的英國通史類中文(譯)著作對此戰爭通常只有簡短介紹。邁克爾·亞歷山大的《英國早期歷史中的三次危機》在中國出版后,可能屬于花費最多筆墨描寫玫瑰戰爭的譯著,雖然是學術著作但文筆相當生動有趣,不過玫瑰戰爭僅占其書的三分之一篇幅,仍然只是概述,不熟悉英國中古歷史的讀者還是會滿腹疑團。
玫瑰戰爭題材的西方作品,學術型的過于專業和枯燥,就連以英語為母語的普通讀者也會讀得頭皮發麻。普及型讀物數量不少,其中不乏優秀作品,可即便翻譯成中文也并不適合普通中國讀者閱讀,因為它們針對西方文化背景下成長的受眾而寫,錯綜復雜的人物、家族、事件關系,作者要么一筆帶過,要么忽略不述,加之古代英國重名現象嚴重,會令中文讀者完全暈頭轉向,失去賞閱興趣。
寫作此書時,如何向讀者通俗地講清楚玫瑰戰爭的來龍去脈,耗費了我最多時間和精力。曾經構想過用這種或那種寫作技術,但我發現對于對英國中世紀歷史背景普遍陌生的中文讀者來說,各種花哨的寫作技法都可能適得其反,還不如老老實實按照時間順序把人物與事件娓娓道來,同時適時在文內補充一些“背景貼士”加深大家對背景的了解。
殘酷無情的軍事斗爭背后,是權力的誘惑,金錢的較量。每個家族都盡量追求利益之最大化,決定著軍政博弈中的合縱與連橫、忠誠與背叛、熱愛與憎惡。戰爭與金錢,亦無意中成為推動憲政和議會發展的重要因素。
最有意思的是,在女性地位低下的中世紀,活躍著多位個性鮮明的傳奇貴婦,無怪乎很多文藝作品喜歡從玫瑰戰爭中尋找素材。本書定位為歷史科普作品,與學術作品相較,它的取材標準略寬,行文更為自由,顧及到可讀性;但真實歷史畢竟不同于文學作品,讀起來太過跌宕起伏,給人驚心動魄的感覺,就會失真,而成了小說。
既然是“戰爭史”,軍事與戰斗就是重要元素,相關介紹不可或缺。通常認為從第一次圣奧爾本斯戰役開始,至博斯沃思戰役結束,玫瑰戰爭總共發生了16場戰役,可并非每場戰役都值得花費筆墨,有些戰役的雷同性較強,或重要性不足。專門的戰役類讀物實際上非常小眾,在多數讀者看來枯燥無趣。除了最重要戰役,本書仍然把重點放在介紹政治和經濟背景、家族與人物關系方面。
歐洲中世紀沒有精致的現代統計與管理體系,原始資料所反映的軍事數據缺乏可信度,作者多為文人或教士,無軍事經驗,夸大兵力以及吹噓戰果是常見現象(而且喜歡用道德與宗教評價興衰成敗)。現代學者根據戰爭常識,結合當時的人口概數、動員水平、財政賬冊等資料,能擠掉大量水分,得出更接近真實的數字,所以本書往往采用他們研究后折中的數據。
玫瑰戰爭涉及的有政治、經濟、社會、文化、軍事等各方面元素,本書作為普及型讀物,僅能根據中國讀者的閱讀習慣和知識背景,將戰爭的來龍去脈盡量通俗地呈現,不可能面面俱到,亦無法做更深入的研究。花費一年多寫作此書,很多時候查證某個人物與事件時窮盡資料,對自己近乎苛嚴,例如某個人物什么時間擔任何職,獲得什么爵位,與另一個涉事人物有何種家族關系,只要有可能都必須弄清楚(也許最后落筆時根本用不著)。由于時間和水平有限,錯謬在所難免,還望各路高人指點以及讀者朋友海涵。
段宇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