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6章 以四觀精神開啟四知智慧成就四為人生

——中華文化復興之路研討會第三期暨全球貴州博士俱樂部在京博士丁酉新春茶話會

李從國教授是廖彬宇先生多年的老讀者。2016年10月23日,在得知彬宇先生回了貴州老家后,碰巧他也在貴陽,于是專門趕來與彬宇先生會面,并交流了整整一下午。李教授曾發起成立了“全球貴州博士俱樂部”,擔任俱樂部主席。教授對彬宇先生十分敬重,希望有機會請彬宇先生為俱樂部的博士成員們講講傳統文化。

2017年2月5日上午,李教授致電彬宇院長,向彬宇院長表達新春的問候與祝福,彬宇院長則邀請李教授訪問“四觀書院?四知書屋”。李教授當即提出,希望能率領部分貴州籍在京博士訪問四觀書院及四知書屋,彬宇先生欣然應允,于是便有了此次“中華文化復興之路座談會暨全球貴州博士俱樂部在京博士丁酉新春茶話會”。

2月6日下午,李教授準時帶領三十余位貴州籍在京博士抵達四知書屋。在見到彬宇先生時,許多成員均不約而同表示,知道彬宇先生很多年了,讀過他的一些文章,了解過他的一些事跡,這還是第一次得見真人。

彬宇先生說,很偶然地,生命中與四這個數字不期而遇了。他家叫四為堂,他創辦的書院叫四觀書院,現在又發起成立了一個以讀書為主題的“四知書屋”。

彬宇先生談到,創辦四觀書院,源于他19歲前讀《二十四史》的啟發。中國歷史上書院的出現,不僅為往圣繼絕學,同時也極大地豐富了社會的文化,促進了社會的和諧。周易玄希望四觀書院能一如傳統書院的風氣,又要與時俱進具有時代性及國際性。所以四觀書院要打造成為一個傳承、傳揚中華傳統文化的優秀載體。“德不孤,必有鄰”,有許多專家、學者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諸領域都不乏精深、精湛的研究,但散落在各個高校,或者各個研究機構。彬宇先生希望四觀書院的平臺能將大家凝聚起來,共同做一個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事。

彬宇先生認為,在傳承、弘揚傳統文化的道路上,每一個人的力量都是有限的,但是當每一個人都匯集到了一起,這個力量就是無限的。個體的力量,不僅有限,在傳播時甚至顯得微弱而孤寂。但是當大家匯聚到一起時,就會營造出一種極好的學習氛圍,一起傳遞正能量,那么自然能夠蔚然成風,這就是共振的原理。《易經》里,就叫作“以人文化成天下”。

無論是書院的導師,還是同學,都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種子與基因,未來走到哪里,就把這枚種子撒到哪里,當因緣際會時,自然就能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學習傳統文化,說到小處,是讓自己開啟智慧,身心受益,又能讓自己家庭幸福,還能成就事業。說到大處,更能促進社會和諧。而且學習傳統文化,就是在傳承傳統文化。大家在開啟智慧的同時,也是在無形中為中華文化的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在談到實現偉大中國夢的時候,提到了三條必經之途。第一是必須走中國道路,第二是必須凝聚中國力量,第三是必須發揚中國精神。彬宇先生說,四觀書院的創辦理念,用一句話來形容,就是:“以書院為載體,凝聚中國力量走中國道路,共同發揚中國精神。助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偉大復興,助推中國夢的偉大實現,助推中華民族于世界的偉大崛起。”

彬宇先生向大家介紹說“四為”很好理解,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橫渠四句——為天地、為生民、為往圣、為萬世。

而之所以建立四觀書院,是希望在今天這樣一個三觀毀棄的時代重樹中國人的四觀精神。他認為“天下”是中國古人所獨有的一種文化理念和情懷、追求。所以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之外特別提出了一個“天下觀”。四觀書院所倡導的四觀精神為“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多元協和的天下觀,成人達己的人生觀,推仁弘毅的價值觀。”(彬宇先生在多個場合均對“四觀”有過許多闡述,讀者可自行參看)

對于“四知”,彬宇先生說,主要是源于《易經》“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剛,萬夫之望”這一精神意蘊。河北承德山莊即有乾隆皇帝御筆所書的“四知書屋”。

彬宇先生卻說,“四知”是《易經》提出來的一種大智慧,而佛家的大智慧也被概括為“四智”——唯有佛陀才能同時兼具的四種智:

第一,大圓鏡智;第二,妙觀察智;第三,平等性智;第四,成所作智。

彬宇先生說,就他的理解,這四種智,其實也與《易經》的精神意蘊相契相印,抑或說《易經》的智慧,歸結起來恰恰也是這四種智。

先來看“大圓鏡智”,《易經》學通達以后,象的思維模式開啟,一切事物均能以象的模式呈現。如同鏡子,照出了世間萬象。而這面鏡子,又如同一面圓滿周備無死角的鏡子,遍照一切現象,卻于本身并無影響、并無掛礙。《易經》的原文表述為“見乃謂之象”,“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天垂象,見吉兇,圣人像之”。高明莫及的天就猶如一面鏡子,真實不虛地反映出一切現象。所以中國古人通過觀測天文,就能察知人事。事實是什么樣子,天道這面鏡子就會反映出什么圖像。《易經》的智慧是包羅萬象的,就像這面圓滿的鏡子,照出萬象,照破萬象。《易經》里說:“周流六虛”;又說:“《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這個廣大悉備,就是大圓滿的意思。《中庸》源于《易經》的思想,提出了《中庸》的總綱,所謂“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這個“致廣大盡精微”,“極高明”等都是形容它的周備圓滿。《易經》中有“正大光明”的理念。正大就包含了周備圓滿的內涵,鏡子所以能照天照地,就在于其光明無染。這個思想又影響了后世,發展出了古代官家常提的“明鏡高懸”。

《易經》里還說:“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仰以觀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精氣為物,游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與天地相似,故不違。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旁行而不流,樂天知命,故不憂。安土敦乎仁,故能愛。范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故神無方而易無體。”這都是對大圓鏡智最好的形容。

其次是“妙觀察智”,《易經》學通達以后,無有疑惑,可以洞悉一切,一絲一毫,不論巨細,一覽無遺。《易經》里說:“夫《易》何為者也?……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業,以斷天下之疑。”又說:“大觀在上,中正以觀天下,下觀而化也。觀天之神道而四時不忒,圣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神以知來,知以藏往,其孰能與于此哉!古之聰明睿知,神武而不殺者夫。是以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是興神物以前民用。圣人以此齋戒,以神明其德夫。”

這段話就表述了《易經》以四個觀(大觀、中正觀、下觀、觀天之道)就能夠觀察所有事物的發展,即運動變化的規律。“彰往察來”“顯微闡幽”。明白了觀的道理,開啟了觀的智慧,就能夠掌握世界運動變化的規律,于是可以教化天下,“圣人以省方觀民設教”。

而《易經》八卦的起源,就是印證了這個思想。《易經》里說:“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然后是“平等性智”。《易經》六十四卦,無有一卦好,也無有一卦壞,卦象只是顯示一種狀態,這個狀態是變化的。變成好的狀態,就好;好的狀態不謹慎,不注意,稍一懈怠,就變成了不好的狀態,就壞了。所以《易經》只講狀態的好壞,而沒有絕對的好壞。這就給人類提出了改變命運的方法和程式——小心翼翼(朝惕夕厲),不斷向上(厚德載物),剛健奮發(自強不息),狀態就會越來越好,命運就會越來越好。如若不然,哪怕是好的狀態,一旦懈怠,甚至為非作歹,立言必信,立刻就轉變為不好的狀態,相應也就招來不好的結果了。

所以從這點來看,六十四卦,無有好壞,都是“等無差別”、平等無別的。同時,參透了六十四卦的精神,你就會發現,每個人都是自性具足的。這個自性具足,老子悟到了,稱為“知足者富”,知什么足?知自性具足。知自性具足,所以不假外求;釋迦牟尼悟到了,稱為“如來藏”,每個眾生都具備的“真如智慧德相”;孔子悟到了,就說:“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也就是說,這個仁性,我們每個人都具備,只是我們平時迷失掉了,一旦想要恢復回來,立馬就可以回來。

慧能大師悟到了,就說:“何期自性,本自清凈;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自性具足,自性清凈;自性真如,自性光明。

因有自性,而生實信:“文化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信為道源功德母,民無信不立,業無信不成,國無信則亡。自信既立,萬法自生。孫子稱為“不戰而勝”,老子稱為“不為而成”。王陽明悟到了,就說“人人具此良知”……

既然每人都具備這個仁心,這個良知,這個真如,這個自性,也就是說,每個人都很了不起,都能成仁,都能悟道,都能成佛。明白了這個道理,以前自卑的人就不再妄自菲薄,你能行,我同樣能行;以前自負的人,就不再妄自尊大,我能行,別人同樣能行。所以陸九淵說:“西海有圣人出,此心同也,此理同也;東海有圣人出,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就是說不論西方人、東方人,這個真如自性的本體是相同的,所以道理也就相同了。這就是“平等性智”。

最后,當你出現了前面三種智以后,所有的智慧也就開啟了,所有的道理自然明白了,所有事物的規律當下就明了了,做事情于是不需要謀略、不需要算計,自然就能因緣具足、福慧具足,自然而然就成功了。這就是“成所作智”。《易經》里說:“《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這個思想啟迪了老子,老子便說“無為而無不為也”。《易經》對這個過程很詳盡很有條理的表述是:“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化而裁之謂之變;推而行之謂之通,舉而措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

就是說這個形而上的道就是無上智慧,具備這個智慧,就能做出一切發明創造(即“形而下者謂之器”;《周易?系辭》:“備物致用,立成器以為天下利。”)。

具備這個智慧,還能適用于任何時間、任何空間,隨時空的變化而相應地調整變化,換句話說,就是“放之四海而皆準”(化而裁之謂之變)。

具備這個智慧,就能夠暢通無阻且行之有效,“往而不害”(老子語)、無往不勝(推而行之謂之通)。

具備這個智慧,就能自然而然地必然成功,并且會獲得巨大的成功。可以治平天下,教化萬世。這也就是“無不為也”。(舉而措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

彬宇先生補充說,不斷地成功,叫成長;一般意義、世俗意義的成功叫成功;巨大的、偉大的、究竟徹底的成功叫作成就。

彬宇先生說,四為堂、四觀書院、四知書屋等四系列的打造不是有意之舉。四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有很深廣的內涵,《易經》里有八卦四正四隅的概念,釋迦牟尼成佛宣說的教理是苦集滅道四圣諦,佛陀開示世界一切現象的構成是四大——地水火風。在學佛修行中還有“四觀(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等理念。而老子的思想里,在天地人三才之上加了一個道,并稱為“域中四大”,所謂“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在中華傳統文化中,最高思想、最高智慧、最高境界、最大格局的形態又恰恰是儒釋道易四個方面。

彬宇先生說,就他現在的理解,四觀、四為、四知,各自代表兩重含義,四觀代表了精神和信仰,四為代表了修為與作為,四知代表了智慧與格局境界。聯連起來后很有意思——

“以四觀的精神與信仰,開啟四知的智慧和境界,成就四為的抱負與理想!”

這三個“四”合起來是兩個字——文化。文是四觀四知,化是四為。

這三個“四”合起來又是四個字——經世致用。

彬宇先生談到了剛剛過世的馮其庸先生。先生說,“馮其庸先生是昨天舉行的追悼會,我們都很緬懷他。我記得有一次我去看望他,談到了四觀書院,我向他介紹四觀精神以及我們經世致用的追求時。他以94歲高齡的抱病之軀,激動地提起筆,為我們寫了‘四觀書院’‘經世致用’八個字。他說他很長時間沒有提筆了,提不動了,聽我講了四觀精神以后,他連聲說好,有了精神,寫出了這幾個非常漂亮的字。馮老把字交到我手中時說,四觀精神可以作為中國人的精神傳承下去。我很感恩馮老,他一直對我們充滿了關心與愛護。”

彬宇先生的發言不時激起大家的掌聲。其中張志文先生最為激動,他說他在多年前就屢屢聽人說起彬宇先生,一直無緣得見,這次能夠當面聽到先生的言論,十分驚喜。他在發言時說:“彬宇先生少年開智,慧命早達,將必定是中華復興歷史潮流的中流砥柱。”

北京師范大學李永瑞教授與四觀書院王一副院長一年前曾在中國地質大學“周四論壇”上相識。當時是地質大學邀請李永瑞教授講學,王一副院長參加了此次報告會,驚嘆于李永瑞教授的學問,回來后多次向廖彬宇先生提及。不曾想此次見到了永瑞教授,二人相談甚歡。

清華大學材料學院副院長劉源教授在發言時提到:“今天參加這樣一個研討會給了我很大啟發。我們平時做科學研究,不太注意人文領域,尤其是傳統文化的思想,今天聽了彬宇先生的許多言論,使我內心受到極大的震撼。前幾天我的一位博士給我提出來,讓我給他一個題目和方向,我今天就有了一個收獲,覺得以后我們在科研的時候,一定要汲取傳統文化的養分,就像前些時候‘三無科學家’屠呦呦的‘青蒿素’獲得了2015年諾貝爾醫學獎,而屠呦呦獲獎的全部靈感則來自于1800年前的道士葛洪的《后肘備急方》,按我們的一般認知,葛洪并非科學家,只是個煉丹打卦的道士,但就在我們看來最具迷信色彩的道士卻怎么會比科學家更早地掌握了‘真理’?而屠呦呦恰恰是對具有巫智色彩的中醫開發和研究,使她獲得了歷史性的突破。這再一次證明,剛才彬宇先生提出的‘尊異求同,中西融通,以文化成,天下為公’的理念是可行的,是極好的。中西結合的雙向思維,即以中華文化的混合科學(和合學)+西方文化的分科學應該是中國的專家學者最容易出彩的領域。”

參加此次論壇的博士們均做了發言,氣氛融洽、場面熱烈。

由于此次活動由李從國教授組織,所以研討會由他擔綱學術主持并作了總結。

李從國教授系貴州省政府綠卡專家、經濟顧問,他曾在2003年11月,與西方經濟學權威學者勞倫斯?克萊因等6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以及國內厲以寧、王玨、林毅夫等五位經濟學家一道,作為全球第一部共同的經濟發展宣言——《世界經濟發展宣言》的第一執筆起草人。

2004年他在《瞭望》周刊率先提出了中國“綠色現代化”的理念、理論及政策主張。

2010年發明了新太極圖——《天地人合三極圖》,開創了“天人相宜”的“私人心靈哲學”之窗。在《人民日報》《瞭望》《經濟日報》《宏觀經濟研究》等媒體發表論文近百篇。寫作或參與寫作專著20部。

在讀過《國學旨歸》后,他十分推重彬宇先生,總結發言時,他提出來,希望聘請彬宇先生擔任全球貴州博士俱樂部首席文化顧問,中國林科院黨委副書記陳幸良教授率先表示支持。陳教授也是博士俱樂部的發起人之一,他笑著說:“我對彬宇先生也是聞名已久,今日聽君一席話,才知果然少年英雄,名不虛傳。”

中電建路橋集團董事長湯明博士從書談起,談到了在座的貴州鄉友們,都是通過讀書,才從大山深處走了出來,令人感嘆的是,彬宇先生一直以來獨立自學,博覽群書,不僅創辦了頗有影響的四觀書院,現在又創辦了更大眾化的“四知書屋”,讀書改變命運,讀好書不僅改變個人的命運,還可以改變國家民族的命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流傳下來,給我們留下了無數的寶書、好書,我們不但要自己讀,還要營造氛圍,影響更多人讀。

在座的以逯弘捷先生年齡最大,他是逯欽立先生哲嗣,逯欽立先生的《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自出版以來,至今風靡學界,是古典文學學者的案頭必備書。逯弘捷先生也是彬宇先生的讀者,他本人與貴州也極有淵源,這次是作為特別嘉賓受邀出席此次在京博士的研討會。

他說他與彬宇先生一見如故,從彬宇先生的身上,看到了優秀傳統文化的力量,他帶來了《呂班百年》一書送給在座的每一位博士。呂班是弘捷先生的岳父,是近代中國文藝界的代表人物。他說本來還要帶《中國文明起源與文化復興之路》一書,由于庫房管理員春節休假未歸,就等到下次再補上。

研討會結束前,彬宇先生又代好友高歌教授贈予所有參會人員高教授的新著《智慧宇宙》。《智慧宇宙》實際是《宇宙天演論》的后續之作。

最后,彬宇先生又將七卷本《國學旨歸》第一輯贈送給所有的參會人員。

彬宇先生說:“今天是正月初十,我以前講有一個字,由十個‘十’字所組成,叫十全十美。這個字就是我們中華的華字。她代表了盛大、豐富、完美。中華的意思,就是《易經》‘守中保大’的思想。守持中道,君子務本,就必然發展出宏大的、圓滿的終極事業。這個思想被老子繼承,提出來叫作‘多言數窮,不如守中。’按傳統,在元宵節前都是過年。今天大家蒞臨四知書屋賜教,使我深受教益。過年了,送禮別人都怕送書,因為都怕一年‘輸’了。

剛才聽湯明先生說得好,他是央企的領頭人,是實業家,曾國藩講讀書可以變化氣質,他則談了讀書可以改變人類的命運。我們中華文化復興之路論壇這是第三期,在半個多月前我們舉行了第二期,當時由我們的葉小文先生率先發言,他談的就是讀書。來參加討論之前他寫了一篇文稿,我看到這篇文章前幾天正好發表在《貴州日報?小文漫談》專欄了。

今年的除夕我是在寺院過的,所以在寺院敲響了新年的第一鐘,祈愿國富民強。正月初一,寺院的住持送了我一本佛經,我感到無上的喜悅。佛家的《金剛經》里面說,‘須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若復有人,于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復有人,于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甚多。’‘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經受持讀誦,即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若復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這些句子,都在反復地強調,一部經書,超越了所有如恒河沙數的七寶。所以我認為接受經書的饋贈豈是一個小小紅包、小小禮物可比呢?當然,我們的書也不能和經書相比,但是宋真宗有首詩,大家也耳熟能詳——

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鐘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

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

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

男兒若遂平生志,六經勤向窗前讀。

“我借宋真宗的名言,在這里送拙作給朋友們,權當拜年之禮,祝愿朋友們在新的一年,心想事成、諸愿圓滿、吉祥如意。”

附:“中華文化復興之路研討會第三期暨全球貴州博士俱樂部在京博士丁酉新春茶話會”參會人員名單,排名不分先后:

1.劉源,博士,清華大學材料學院副院長。

2.李從國,博士,經濟學家。

3.李勇智,博士,中信集團環保部副總經理。

4.潘文富,博士,亞太集團總經理。

5.朱成軍,博士,中國水科院高級工程師。

6.劉為民,博士,中國中醫科學院教授。

7.朱彤,博士,中國社科院經濟部能源所所長。

8.陳幸良,博士,中國林科院黨委副書記。

9.黃采藝,博士,國家林業局速豐辦副主任。

10.劉勇,博士,北京工商大學教授。

11.宋明,博士,中信集團上市公司研究所研究員。

12.張仁勇,博士,中國科學院空間所研究員。

13.趙云,博士,北京某草業公司總經理。

14.湯明,博士,中電建路橋集團董事長,著名實業家。

15.潘婧,博士,中國科學院博士后。

16.張厚貴,博士,鐵路工程領域。

17.劉一波,博士,中國鋼鐵研究院教授。

18.李永瑞,博士,北京師范大學教授、著名人力資源管理專家。

19.胡涓,貴州省人民政府駐京辦處長,博士工作聯絡官。

20.李潔,博士,中核集團。

21.張瀚峰,博士,中國普天集團高級工程師。

22.黃真理,博士,原國務院三峽辦水庫司副司長,現水利部可持續發展中心主任。

23.楊振海,博士,中國鋁業集團稀土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24.齊瑜,博士,北京市民政局。

25.俞俊峰,博士,國家某部委。

26.湯欣,博士,清華大學教授,經濟法學家。

27.袁星煜,在讀博士,國務院國資委。

28.張志文,退休領導,《國學旨歸》讀者。

29.逯弘捷,特邀嘉賓。

30.廖彬宇,四為堂、四觀書院、四知書屋創辦人。

共計三十七人參與討論。

主站蜘蛛池模板: 凉山| 垣曲县| 台南市| 武城县| 宁津县| 朝阳县| 元阳县| 陵水| 福安市| 酉阳| 沂源县| 泰安市| 四会市| 关岭| 长子县| 乐业县| 呼和浩特市| 贞丰县| 陇川县| 临安市| 沐川县| 方山县| 蓬安县| 阿尔山市| 洛川县| 汶上县| 长海县| 锡林浩特市| 固安县| 石景山区| 仁怀市| 通渭县| 榕江县| 宿州市| 北辰区| 焉耆| 枝江市| 青岛市| 连城县| 大竹县| 汉川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