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例
一、《周易程傳》坊間版本雖多,然善本蓋寡。本書在點校方面,以清光緒十年《古逸叢書》景元至正九年積德堂刊本為底本,加上新式標點;并輔以明福建巡按吉澄校刊本(簡稱“吉澄本”)、明嘉靖間建寧刊本、清康熙五十四年武英殿原刊本(簡稱“武英殿本”)等參校。
二、由于《程傳》但解上下經及《彖》《象》《文言》,不解《系辭傳》《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因此,本書于《系辭傳》以下,取朱熹《周易本義》以附之,庶幾成為全《易》。并以清同治十一年山東書局開雕尚志堂藏版(簡稱“尚志堂本”)為底本,輔以清光緒九年景宋咸淳刊本、清康熙五十四年武英殿刊本等參校。
三、本書參校過程中,遇有版本異同者,悉以底本為依歸,盡可能保留底本編排方式,不敢妄加損益,唯底本有明顯錯誤者,則依參校諸本諟正,有疑而未定者,則兩存之,凡此,必附注于后,以俟知者。
四、本書之內容卷一至卷六,悉依積德堂原刊本區分為六卷,另增卷七為《系辭傳》以下四傳。余為卷首與卷尾,則附錄程頤其人其書相關之資料。
五、卷一至卷六除分別列出《周易》經傳原典及《程傳》原文外,并針對上述內容加以注釋、評析。注釋方面,或訓解疑難字詞,或說明牽涉之人地事物,或注明典故出處等,以節省讀者檢索之苦。《周易》經傳之解釋,甚為分歧,言人人殊。因此,本書于注釋時,雖擇善而從,然遇有莫衷一是者,則暫依《程傳》之說。唯于重要而歧異處,則羅列各家之說,以備參考。評析方面,其一在解說卦爻之精義,以補注釋所未及;其二在援引歷代易家之卓見,以供比較;其三在評析《程傳》之是非訛謬;其四在抒發個人管窺之見。以上注評,但隨文附載,詳略不一,亦不必爻爻有之。
六、本書旨就《程傳》一書加以注評,故于卷七有關《系辭傳》以下,伊川所不解者,本書但列朱熹原注,亦不另加注評。
七、本書在注釋部分,力求明白曉暢,對于生僻字則加注拼音,凡前已注釋之字詞概念,后重復出現,例不再出注,或僅提示見于某卦某爻注釋,以便讀者參看。
八、本書于程頤《易傳》,或稱《周易程傳》《伊川易傳》《程傳》,對于常引用之文獻資料,如王弼《周易注》簡稱為《王注》、孔穎達《周易正義》簡稱為《正義》、李鼎祚《周易集解》簡稱為《集解》、陸德明《經典釋文》簡稱為《釋文》、許慎《說文解字》簡稱為《說文》,等等。
九、本書新版于乾、離等卦,利用出土之《帛書周易》,增補一些意見;于附錄程頤《易傳》研究論著目錄,亦收錄今人最新之研究成果。另,于文前增補幾幅彌足珍貴之照片,概由伊川先生二十九代裔孫程德祥先生無私提供,在此致謝。
十、本書在編撰過程中,多所參考前人及時賢著述,盡可能注明出處,然有時為行文方便,或未能一一列舉,尚望讀者諒察。在斟酌取舍眾說之際,雖盡可能從大本入手,從卦旨著眼,然限于學力,或仍有未安者,尚祈海內博雅君子,不吝指正批評。
黃忠天謹識于高雄師范大學
經學研究所二〇〇六年三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