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可以無大過矣──觀象玩辭
- 詳解易經系辭傳
- 劉君祖
- 4109字
- 2018-11-28 17:50:31
圣人設卦觀象,系辭焉而明吉兇,剛柔相推而生變化。是故吉兇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憂虞之象也;變化者,進退之象也;剛柔者,晝夜之象也;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樂而玩者,爻之辭也。是故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
獨立不懼
《論語》中記述孔子論易:“假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五十歲正是孔子自述的知命之年。《中庸》稱:“天命之謂性。”孔子認為學易可以貫通天人性命之理,以之行事,自然不會犯重大過失。
《易經》中即有大過卦,大過和小過的不同,相當耐人尋味。陽大陰小,大過四陽二陰,陽剛太甚致兇;小過四陰二陽,陰柔過度成吝。大過為上經倒數第三卦,前頤后坎,養生不當陷于險難;小過為下經末三卦,前中孚后既濟,秉持信念任事,在嘗試錯誤中學習,終獲成功。上經重天道,下經重人事,二卦正好天人相應。以中爻論:小過二、三、四、五爻重組,適成大過,表示積小過能成大過,勿以惡小為之;大過中絕無小過之象,積重難返,過河卒子只能拼命向前。
小過應屬人事之必然,理想和現實間恒存差距;大過則似指自然生命有其極限,揮霍過度釀成危機。學易可以無大過,豈不是修行有成,突破了小我生命的限制,而證成大我生命的永恒嗎?難怪大過的《大象傳》稱:“獨立不懼,遯世無悶?!豹毤础洞髮W》、《中庸》所論慎獨之獨,這種內在生命的主宰一旦確立,當然解脫生死恐怖和憂悲煩惱?!峨s卦傳》以一“顛”字釋大過卦,無大過,便能遠離顛倒夢想,得證究竟涅盤。
圣人是先知先覺者,本諸己身之參悟,創作《易經》;君子是后知后覺者,借著研習《易經》,而了悟宇宙人生的奧秘。本章所述,即先知覺后知、先覺覺后覺的傳習之道。
三極之道
設卦、觀象、系辭是《易經》創作的三個步驟,若以實際的易學史來說,可能長達數千年。伏羲畫卦,設立了由八卦到六十四卦的符號系統,不斷激發后人的創意想象,藉此觀察自然、理解人事;待文字發明后,再嘗試以精簡的文辭來敘述情境,說明吉兇。早先的卦爻辭一定不只一種,這由《左傳》、《國語》上的一些筮例,即可得知。經過長期的印證、比較,最后在集大成式的編纂下產生了定本。傳統有所謂“四圣真經”的說法,除周公政務忙碌,作爻辭一說令人難以相信外,伏羲、文王、孔子,應該都在《易經》的集體創作上有其貢獻。
《易經》是探討變化的書,而宇宙間一切的變化,皆由剛柔相推而生?!峨s卦傳》有云:“乾剛坤柔,比樂師憂;臨觀之義,或與或求?!眲側峄樱认喾从窒喑?,互補合作很快樂,對抗沖突生煩憂;彼此面對接觸,相互觀察試探,或給與或追求,遂引發了形形色色的繁復變化。
吉兇悔吝為《易經》最主要的判斷辭。吉兇較極端,表示得失、成敗、輸贏、禍福已有確定的結果;悔吝程度較輕,尚有轉圜的余地。一般來說,行事過剛生悔,若能悔過則無礙;過柔致吝,文過飾非將愈走愈窄。乾卦上九剛愎自用,亢龍有悔;屯卦六三行險徼幸,往吝。
吉字從士口,表示知識分子金口玉言,與人為善。兇字象地穿交陷其中,有坎卦初六、六三爻辭“入于坎窞”之意,惡運當頭。兇字另解,也有象龜兆淆亂之形,或臼中缺米以示荒年?!墩f文解字》以善惡釋吉兇,似有道德勸說之意,教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凹獌凑撸У弥笠??!毕缔o不云得失而稱失得,表示吉未必得,也可能失,兇未必失,或可能得。世事多變,所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塞翁得馬,焉知非禍?短期和中長期的得失可能相異。即便就一時而論,吉兇也往往互見,有所得便有所失,競爭雙方此得彼失,吉兇其實是相對的,不必過度執著。所以稱失得之象,只是象而已,未必屬實。
“悔吝者,憂虞之象也?!毙惺逻^程中剛柔失調,生出悔吝,若能警醒作出調整,便可轉憂為喜。虞字在《易經》中大有意味,本義為天子掌鳥獸之官,當天子行獵之時,充作向導,妥善安排一切事宜,免生意外。屯卦六三爻辭:“即鹿無虞,以從禽也?!弊分皤C物至山腳下,若無向導帶路,盲目跟進,則將陷入被動,迷失于原始林中。虞字引申為行動前必須深思熟慮、妥善防范之意。中孚初九爻辭稱:“虞吉?!毙叛霾豢擅模孟冉浰枷肟b密的檢驗;人際交往,資金流動,征信工作不可或缺。萃卦《大象傳》:“君子以除戎器,戒不虞。”群眾聚集,情緒相互感染,容易生事,必須準備好兵器,以防暴亂。虞又有安樂之意,和娛相通。其實只要做好事先的規劃準備,事后便可得享安樂,這和豫字兼有豫測、豫備、豫樂之義,非常相近。
《詩經·召南》末篇為“騶虞”,毛傳釋為義獸,有至信之德,《說文》釋虞字即同此說。如此,則中孚首言“虞吉”,更有深趣?!吨苣稀纺┢獮椤镑胫骸保霝槿诗F,《春秋經》以西狩獲麟寓大同之義?!对娊洝范纤貫榭鬃铀浦?,《周南》始于關雎,終于麟趾;《召南》始于鵲巢,終于騶虞。正是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而歸終于仁義之旨。關雎順性純情,麟趾仁滿天下,揭示王道理想。鵲巢鳩占卻顯現人間情狀,必須大聲疾呼、鐵腕制裁,以捍衛社會公義,這便是騶虞之旨。《周南》為法,《召南》為戒,對人生有成熟而深邃的認知。
悔吝是憂虞之象,悔若能憂,即可趨吉而轉安樂;吝若安于過而不改,將至兇而轉憂。
“變化者,進退之象也;剛柔者,晝夜之象也?!标庩柣樱蜻M或退,生出無窮變化;剛柔亦非永遠不變,剛可變柔,柔能轉剛,就像晝夜流轉一樣。吉兇、失得、悔吝、憂虞、變化、進退、剛柔、晝夜,皆相對之辭,有隨時轉換的可能,故稱象。憂與虞相對,一憂一樂;變與化,如何相對呢?
一般來說,人事所造成的變動稱變,自然所造成的變遷為化,所謂天地造化、潛移默化、物種演化等等。陽極轉陰稱變,陰極轉陽為化。革卦人革天命,九五爻辭云:“大人虎變?!?,凸顯人為的創造性。觀卦彰明天道,彖傳稱:“下觀而化也。”剝卦以陰剝陽,說的更清楚;“柔變剛也?!备鶕笱苤當档恼挤?,老陰出現的機率最低,陰極轉陽所釋放的能量也最大,故而自然造化的力量,還是遠遠超過人為的變革。
“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一卦六爻,寓有天地人三才之義。初爻、二爻為地位,三、四爻居人位,五爻、上爻為天位。爻之動,表示陽極轉陰或陰極轉陽,每一次的變化,皆反映了三才關系的變動。應用在人事上,即為任何舉措都須考慮天時、地利與人和,將其配合的綜效發揮到極致。極又有中之義,《大學》稱無所不用其極,即無所不用其中。《中庸》則稱:“素患難行乎患難…素夷狄行乎夷狄?!薄墩撜Z》亦云:“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绷呈級丫渴級丫浚硪回灾薪K而復始、持續變化的歷程,三極之道,念茲在茲,不可須臾離,可離非道也。若以全卦象征組織,六爻則為基層到高層的科層體制,三極之道又成了全民總動員,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比卦六爻爻辭皆言比,推展全民外交;臨卦六爻爻辭皆言臨,實現全民共治…等等。
深造自得
以上為圣人創作《易經》的歷程,這套思想和行為的典范確立后,即可提供后人無盡的啟發?!熬印钡挠^念似乎起源甚早,卦爻辭中已相當普徧,《大象傳》更多“君子以”,可說整套經典內容,都是為了造就君子而設計。宋儒張載曾言:“易為君子謀,不為小人謀。”《論語?雍也篇》中記述孔子對子夏說:“汝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儒分君子、小人,且鄭重其事叮囑弟子,似非一般泛泛的道德勸說,而是蘊有思想格局和路線的不同。子夏為孔門后進高才,接受的是孔子晚年主張的大同思想?!兑捉洝放c《春秋》皆由子夏傳述,而《春秋》太平世的理想為“人人皆有士君子之行”,《易經》最后一卦為未濟,六五爻辭稱:“君子之光,有孚,吉?!本又媪x,不宜輕忽看待。
易之序主要是卦序。今本《易經》六十四卦的次序,究竟由何人于何時排定,始終沒有定論,然而其間所蘊涵的深刻哲理,實在令人驚嘆。天道的演化、人事的因革,都能在卦序中找到完整而精確的說明。有心硏易的君子,若能虛懷體會,必可安身立命,守道不疑。爻辭必涉及變化,在眾力交推下指示人最佳的應對之道,其中真趣,愈玩味愈有深悟。所謂一爻一世界,一卦一乾坤,身歷其境,方知如世因果。
君子平居無事之時,深觀易象推衍之理,玩索爻辭應變之道,藉此鍛煉思維,蘊養智慧;一旦形勢有變,將采取行動之際,便可冷靜分析,當機立斷。居而安、樂而玩,觀象玩辭、觀變玩占,舉止動靜皆有法度。以此立身行事,自然如獲天助,順利成功,鮮少失誤?!白蕴煊又?,吉無不利。”在系傳中凡三見,本為大有卦上九爻辭。大有繼同人之后,發揮同心同理、人人皆有之義,正與春秋“人人皆有士君子之行”的理想相應。上九為大有極境,人人皆已修成正果,實踐天命,天即人、人即天,故云“自天”。人人心中一片天,天助實即自助,焉有絲毫迷信?
居而安之居字,作持守、守住解,在易經中相當重要。屯卦象征新生,《雜卦傳》稱“見而不失其居”,勿因環境艱險而喪失了清新的美質。屯初九、隨六三、頤六五、革上六爻辭皆云居貞,強調固守正道的重要。乾九三朝乾夕惕,埋頭苦干,《文言傳》稱“所以居業也”;九二見龍在田,君德已著,文言稱“寬以居之”。豐極變旅,《序卦傳》稱:“窮大者必失其居”;未濟失敗,《大象傳》稱:“慎辨物居方”。節卦九五甘節吉,《小象傳》稱:“居位中也”;渙卦九五發出號召,以整合人心,《小象傳》稱:“王居無咎,正位也?!睖o、節二卦相綜,王居究竟是什么意思?
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又稱愿學孔子,大體上是遵循儒家的大同思想。他在論辯所謂大丈夫的意涵時,有云:“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睆V居為廣大羣眾所居處之地,所有民生問題的解決,均為大丈夫無可旁貸的責任。為了捍衛天下的廣居,遂有立于天下之正位,以行天下為公之大道的期許。孟子倡行王道,主張居仁由義,這就是渙、節二卦君位爻辭所言之義。而其思想的淵源,則為《春秋經》中的“大居正”,撥除私相授受的世及亂制,回復堯舜選賢舉能的正道。大位傳承必須公正合理,以杜亂源。
居而安,樂而玩,確是深于習易者的經驗之談。孔子所謂晚而喜易,韋編三絕,發憤忘食,樂以忘憂,恐怕便是這種境界。《孟子?離婁篇》說的好:“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則居之安;居之安,則資之深;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鄙钤熳缘茫潜菊轮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