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巧言令色,鮮矣仁
- 論語演義(一)
- 劉君祖
- 1120字
- 2018-11-28 17:50:32
子曰:“巧言令色,鮮(xi2n)矣仁。”
——《學而篇》(1.3)
白話試譯
孔子說:“說話動聽,表情討人歡喜,這種人很少有真誠實在的心意。”
講評
這是《學而篇》第三章,這句話很有名,當然也與它排在《論語》前面的章節有關,以致大家印象深刻。為什么大家要搶在《論語》第一篇之中列出?就是因為排在前面讀者印象才會更深刻,有些人學習是很認真,學得也持久,會通篇讀完《論語》,而有些人則容易半途而廢,但是再怎么樣,《論語》前面的篇章他還是讀到了。所以排在前面的不一定是最好的,但一定是最有效的,最易讓人記住的。我們看,孔老夫子這句話就是在有若與曾參之間作為插件,免得人家說不尊師。
“巧言令色,鮮矣仁”,“鮮”是很少的意思,意思是說,巧言令色的人沒有多少愛心,沒有多少真實的情感,沒有多少富有核心創造力的“仁”。人與人之間,二人偶,為“仁”。“巧言令色”完全是表面功夫,說話好聽,表情熱絡,滿臉堆笑。我們知道,“令”是美好的意思,“巧”是很會講話,巧舌如簧。其實這也是《易經》兌卦的一種表現,會說話,說得人高興,能扣人心弦,可是心不一定是真誠的。我們如果要長期做一些建設,就要有真才實學的、真心誠意的、有核心創造力的人,光是外表的華麗虛浮不會持久。換句話說,“巧言令色”就如《易經》中的賁卦的天地之心。所以,要存誠務實,不能本末倒置,不可以包裝過度。人的包裝就是顯現在外面的一切,包括色相、容顏、言辭,有的人善于做表面功夫,這樣的人自古就很多。孔子是山東人,講究實在,討厭“巧言令色”之人。當然,不是說會說話的、表情討人歡喜的人,全沒有仁德仁心,而是說很少有。如果一個人大多數功夫都用于外在,致力于取悅人,嘩眾取寵,內心的修為通常就不夠踏實,很少能具有真誠實在的心意。不過,也有人外表功夫一流,內心也是很真實的。所以孔子用的是“鮮”而不是“無”,意思是很少,很不容易。總的來說,務外比較容易失內。
事實也確實是這樣,巧言令色的人,可以在社會中產生一定的效應,但是這種效應輕浮,容易誤導人群。如果在朝,有時候會亂政,使整個政治團體充滿浮華的氣息,經不起考驗。其實,這幾年臺灣對風行十幾年的“名嘴”文化就有所反省,我們不能說“名嘴”都“鮮矣仁”,但是真能“仁”的很少。說起話來滑溜溜,在實際做人行事時,一旦涉及公共福利,就常常亂政。尤其是有些領導人愛聽“巧言”,愛看“令色”,不希望聽真話,那就更容易出問題。在《尚書·虞書·皋陶謨》中就講到“巧言令色”,還舉了一個亂政小人的例子:“安民則惠,黎民懷之。能哲而惠,何憂乎驩兜?何遷乎有苗?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
關于“鮮矣仁”,明朝注解《易經》的大學者來知德,其字就叫“矣鮮”,直接從《論語》這一句話取字,名和字形成明顯的呼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