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前面講了《學而篇》第一章,從教到學,從學到教,講得很系統。其中有個核心的觀念就是“教學相長”,老師和學生彼此都在成長,因此變成了一件非常愉快的事情。同時,還不能脫離實際,要活學活用,“學”要做到不落空而能“時習之”,做到這些,那真的會產生發自內心的喜悅。和“學而時習之”一樣,“有朋自遠方來”也是《易經》中兌卦的意涵,兌卦《大象傳》說“君子以朋友講習”,不就是“有朋自遠方來”嗎?
可見,《四書》跟《五經》是息息相通的。我們學習經典,一定要知道它的來歷,明白它到底是在講什么。孔子之所以被尊為“萬世師表”,說明人們完全可以像他說的那樣去追求、享受人生學習的快樂。而所謂的“不知老之將至”,就是一種學不厭、教不倦的創造性的學習境界。在孔子看來,這種快樂人人都可以體會得到,所以他才把這一經驗很自然、很樸素地講出來,希望我們也能做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說”作說話的“說”解時,也是《易經》中兌卦的概念,兌卦的卦辭一樣,“匪(非)我求童蒙,童蒙求我”,有困惑的人當然要不遠千里而來了。
蒙卦中談到,就算你把某一個道理講了,有很多人不見得馬上就能懂,所以教育要以“包蒙”為主,要包容人家的蒙昧無知,因為學懂、學通一個道理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學習者一時不了解、不明白,你也不能不高興、不痛快,要包容,有教無類、循循善誘是一種教學的風度,何況人家有那么高的熱忱,千里求道,不能輕易“擊蒙”。也就是說,一個當老師的必須做好個人的情緒管理,要做到“人不知而不慍”,這才是君子。
關于“有朋自遠方來”,《易經》里面也有很多關于“朋”的概念。人怎么做才會有好朋友呢?要包容,也就是坤卦的“厚德載物”,其卦辭稱“西南得朋,東北喪朋”。如果一個人很嚴厲,動不動就發脾氣,就會“喪朋”。《易經》中復卦等就講到“朋至”、“朋來”,不就是“有朋自遠方來”嗎?人生的教學互動是非常難得的交流,學問、學問,就是用一種健康的、愉悅的態度去面對人生無止境的學習。學了之后,自己覺悟了,再去引導別人覺悟,先知覺后知,先覺覺后覺,學與教,就是這樣的一個過程。講經論道最怕支離破碎,講得不完整,扭曲原典,像我們說外語,有時沒有精通一門語言,說什么都是不典雅或者不完整、不自然的,日常生活中去買買菜還勉強湊合。如果要想深入那個地方的文化,用外語表達就有困難了,那就需要下功夫系統地學習這門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