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孫子兵法演義
- 劉君祖
- 1562字
- 2019-01-10 16:29:12
嗜欲淺者兵機深
學過《易經》的人都知道,古代有所謂的三“易”的說法,即變易、不易、簡易,《系辭傳》從頭到尾一直強調的就是簡易,化繁為簡,以簡馭繁。也就是說,人不要自尋煩惱,不要把簡單的事情復雜化,尤其大規模的軍事沖突、組織沖突,一定要化繁為簡,以簡馭繁。“易簡而天下之理得”,“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這雖然是老話,卻是顛撲不破的道理。《易經》的簡易法則,所有的管理,包括身心方寸之間的管理都是這個法則,即不要受情欲的牽扯、左右,要分得很清楚,要跳脫這個束縛。
《莊子·大宗師》中有一句千古名言:“其嗜欲深者,其天機淺。”執著、嗜好、欲望越深,難以自拔,就絕難參透天機。修道要天機,嗜欲太深,反而難悟天機。《易經》所講的“易簡”,就是想辦法借后天的訓練、琢磨,降低人的嗜欲,嗜欲越淺,天機就可能越深。然后才有可能悟道,悟得高層次的真理大道。兵學也是如此,修道重視天機,兵法就要講兵機。知機應變,見機而作,當機立斷,就是成敗立決的前提。在戰場上的一剎那就叫“兵機”,“嗜欲淺者兵機深”,就具備成為一個大將的資格。嗜欲不可能降到零,但是至少要夠淺,嗜欲一淺,兵機就深,無論戰場、商場,機深,就不會像復卦()上爻一樣“迷復兇,有災眚,至于十年不克征”,吃大敗仗,一蹶不振。那是典型的嗜欲深,所以兵機淺。
關于“兵機”,在《吳子兵法》中有直接提到,吳起去見魏文侯,那時的魏國是大國,有文才武略的人爭相游說大國,希望能夠找到好的機會一展身手。吳起也是如此,他是以兵機見魏文侯。跟大人物見面的機會很難,要把握短短的面談時間,留下好印象,說服他,絕對不能詞不達意、啰里啰唆,也不能長篇大論,需要在幾分鐘內征服他,引起他的注意,所以只能談“機”,懂的人就可以看出一個輪廓、整體,由局部知整體。這就叫機,能夠打動別人的心弦,讓其忘勞忘死。吳起要引導魏文侯能夠重用他,以兵機見魏文侯;孫武也是一樣,通過伍子胥推薦,見到了吳王闔閭,然后就開始有不一樣的人生。
孫武出自兵法世家,雖有自己的理論體系,但還是要有晉升之階,才能夠展露才華、施展抱負。這種機會,就要靠和國君面談,打動當時的梟雄吳王闔閭。這些實力派人物不是那么容易被說服的,沒有真才實學的,不但不能被重用,而且非常危險。伍子胥安排孫武跟吳王的面談這樣的機會,推薦了七次才如愿。這么有本事的一個人,在當時那樣的情況下,即使好朋友伍子胥是吳王身邊的紅人,也要推薦七次,最后才見成。像孔老夫子周游列國,游說七十幾個國君,結果一事無成,統統被拒絕。所以如何掌握機,即說服成功的機會,很重要。孫武本身有宏大的兵法理論體系,還有保證人伍子胥,闔閭見到他的時候說:“你的兵法十三篇我都熟讀了,但希望它不是空言,我需要你試驗一下。”所以才有訓練脂粉軍隊,殺兩個宮妃的事情。那時沒有戰爭,就在宮廷中訓練女兵,不管這個傳說是真是假,都說明人要出頭不容易,要機緣,理論寫得再好,人家不敢馬上用;還有,寫得好不一定做得好,能言不能行者大有人在。尤其兵法涉及戰爭之事,那是要實務的,沒有真本領是不能行于大爭之世的。
吳起以兵機見魏文侯,那一次見面非常成功,我提到這一點其實是鼓勵大家讀書要思考。在春秋戰國時期,從孔老夫子開始,文人武者,大多一介布衣,要想展露才華,一定要游說,怎么游說,如何爭取見面的機會,在見面短暫的時間內利用機會,給人最深刻的印象。像吳起見魏文侯,去的時候非常注重自己的衣著打扮,因為吳起本來是儒者(吳起為孔門弟子子夏門徒),穿的是儒服。這就是《易經》兌卦()中講的話術。
我們強調機,當然也是重視機密,有很多事情是法不傳六耳的,只是極少數人知道。發展到清朝雍正朝的時候,還專門建立了一個提案、討論、決策、執行的實權機構——軍機處,等于是皇帝直接的機要秘書處,國家重要的對內、對外政策都從那里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