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國史論衡:一部評論版的中國通史(套裝共2冊)作者名: 鄺士元本章字數: 1650字更新時間: 2019-06-26 19:12:42
第六節 昭、宣時代的政治
漢武帝在位五十四年,而晚年頓好神仙,迷信巫蠱,以至皇后與太子亦死于巫蠱之獄。武帝即位之初,雖曾提倡儒術,但其后的三十年內,由于無限制的向外擴充武力,耗費之大倍于秦代。武帝立最小的兒子弗陵為太子,即位后是為昭帝,由霍光輔政。但昭帝在位僅十三年而死,霍光迎立武帝孫昌邑王賀;賀無道,霍光廢之,迎立舊戾太子之孫詢為帝,是為漢宣帝。昭宣兩代,帝室雖然式微,然尤稱西漢之盛世。過去由于武帝時代內斂外征,好大喜功,使國家已呈疲露狀態,而昭宣時代卻能與民休息。秦的速亡,與其政權之缺乏社會基礎很有關系,而漢之能建立四百年基業,其所恃的憑借不在漢初的郡國并行制,也不在漢武的征討四夷,而實在昭宣以后能逐漸建立起政權的社會基礎。且匈奴經武帝征伐后,此時勢力已衰,加上本身之內亂,更無力侵擾中國,故后人稱霍光輔政比美周公。
霍光是霍去病的異母弟,十余歲起為郎,后又為侍中,奉車都尉,侍衛武帝二十余年。因小心謹慎,未嘗有過,甚見親信,武帝臨死委以輔政大權,故昭宣時代之盛治,實與霍光頗有關系。現將此時期的政治措施略述于后。
昭、宣時代對于地方政治甚為重視,更防止地方官吏對人民的殘暴壓迫。昭帝即位二年,遣故廷尉王平等五人持節行郡國,舉賢良,問民間疾苦,冤失職者。又于始元六年詔有司問郡國所舉賢良文學民所疾苦。宣帝則頗接近民間,具知閭里艱邪吏治得失,即位之后,即“遣使者持節,詔郡國,二千石謹牧養民而風德化”;又于元康四年遣太中大夫強等十二人巡行天下,存問鰥寡,覽觀風俗,察吏治得失,舉茂材異倫之士;五鳳四年,遣丞相、御史掾二十四人巡行天下,舉冤獄,察擅為苛禁深刻不改者。對于新任命之刺史、郡守、相國等官,宣帝都親自詢問或考察他們是否稱職。他曾說:“庶民所以安其田里,而亡嘆息愁恨之心者,政平訟理也。與我共此者,其惟良二千石乎!”可見他是如何關心地方官吏的執行統治。
昭帝始元二年,因收成欠佳,即下令免除該年的田租;元鳳二年,命郡國免收當年的馬口錢;元鳳四年,免收當年和次年的口賦,復免收三年前部分因各種原因未繳交的耕賦;本始四年,免除遭受嚴重旱災的郡國的租賦;元康二年,免除遭受嚴重疾疫的郡國中的租賦;五鳳三年,減收口賦;甘露二年,減收算賦三十錢,等等。從中可以看到當時國家財賦的充裕與統治者對農民的關懷。
當時從各郡向京師運糧,每年所費人力極大,以至妨礙農民生產。在昭帝時代,盡量減輕此種運糧徭役之苦,如始元元年曾減少漕運糧谷三百萬石,元鳳三年又下令停止災區的漕運四年。宣帝時,大司農中丞耿壽昌因為每年從關東一帶向京師運糧四百萬斛,需要耗費六萬人之勞力,遂建宜糶三輔,弘農、河東、上黨、太原郡之谷足供京師,可以省關東漕卒過半。宣帝納其建議,實行后果然減省漕征徭運甚多。地節四年,又下令免除有大父母,父母喪者的一切徭役。由此看來,當時的皇帝對民間的困苦頗為同情。
昭、宣時代為了避免人民生活困難、無法生活的處境,乃經常采用賑濟方法以補不足。昭帝始元二年,派遣使者到各地賑濟貧民糧食,或借給糧種,使其發展農業生產;元鳳三年,又開倉賑濟遭受水災的人民。宣帝本始四年,曾遣使賑濟貧困的人民,并令丞相以下及京師各官署的令和丞輸糧以助貸人民;并在地節三年,對歸還本土的流民借給公田耕種,又貸以谷種和糧食,免除他們的算賦及徭役。
昭帝時,匈奴入侵中國。始元二年,匈奴單于使黎汙王窺邊,但漢廷事先有準備,擊退匈奴兵,射殺黎汙王。宣帝本始二年,匈奴又進攻烏孫,烏孫向漢求援,漢廷發兵十五萬,分五路出擊,匈奴驚惶逃遁。漢兵與烏孫兵東西夾擊,深入匈奴右谷蠡王之地,擄獲三萬九千多人,畜口七十余萬頭。經過此戰役,匈奴損失甚大,勢力大減,無力進侵中國。五鳳元年,匈奴貴族為單于的繼承問題發生內亂,五單于爭立;五鳳四年,郅支單于戰敗呼韓邪單于,呼韓邪單于為了取得援助,向漢廷稱臣降服。其后郅支單于西遷,在元帝建昭三年被漢朝的西域都護騎甘延壽所攻殺,從此中國便完全解除了匈奴侵擾之患。中國之正式有效控制西域,亦在漢宣帝時設置西域都護后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