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史論衡:一部評論版的中國通史(套裝共2冊)
- 鄺士元
- 2392字
- 2019-06-26 19:12:36
第三節 戰國的養士風氣
養士風氣的歷史背景
上古學術掌于天子及王官之手,所有如紀典、兵戎、占卜、天象、醫藥等的文字記載,莫不藏諸太史,對下民并不公開。東周以降,王官失散,學在四夷,學術之傳播漸及遠方。《史記》子長自序謂其先世重黎氏,世序天地;周宣王時失其守,而為司馬氏,世典周史。襄王、憲王時,中央迭經變亂,王臣外奔,司馬氏遂去周適晉,自此分散于各地,或在衛,或在趙,或在秦。《論語·微子》章記春秋晚年魯國之樂官分散云:“太師摯適齊,亞飯干適楚,三飯繚適蔡,四飯缺適秦;鼓方叔入于河,播鼗入于漢;少師陽、擊磬襄,入于海。”太史公又云:“自孔子卒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諸侯,大者為師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隱不見。故子路居衛,子張居陳,澹臺子羽居楚,子夏居西河,予貢終于齊。如田子方、段干木、吳起、禽滑厘之徒,皆受業于子夏之倫,為王者師。”觀當時受學者由中央而諸侯、由諸侯內散處低層社會的情形,正說明了學術下注的現象。學術既深入社會,散布于民間,白衣掌握了學術以后,漸駕乎貴族之上,以友教士大夫或為王者師的大不乏人。平民學者既得勢,貴族階級對他們亦漸加禮敬,于是從明君的用賢養賢,進一步到公子的養賢。明君養賢始于魏文侯、魯繆公,而大盛于齊威、宣王時之稷下,如齊宣王之于王斗、顏斶,燕王噲之讓位于子之,秦昭王之跪見張祿先生,燕昭王之筑黃金臺師事郭隗,皆當時國王禮賢下士榜樣。
戰國四公子的養士
歷史發展到戰國時代,由于秦國的強大與急速向中原東方推進,使六國頓生戒心,不得不力圖自振,期能與西方的強秦相抗。正如賈誼《過秦論》分析云:“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從締交,相與為一。當此之時,齊有孟嘗,趙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約從離衡,兼韓、魏、燕、楚、趙、宋、衛、中山之眾。于是六國之士,有寧越、徐尚、蘇秦、杜赫之屬為之謀,齊明、周最、陳軫、召滑、樓緩、翟景、蘇厲、樂毅之徒通其意,吳起、孫臏、帶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頗、趙奢之倫制其兵。”及卿大夫勢力膨脹,養士風氣轉移至公子與官宦方面,故在戰國時代,養士風氣最為發達。公子養賢,首推齊國的田文(孟嘗君)、趙國的趙勝(平原君)、魏國的魏無忌(信陵君)、楚國的黃歇(春申君),歷史上稱為“戰國四公子”。現略引史實如下。
《史記·孟嘗君列傳》云:“孟嘗君名文,姓田氏。文之父曰靖郭君田嬰。田嬰者,齊威王少子而齊宣王庶弟也。……田嬰相齊十一年,宣王卒,湣王即位。即位三年,而封田嬰于薛……孟嘗君在薛,招致諸侯賓客及亡人有罪者,皆歸孟嘗君。孟嘗君舍業厚遇之,以故傾天下之士。食客數千人,無貴賤一與文等。孟嘗君待客坐語,而屏風后常有侍史,主記君所與客語,問親戚居處。客去,孟嘗君已使使存問,獻遺其親戚。……相齊,封萬戶于薛。其食客三千人……”
《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云:“平原君趙勝者……喜賓客,賓客蓋至者數千人。平原君相趙惠文王及孝成王,三去相,三復位,封于東武城。平原君家樓臨民家。民家有躄者,槃散行汲。平原君美人居樓上,臨見,大笑之。明日,躄者到平原君門,請曰:‘臣聞君之喜士,士不遠千里而至者,以君能貴士而賤妾也。臣不幸有罷癃之病,而君之后宮臨而笑臣,臣愿得笑臣者頭。’平原君笑應曰:‘諾!’躄者去,平原君笑曰:‘觀此豎子,乃欲以一笑之故殺吾美人,不亦甚乎?’終不殺。居歲余,賓客門下舍人稍稍引去者過半,平原君怪之曰:‘勝所以待諸君者未嘗敢失禮,而去者何多也?’門下一人前對曰:‘以君之不殺笑躄者,以君為愛色而賤士,士即去耳。’于是平原君乃斬笑躄者美人頭,自造門進躄者,因謝焉。其后門下乃復稍稍來。”
《史記·魏公子列傳》云:“魏公子無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異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為信陵君。……公子為人仁而下士,士無賢不肖,皆謙而禮交之,不敢以其富貴驕士。士以此方數千里爭往歸之,致食客三千人。當是時,諸侯以公子賢,多客,不敢加兵謀魏十余年。公子與魏王博,而北境傳舉烽,言‘趙寇至,且入界’。魏王釋博,欲召大臣謀。公子止之曰:‘趙王田獵耳,非為寇也。’復博如故。王恐,心不在博。居頃,復從北方來傳言曰:‘趙王獵耳,非為寇也。’魏王大驚,曰:‘公子何以知之?’公子曰:‘臣之客有能探得趙王陰事者,趙王所為,客輒以報臣,臣以此知之。’是后魏王畏公子之賢能,不敢任公子以國政。……”
《史記·春申君列傳》云:“春申君者,楚人也,名歇,姓黃氏。游學博聞,事楚頃襄王。頃襄王以歇為辯,使于秦。……秦昭王方令白起與韓、魏共伐楚,未行,而楚使黃歇適至于秦,聞秦之計。當是之時,秦已前使白起攻楚,取巫、黔中之郡,拔鄢、郢,東至竟陵,楚頃襄王東徙治于陳縣。黃歇見楚懷王之為秦所誘而入朝,遂見欺,留死于秦。頃襄王,其子也,秦輕之,恐一舉兵而滅楚,歇乃上書說秦昭王……(昭王)于是乃止白起而謝韓、魏,發使賂楚,約為與國。黃歇受約歸楚……楚頃襄王卒,太子完立,是為考烈王。考烈王元年,以黃歇為相,封為春申君……是時齊有孟嘗君,趙有平原君,魏有信陵君,方爭下士,招致賓客,以相傾奪,輔國持權。……春申君客三千余人,其上客皆躡珠履……”
據上引文所載,戰國四公子多養士數千之眾,以為自己的政治本錢。如此,入則可以威脅所在國的國君,使對其加以重用;出則可以威脅鄰邦,使其遷就己意,以達到“輔國持權”的目的。諸公子們都憑著自己的財力地位大量招致食客、養賢士,士的力量一旦團結起來,往往可以左右當時的政局。如孟嘗君在齊,齊王以孟嘗的地位勢力“名高其主,而擅齊國之權”,欲廢孟嘗君不用,孟嘗君門下食客馮便游說秦、晉兩國之君,使他們都要借重孟嘗君,如此,齊君只得打消廢孟嘗君的心意;平原君為趙王到楚國游說,一篇議論居然把楚王態度改變,而訂下合縱的盟約,蓋見當時游士說客的力量是不可輕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