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毓老師說中庸
- 愛新覺羅·毓鋆講述
- 517字
- 2019-01-10 16:19:09
第四章
子曰:“道之不行(應是‘明’)也,我知之矣,知(同‘智’)者(自以為智者)過之,愚者不及(達不到中庸之道)也?!?/p>
宋陳天祥《四書辨疑》以“行”與“明”二字當互易,因智愚乃就“明”而言,賢與不肖則就“行”而言。
“智者過之”,自以為是智者,自視過高。“愚者不及”,愚者雖壞事少,但是達不到中庸?!靶兄?,習矣而不察焉,終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眾矣”(《孟子·盡心上》)!
“唯上智與下愚,不移”。(《論語·陽貨》)
“道之不明(應是‘行’)也,我知之矣,賢者(自賢其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p>
蘇軾《中庸論》引此文,作“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
“賢者過之”,自賢其賢者,并非真正的賢者,又過之?!安恍ふ卟患耙病?,不似者又達不到中庸。都一樣有毛病,失中,達不到中庸的境界。
一般人都是習焉不察,漫不經心,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道聽途說、盲從者居多。
“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
“人莫不飲食也”,真知飲之味?真知食之味?懂得飲食的正味?“鮮能知味”,少有懂得飲食之正味者。知味,人能品味也不易!
留心時事,要角的一言一行必留心。高處不勝寒,未來的苦是可以預期的,非其時也,真聰明就不應做。沒方法,雖應做,也不能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