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毓老師說人物志作者名: 愛新覺羅·毓鋆講述本章字數: 1397字更新時間: 2019-06-26 19:01:21
阮逸序
人性為之原,而情者性之流也。性發于內,情導于外,而形色隨之。故邪正態度,變露莫狀,溷(混亂)而莫睹其真也。惟至哲為能以材觀情索性,尋流照原,而善惡之跡判矣。
圣人沒(歿),諸子之言性者各膠(固)一是,以倡惑于后,是俾馳辨斗異者得肆(縱)其說,蔓衍(滋生演變)天下,故學者莫要其歸,而天理幾乎息矣!
予好閱古書,于史部中得劉劭《人物志》十二篇,極數萬言,其述性品之上下、材質之兼偏,研幽(不顯)摘微,一貫于道,若度(量)之長短,權(稱)之輕重,無銖發(比喻微小之物)蔽也。大抵考諸行事,而約(束)人于中庸之域,誠(真)一家之善志也。
由魏至宋歷數百載,其用尚晦(不明)而鮮(少)有知者。吁(嘆詞),可惜哉!矧(音shěn,況)蟲篆淺技(喻微不足道的技能),無益于教者猶刊鏤(刻印)以行于世。是書也,博而暢,辨而不肆,非眾說之流也。王者得之為知人之龜鑒(龜可以卜吉兇,鏡可以比美丑,喻借鏡),士君子得之為治性修身之檠括(音qíng kuò,約束矯正),其效(效用)不為小矣,予安得不序而傳之?媲(比)夫良金美玉,籯櫝(存放珍寶的器具)一啟,而觀者必知其寶也。
我有許多感觸,想講實用之學。
你們要“養浩然氣,讀有用書”,不可以有功利境界,才能深入。要讀切實際、能用的東西。
智慧無所謂新舊,讀書貴乎求智慧。讀書不易,講書更難,辭難達意。
人物,物包含人、事、物。“志者,心之所主也”,《人物志》系記載人心之所主的事,此即人之所以能為萬物之靈的本錢。人之所以為人,必得心有所主。一個人心能有所主了,則“堅剛不可奪志”,才是一個有成就的人物。
孔子“三十而立”,即立于己之志,樂于己志,而且樂此不疲,心有所樂,日有所進益。志,乃一個人心之所主,所以人心必有所務,即有所事事,不可以每天凈是扯閑。孔子一生樂道,學不厭,教不倦,所以“不知老之將至云爾”(《論語·述而》)。
人生最要即“繼志述事”。繼志,最大的責任在“為往圣繼絕學”;述事,使事業更為發展。但可非易事!知識分子的責任,在“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北宋張載語)。
人為萬物之靈。如果人非萬物之靈,那又如何“智周萬物”(《易·系辭上傳》“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既是如此,那么智、慧、靈三者有何區別?懂得不同之處,才知道在什么時候用什么。
《人物志》一書,專評人與事。一個人有修養了,加上德、能,方能成就事功。知人者智,知人為成事之要,使“賢者在位,能者在職”(《孟子·公孫丑上》);若在位的不是賢者,則不論團體大小,其失敗,一也。按《人物志》修養、品評自己,依那個標準改造自己,必先把自己培養足夠了,做事才能夠知人善任。
曾文正說:“做大事業的以培植接班人為第一要義。”而欲成就事業,貴乎能知人。但是一個人在你面前一過,即能看出其人,那可非易事!有知人的經驗,乃是時間的經驗,并不是讀一本書即可以得到的。
我教書,天天擺弄人,見人之多,雖非屬上乘,但看人心里自會明白。識人的功夫很重要,試一試,覺得前人的經驗還是很可靠的,百試不爽。
《人物志》是由人的情性,窺其外貌,而驗其內藏。如何得書之精義?此必要下“默而識之”的功夫。你們要一邊讀書,一邊去體驗,才能夠心會神通。如不懂得“默而識之”的境界,那就是讀多少書,也不能用上。學任何東西,能有所成就,皆必達到心會神通的境界。口耳的作用不重要,真能用乃是“默”的功夫。自修的功夫比什么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