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傳說姓王,名詡,又名王禪、王通。一說為春秋戰(zhàn)國時期衛(wèi)國朝歌(今河南淇縣)人,一說為戰(zhàn)國時期魏國鄴(今河北臨漳縣)人。
鬼谷子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縱橫家的鼻祖,也是中國歷史上一位極具神秘色彩的人物,被譽為千古奇人。他長于修身養(yǎng)性,精于心理揣摩,深明剛?cè)嶂畡荩〞钥v橫捭闔之術。可以毫不夸張地說,鬼谷子具備通天之智。
鬼谷子常入山采藥修道,因隱居于鬼谷,故自稱鬼谷先生,是先秦諸子之一。鬼谷子為縱橫家之鼻祖,蘇秦與張儀為其最杰出的兩個弟子,另有孫臏與龐涓亦為其弟子之說。
鬼谷子生于戰(zhàn)國時期,比老子、孔子稍晚。鬼谷子生平博學多藝,既通曉宇宙自然,又精于算術陰陽八卦,培養(yǎng)出多位奇才。孔子門人三千,但真正有名可查的只有七十二賢人,其中為人所熟知者亦屈指可數(shù),而真正有大作為或大貢獻者也不過二三人。然而鬼谷子的徒弟,在戰(zhàn)國時期屢屢登上歷史的舞臺,左右著歷史的方向,如龐涓、孫臏、蘇秦、張儀、商鞅等弟子,對中國歷史的發(fā)展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關于縱橫家的代表人物蘇秦和張儀,司馬遷就曾在其《史記》中鄭重寫道:“此二人真乃傾危之士也!”孟子也評價兩人:“一怒而諸侯懼,安居則天下熄”,由此可見一斑!
王道與霸道
中國的王道思想,近年來逐漸發(fā)出聲音,主要針對的是政治、商業(yè)領域。在過去和現(xiàn)在的爭霸、競爭輪回中,人們面對的是很艱苦、很慘烈的斗爭。中國的王道思想,是傳統(tǒng)文化中儒家特有的思想資源。孟子在先秦諸子之中比較明確地標榜王道,但是他終生無成。在戰(zhàn)國時期七國稱雄、生死相爭的狀況下,王道肯定是沒有辦法落實的。
王道與霸道之間的關系是很重要的,王道思想的淵源是《易經(jīng)》和《春秋》這兩部中國重要的經(jīng)典。在《孟子》里面也不是專門談王道與霸道,他只是在游說諸侯的時候提出來。孟子不是口才不好,也不是文采不佳,但就是沒有辦法說服任何人,因為他的想法跟那個時代的節(jié)奏完全不協(xié)調(diào)。另外,孟子也可能受那個時代的刺激,他在特別標榜王道的同時,也非常地貶損霸道,甚至像齊桓公、晉文公這種對安定天下有很大功勛的王者,他也不怎么認同,他覺得春秋五霸是社會往低端方向發(fā)展的推動者。而且,孟子還認為,真正的仲尼之門人弟子,要羞言五霸,應該談王道。這樣的看法就有點不合時宜了,所以他的說法也帶來很多的后遺癥:一是他當時沒有辦法跟社會接軌,二是放言高論的態(tài)度對后世造成了不好的影響。其實,根據(jù)常識都可以判斷,施行王道需要具備足以稱霸的實力,是國家實力非常強大之后的一種選擇。沒有足以稱霸的實力,王道完全是空中樓閣。
當然,孟子從人性出發(fā),確實檢討得很到位:人確實是如此,由內(nèi)圣到外王,會遭遇很多沒有辦法解決的問題。讀過《易經(jīng)》的都知道,從第七卦師卦到第八卦比卦,再往下推衍發(fā)展,就會看出霸道的局限,然后才有可能發(fā)展成同人卦、大有卦的王道,才會實現(xiàn)世界大同。一個企業(yè)要講王道,一定要有強大的、絕對的生存競爭實力,然后行有余力,才有機會回饋社會,才有機會去推動王道思想。對于國家來說,就更是如此。
如果專在文史科系、院校去談所謂的王道,或者研究《易經(jīng)》《春秋》,因為是關在學院的象牙塔里面,跟社會完全不通氣,影響是微乎其微的。《易經(jīng)》《春秋》展現(xiàn)了內(nèi)圣的境界,而外王也很重要,王就是王道、平天下。王道政治要落實,沒有比實力更重要的了,沒有實力統(tǒng)統(tǒng)都是空談。
我們先用比較熟悉的《易經(jīng)》密碼來闡述王道思想,沒有比這個更完美的了。
第一個當然是師卦和比卦。要實現(xiàn)王道,必掌握師卦、比卦中打打談談、談談打打的策略,有時候斗爭,有時候合作,既斗爭又合作在這兩個卦中體現(xiàn)得很充分了。師卦的卦辭、爻辭沒多少字,但是兵法中一些重大的原則都涵括其中。依此類推,比卦也是一樣。你可千萬不要小看比卦,所有外交談判、縱橫捭闔的重大原則都高度濃縮在比卦的卦辭、卦象、爻辭及《易傳》中。其中包含著精簡的、可以運用到無窮的外交智慧。師、比的關系,我們要徹底掌握,而師、比二卦六爻全變的錯卦就是同人卦、大有卦代表的王道理想。所以師、比、同人、大有這四個卦錯綜交互的關系就很重要了(欲知上述四卦的詳解,請參看拙著《劉君祖完全破解易經(jīng)密碼》)。假定我們把這些關系琢磨透了,再切入《鬼谷子》、切入《戰(zhàn)國策》、切入縱橫家,就一點也不困難了。
師、比二卦相綜一體,同人、大有二卦也是相綜一體,師、比二卦跟同人、大有二卦又相錯。師、比二卦在同人、大有二卦之前,以對霸道的了解作為鋪墊,然后才談王道。當然,中間發(fā)展的過程,熟悉《易經(jīng)》卦序的就知道,師、比二卦經(jīng)過小畜、履二卦,經(jīng)過天旋地轉(zhuǎn)大環(huán)境變動的泰、否二卦,然后才能進入同人、大有二卦的境界。
師、比、同人、大有這四個卦里,凸顯的就是比卦。所有的外交活動、縱橫天下之術的運用,跟打仗的師卦一樣,兩個卦都有坎險。“險之時用大矣哉”(《易經(jīng)坎卦》),兵行險招,外交也是行險,而且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所以不僅是打仗險,外交戰(zhàn)也是險得不得了。舉例來說,我們小老百姓出去跟人家接觸,一談話,三句話不投機,談得不愉快不說,而且還有可能終身結(jié)仇,根本就不知道什么地方得罪了人家。不過,話又說回來,雖然外交是有風險的,但是利益也藏在其中。風險與利益是恒存的,只要你能夠克服險阻,冒險犯難,談判也能夠獲得大成功。好的資源既代表風險,也代表利益,這是一定的。兵無常勢,水無常形,面對形勢的虛實無常就要機變靈活。外交談判也是因時因地制宜,依據(jù)不同的對象,要靈活得像水一樣無常形。戰(zhàn)爭是無常勢、無常形的,變化萬千,唯變所適;外交更是如此,察言觀色,談不攏時馬上話鋒一轉(zhuǎn),又換一套說辭,所以它也是多變的,就像水無常形一樣。象征人生最后成功的水火既濟卦和火水未濟卦,里面都是水、火的交融,即坎險跟智慧光明的較量,最后決定人生是“既濟”還是“未濟”。
坤代表地,是以柔克剛、以小博大、順勢用柔的,而且一定涉及廣土眾民,所以比卦的外交要有坤卦的本事,該忍耐時要忍耐,該含蓄時要含蓄,這里面一不小心就會迷失,路線錯誤,判斷就錯誤。我們還要廣結(jié)善緣,要厚德載物。坤卦的《彖傳》里面講了三個“無疆”(行地無疆、應地無疆、德合無疆),說明外交沒有任何疆域、國界的限制,要廣結(jié)善緣,搞好周邊關系。
外交與戰(zhàn)爭
鬼谷子的學問之一就是說服別人,也就是縱橫學。《易經(jīng)》中的師卦和比卦是我們了解兵法學與縱橫學的兩個卦。所有爭霸的核心實力,一個是軍事行動,一個是外交談判。它們是一體的兩面,息息相關,絕對不能只知道一面。《孫子兵法》中,就論述了軍事與政治、外交、經(jīng)濟、情報等之間的關系,非常全面。春秋、戰(zhàn)國時期,有過無數(shù)的戰(zhàn)爭和媾和,兵法隨之產(chǎn)生,外交也隨之產(chǎn)生。所以《易經(jīng)》的卦序從第七卦的師卦到第八卦的比卦,基本也符合中國歷史發(fā)展的進程。鬼谷子算是縱橫學的祖師爺了,也是一個神秘人物,但是他是在孫子之后,孫子才是集兵法之大成者。師卦教我們?nèi)绾未蛘獭⑷绾尾粦?zhàn)而屈人之兵。外交是師卦后面的比卦。“建萬國,親諸侯”,那個時候有很多國家。天下共主的周天子沒落,天子王權完全虛化,大家為了生存,不能只靠打仗,所以由師卦自然而然就到比卦了,就要較勁,要進行外交談判。各種縱橫捭闔的手段,就是師、比二卦的運用,這都是在霸道的領域之中。也就是說,光打仗不見得能夠解決問題,而且會破壞經(jīng)濟,自古至今都是如此。外交談判的費用再高也高不過戰(zhàn)爭費用。動口也可能解決問題,三寸不爛之舌,講起來也是功德無量,比起殺人盈野好多了。
到了戰(zhàn)國時代,外交和戰(zhàn)爭的作用更明顯了,那些精于軍事、游說諸侯的人大發(fā)利市,在那個時代特別受重用。作為兵家代表的孫臏、龐涓,和作為縱橫家代表的蘇秦、張儀,都號稱出自鬼谷子門下。所以,我們要研究鬼谷子的思想,了解他的學術源頭。
鬼谷子的書在古代談不上是禁書,但是當政者不希望人們讀他的書,更不會去提倡,因為老百姓越單純越好。假定人們學了鬼谷子深沉的心機、心術,對當局者來說是不利的。鬼谷子的學說從理論到實踐都影響了那個動蕩的時代。從周初的封建到春秋五霸、戰(zhàn)國七雄,大國并吞小國,最后還是要靠霸道(靠殺戮、靠合縱連橫)統(tǒng)一天下,所以其思想、學說完全是應運而生的。中國建立君主專制后,鬼谷子的思想、學說變成了很冷門的東西。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對當政者不利。宋朝時《武經(jīng)七書》中《孫子兵法》領銜,但沒有專門研究外交談判的書,說明鬼谷子的思想為當政者所忌。當年那些說客,如蘇秦、張儀之流,他們是朝秦暮楚的,對任何一個國家都沒有絕對的忠誠。在分封諸侯的時代,這樣的情況不鮮見。秦統(tǒng)一中國后,當時的世界,中國之外還有很多國家,可是周邊的國家不是附庸,就是邊陲小國,只有向天朝朝貢的份,根本談不上國與國之間的平等往來。鬼谷子的思想、學說一度沉寂,是因為沒有了戰(zhàn)國那種時代背景。戰(zhàn)國時對國家的忠誠不那么重要,大家認為朝秦暮楚是理所當然。有才華的人,看得上哪一國就去哪一國。商鞅剛開始在魏國,魏國不用,他就跑到秦國去。當時很多了不起的人才,常常在這個國家干一段時間,又跑到另外一個國家。可以說,《鬼谷子》是戰(zhàn)國時代的產(chǎn)物。如果說,《戰(zhàn)國策》是實際的案例,《鬼谷子》就是理論總結(jié),談得很深。我們要了解戰(zhàn)國時代各國之間外交談判、維持均勢的歷史故事,即列國的大事與縱橫家的言行,可以把《鬼谷子》的理論跟《戰(zhàn)國策》的案例結(jié)合起來參看。
鬼谷子思想的重要性
鬼谷子的思想、學說在戰(zhàn)國時代大放異彩,之后直到明清之前都沒有盛行。為什么現(xiàn)在又為世人關注?因為現(xiàn)在又是天下萬國了。鴉片戰(zhàn)爭伊始,清朝的統(tǒng)治者發(fā)現(xiàn)地球上有很多強大的國家,又有開展國際外交的需要了。以前那些不太受重視的子書類研究開始活躍起來,因為要解決問題,要救亡圖存,要跟那些高鼻子、藍眼睛的人打交道。有些人意識到中國不再是“天朝大國”,需要專門的涉外單位來進行外交。關于外交,中國有現(xiàn)成的理論,跟西方的不完全一樣。先秦諸子的學問慢慢又得到重視,又開始被研究。現(xiàn)在是多元化時代,對于閱讀,沒有人限制,所以《鬼谷子》又重見天日,而且變得非常重要。21世紀的時局中,外交肯定比軍事重要,大國與大國之間的沖突時時有,但是不敢輕易發(fā)動戰(zhàn)爭。美蘇幾十年的冷戰(zhàn),都是在打代言戰(zhàn)爭,不敢直接觸碰。現(xiàn)在的世界大國,更加不用說了。怎么可能打?兩場聲名狼藉的戰(zhàn)爭(海灣戰(zhàn)爭和阿富汗戰(zhàn)爭),就讓美國頭疼不斷。歐盟更不用講。所以這時外交談判就無比地重要。至于“必要時訴諸一戰(zhàn)”,那是籌碼,最重要的還是外交戰(zhàn)場。這就是《易經(jīng)》中比卦的運用。《鬼谷子》是中國外交理論思想的鼻祖,在戰(zhàn)國時期發(fā)揮了巨大作用,現(xiàn)在不止是在中國,在全世界,其應用也將更為廣泛。比卦也是比較的意思,以師卦對抗的實力作為根底。但是它真正著重的是不動手,動口就把問題解決。這是一門藝術。西方的外交理論、案例當然有很多,但是中國傳統(tǒng)的外交思想、謀略,西方人要搞清楚并不容易。在日寇侵華時期,日本特務頭子土肥原賢二,以及戰(zhàn)后的大橋武夫,都成立了專門研究鬼谷子的機構。鬼谷子的思想、學說在公關場合,小到商戰(zhàn),大到外交,都有極大的用處。
鬼谷子的神秘性不亞于道家的老子,中國的民間有時候把他作為一個宗教人物來崇拜。
我們今天講解《鬼谷子》,再配合《孫子兵法》《戰(zhàn)國策》里面的案例,就是為了將古人的智慧運用到21世紀。現(xiàn)在的世界問題層出不窮,恐怖事件不時發(fā)生。天災人禍、慘絕人寰的事情一件接一件地發(fā)生。恐怖襲擊完全是非理性的,再強大的軍警力量、太空衛(wèi)星一天到晚地監(jiān)控都沒有用,要從根本上解決,還得靠政府、社會的傳播、溝通和談判。我們面對的這個時代不管是大事、小事,只要有人際接觸,都會面臨說服、溝通、談判、傳播、企劃的問題,這些領域比兵法的領域要廣得多,兵法主要解決的就是沖突。東方兵法以《孫子兵法》為首,主要還是化解沖突,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但也不是那么容易做到,連孫武本身都沒有辦法做到。外交的手段是用講的方式,只要了解人的特殊心理,甚至包括集體的心理,就可以說服一個實力雄厚的人,化解很多的爭端。這種方法和理論當然值得我們?nèi)チ私猓仓档梦覀內(nèi)ラ_發(fā)。而且,我們講《鬼谷子》、講兵法比其他民族要多一個工具,那就是《易經(jīng)》。
美國、歐洲談公關、外交、管理、傳播、企劃的話術,不夠精到。歐美一些商學院講得很火的課程,都是大牌教授主講,吸引不少中國大中型企業(yè)的CEO去修習,可是我覺得其中并沒有什么高論,那些案例我們也不感覺親切,而且反映的是歐美社會,與我們何干?美國社會的企業(yè)發(fā)展理論,并不一定適應中國企業(yè)發(fā)展的實際需要,能夠吸收的其實有限。
和平之道
中國一本重要的經(jīng)書《周禮》,即《周官》,對王道進行了制度化的設計。《周禮》是對當時的政治、經(jīng)濟、社會、文化的制度設計,但這種制度恐怕沒有在周朝出現(xiàn),只是一個理想,就像《春秋》中“新王”革命的理想。任何理想要發(fā)揮實際效用一定要制度化,到最后一定要歸結(jié)成“制數(shù)度、議德行”(《易經(jīng)·節(jié)卦》)才能圓滿。沒有制度保障,理想就是空架子。很多人認為《周禮》依據(jù)《易經(jīng)》《春秋》的王道思想,進行了制度化的設計。《周禮》不只談政治,里面有“六官”,天、地二官,還有春、夏、秋、冬四官。在《周禮·秋官》中就有外交官的事跡。以前的外交官稱“行人”,有小行人、大行人之分,就像后來的使節(jié)、外交官。行人一天到晚出差,進行外交活動。《秋官》對于這些外事活動,也設立了具體的規(guī)范。我們?nèi)绻兄鳈嘁庾R、獨立自主的空間,不管是個人、小團體,還是整個社會國家,一定要有門禁,不可以隨便讓行人來去自如。《易經(jīng)》中無妄卦的無妄之災怎么來的?就是因為行人來去自如。他要走,你留不下來;他要來,你也不知道他什么時候來。行人進來,他占了便宜就走了,他造成的后遺癥、災禍,就得由本國人承擔。換句話說,在這個世界還沒有完全大同、和平之前,在邦國林立、組織林立的狀態(tài)下,一定要有內(nèi)控管理,外人不可以隨便進來出去。國人的權益是要受保障的,行人沒有身份證,沒有居留權,不可以來去自如,需要征求同意才可以進來,不能像國人一樣一視同仁。另外,我們對于行人,對于這種從外地跑來跟我們談判或者做生意的人,要有一定的戒心,不要對他有太高的期望,因為他代表的是不同的利益集團。就像井卦第三爻(原文為:“井渫不食,為我心惻,可用汲。王明并受其福。”)一樣,大家開發(fā)出一個好的東西來,可是賣不掉。如果賣不出去就暴殄天物,那就要懂得營銷。營銷要找誰?如果找過路人,他怎么會幫你忙呢?這就叫“筑室道謀”,你家里蓋房子,與過路的人商量,豈不是開玩笑?跟他有什么關系?就像賣房子一樣,一個路過的人就是肯定你產(chǎn)品的品質(zhì),也不代表他能夠幫你推銷,你還得靠自己。既然對自己的產(chǎn)品有信心,就要說服人家,這就需要說服術。怎么可以把希望寄托在一個過路人對你的贊美呢?當然,一旦找到好的支持者,千萬要注意,是“并受其福”,千萬不要自己獨拿,他受福,你也受福。但是行人絕對幫不上忙,你唯一能夠得到的只是一個陌生人對你產(chǎn)品的肯定,其他都得靠自己,如此而已。
一個企業(yè),在像旅卦一樣到處漂的時候,它一定要想辦法落地生根,不然就是失時、失勢、失位:好不容易租到一個房子暫住又被燒掉,跟班的也完蛋。必須落地生根,融入當?shù)亍2灰衤秘砸粯铀奶巵y跑,一定要找到一個最適合發(fā)展的東西,安定下來,這就是巽卦的功夫,要下功夫。蘇秦離開鬼谷子之后,傳說他游說列國時到處碰壁,尤其是在秦國。后來他潦倒回家,老婆不下機,嫂嫂不下廚。最后他不得不獨居茅屋,懸梁刺股地苦讀,深入了解了縱橫之道后,馬上就脫胎換骨。下面就是兌卦的功夫施展:他的話術提到了一個更高的境界,可以讓死人回魂說話,讓活人忘勞忘死,還可以合縱六國,一爭天下,與張儀一起建立以外交為主的體制,開創(chuàng)一個縱橫家主宰的戰(zhàn)國時代。
先秦的時候有所謂的九流十家,列名在十家之中的就有縱橫家。中國的縱橫家就是來自行人之官,也就是外交官,這是他們的源頭。這些縱橫家開始都是民間的人,一朝說服成功,就可以為布衣卿相。我們熟悉的兵家反而沒有列在十家之中,看起來比卦還是比師卦重要,能談就不要打。戰(zhàn)國時期,和平是最寶貴的,因為和平才能換來國家富國強兵的寶貴時間。
說服話術——柔性兵法
《鬼谷子》一書共十四篇,傳下來的只有十二篇,再加上《本經(jīng)陰符七術》《持樞》《中經(jīng)》,共八千多字,比《孫子兵法》篇幅多一點。
我們常說“動手不如動口”,兵家是動手,縱橫家則是動口;“斗力不如斗智”,兵家既斗力又斗智,縱橫家則是斗智。我們都知道孔門里面有一個特強的外交人才,就是子貢。《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中記載,為了救魯國,孔老夫子派子貢出使齊國、吳國。子貢走了一趟,所有目的都達成了。他保全了魯國,使其不受齊國的威脅。春秋末年的國際形勢因子貢的外交斡旋整個都變了,司馬遷評價說:“子貢一出,存魯,亂齊,破吳,強晉而霸越。子貢一使,使勢相破,十年之中,五國各有變”。換句話說,子貢動口的本事確實不一般。他的本領就是預測行情、揣摩人心特別準。孔子評價他說“億則屢中”(《論語先進篇》),預測屢屢正確。對于揣摩人家的心思、鉆形勢的空子,他都很精通,而且先拜訪誰,再拜訪誰,都有其考量。
《論語》中屢次談及外交活動,孔老夫子認為紙上談外交是不可行的,他說:“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如果派你去處理內(nèi)政,搞不好,派你去做外交使節(jié),也不能獨當一面,三百篇的《詩經(jīng)》都會背了也沒有用。外交使節(jié)有時就像作戰(zhàn)的大將,不能事事請示,尤其是以前交通不方便的時候,必須要隨著外交談判的形勢臨機應變,那就叫“專對”。“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外交官在外面,也是“君命有所不受”。國君只能給你一個底線和大致的原則,你不能事事請示,很多事情需要自己做主。
在《易經(jīng)》中,兌卦是最能代表動口的。兌卦的經(jīng)文是最少的,很精簡,卦辭只有“亨利貞”三個字,這樣談能不能談得大家都滿意呢?“亨者,嘉之會也”,沒有偏離大原則。爻辭才二十六個字。兌卦講那么少,居然可以感動那么多人。我們有時啰里啰唆講一大堆,也沒有感動任何人,傷元氣不說,還白賠了笑臉。人家用最精簡的言詞,得到了最好的說服效果。兌卦這種話術是怎么來的呢?經(jīng)過前面巽卦深入揣摩的功夫而來,巽卦“隨風,巽。君子以申命行事”,懂得隨機應變。戰(zhàn)場是瞬息萬變的,外交的溝通也是瞬息萬變的。只有下了巽的功夫,對天命、對人事、對藏得很深的人的心思掌握了,你才能脫胎換骨,下面才能有兌卦精確的話術。領導人的心思超難揣測,兌卦的領導人“九五”偏偏沒有兌了,很難說服,而且他不真正相信你,你也不敢隨便就相信他,故曰“孚于剝,有厲”,風險極高,一不小心就被砍頭,所以君位是很難說服、取悅的,可謂是陰陽不測。戰(zhàn)國時期那些縱橫家,主要說服的對象都是君主,兌卦的君位就告訴你“孚于剝”,不能隨便推心置腹,不研究清楚,就不要輕易與君王見面。《韓非子·說難》稱:“故諫說談論之士,不可不察愛憎之主而后說焉。夫龍之為蟲也,柔可狎而騎也,然其喉下有逆鱗徑尺,若人有嬰之者則必殺人。人主亦有逆鱗,說者能無嬰人主之逆鱗,則幾矣。”人君就像龍一樣,你要順著鱗摸,大家都相親相愛,可是你要批了逆鱗,他馬上就跳起來殺人。“逆鱗”,就是君王的罩門、痛點。任何人都有忌諱,君王也不例外,你不要輕易觸碰。平常你可以騎在龍的頭上,若它突然變臉殺人,一定是你碰到不能碰的東西了。這就有無上的風險。從《易經(jīng)》來講,不講批逆鱗,而是談“履虎尾”,尾巴是老虎最敏感的痛點,只要你不踩到老虎尾巴就沒事。兌卦的君位就有這么高的風險,“孚于剝”是信任的基礎太低。要知道古代居于最高權位的人,大部分精神不正常,但是他“位正當也”,你沒有辦法說服,就沒有辦法達到你的目的。君王是最重要的人,最重要的人偏偏最難面對,所以你能不能說服他,就看你的本事。面對這種人尤其不能急,你要是急了,就是死路一條,因為兌卦第五爻一變就是歸妹卦,最后可能魚死網(wǎng)破一場空。
縱橫家們對付這樣的人,膽子要夠大,要把對象徹頭徹尾地研究透徹。光是研究透徹還不行,還得看臨場表現(xiàn)。韓非就是臨場表現(xiàn)不好,說話不利索,旁邊就有人說他壞話,所以思想再活躍,準備再周到,說得結(jié)結(jié)巴巴也不行。從兌卦來看,怎么對付“孚于剝,有厲”呢?那就是跟兌卦第五爻相應的第二爻。第二爻“孚兌”,就是要絕對地展現(xiàn)你的孚,千萬不能撒謊欺騙。“九五”有“孚于剝”的特權,“九二”可沒有,就要用孚去兌、去說,就有可能“吉,悔亡”。兌卦第二爻爻變就是隨機應變的隨卦,靈活得很,一看風向不對,馬上就轉(zhuǎn)。隨卦也是一個說服術很高的境界,上卦是兌,滿臉堆歡,展現(xiàn)溫暖,下卦是震,心中有主張,但主張絕不干擾到外面的兌,懂得隨。
兌卦第四爻是經(jīng)營管理階層,也很重要,第五爻終端決策者如果同意了,最后還是靠第四爻來執(zhí)行。執(zhí)行的團隊本身不能拍板定案,但是影響很大,他們誰也不敢擅自做決定,一定要大家商量討論,這就是“商兌”。在沒有建立共識、消除不確定的風險前,它們都是“未寧”的狀態(tài),還沒有定案,都很焦躁。下面就告訴你,還是要討論出一個結(jié)果——“介疾有喜”。第五爻可能就是第四爻的疾,老板難伺候,君威不可測,也可能是共同討論的政策有很多沒想通,就得一次又一次地商量討論,最后把疾治好,并且能夠預防,進行有效隔離,這樣才有喜。兌卦第四爻爻變?yōu)楣?jié)卦,“制數(shù)度,議德行”,一切恰到好處,制度合理,能夠很好地實施政策。所以任何一個施政的單位、管理的階層,一定要經(jīng)過“商兌,未寧”這個程序。假如兌卦的政府階層、經(jīng)營管理階層開會討論是必經(jīng)的一關,那么跟它相對的就是初爻,初爻就得和顏悅色,故曰“和兌,吉”。“和兌”去面對“商兌”,中間沒有疙瘩,不會招致懷疑。談事情就得以和為貴,如果基層抗爭,始終沒有辦法“和兌”,五爻就不會跟你“商兌”。很多的沖突都是這樣,所以“和”很重要。換句話說,“和”這個字也是我們想要說服別人的第一個功夫,你是來求和的,是要雙方都可以得到好處。從和為貴的原則出發(fā),對方就能感覺到你的誠意、善意,他才會“商兌”。初爻不可能很快就通天,得通過第四爻,所以我們要說服人家,第一要和,第二要展現(xiàn)誠意,雙方在一個很好的氛圍之中,才可以談具體的內(nèi)容。
還有兌卦上爻的“引兌”,我以前提過,真正影響王的人,是在上爻,因為那是上卦兌的開口,有無窮的、不可抗拒的魅力,對大人物來講這就是他的弱點。對于一般君王來說,可以跟他講體己話、無拘無束談問題的人不是那么多,絕不是第四爻,而是上爻。他可以是各種身份或者可以是某種事物,能突破君王的心防。真正能夠產(chǎn)生效力的,就是“引兌”。“引兌”這一爻變?yōu)槁呢裕木褪歉吨T實際行動。如果能夠說服上爻,大致來講,就能夠說服第五爻,因為投其所好。找到能夠影響他的人,這是在游說君王時永遠都不會變的有利條件,一旦那一關過了,馬上就可以付諸實行。由第六爻和第三爻呼應的關系,成敗對照就出來了。“引兌”到底是誰,或者代表什么,千萬不能判斷錯。如果你判斷失誤,那就變成了第三爻,就非死不可。第三爻“來兌,兇”,急著想逼人家簽約,馬上兇。“引兌”是“未光”的,不容易發(fā)現(xiàn)。“來兌”是直接攤牌,必敗。
可見,整個說服的過程,除非你們真的有緣,第一次見面就達到目的,一般來說是不容易的。事前的準備工作要全面徹底,臨場的表現(xiàn)要恰到好處,在有限的時間中,打動人家的心坎,突破人家的心防,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知道要繞多久,才可以判斷準確,才能夠達到目的、滿足需求。這也像需卦經(jīng)過“需于郊”(準備階段)、“需于沙”(確定大方向)、“需于泥”(小心)、“需于血”(更小心)、“需于酒食”,最后才“不速之客三人來”。每個人心中都有所需,你要說服他,你有你的需要,他有他的需要,看你們能不能找到一個平衡點,各取所需。
我們從《易經(jīng)》這些卦象來看,兌卦、比卦,有坎、有坤、有兌,要說服人家、圓滿解決難題的話,是不是女生比較合適?像兌是少女,人家看著就賞心悅目。以兌和坤的性質(zhì)來說,基本上不是逞強斗狠,大部分是順勢用柔、以柔克剛,也有人稱之為柔性兵法,以說服為目的的比卦亦復如是。隨著大趨勢的發(fā)展,可能女人越來越抬頭,男人越來越?jīng)]落。在外交這個領域,女性還可以發(fā)揮溝通的長才。沒有人希望看到一張撲克臉,動不動就要教訓人。
概述
《鬼谷子》第一篇稱為《捭闔篇》,縱橫捭闔就是這么來的。為什么不叫“開合”,而叫“捭闔”呢?因為“捭”比“開”更值得玩味。任何東西都是一開一合的,像門戶一樣。人家愿意說,心門打開,嘴巴也打開,跟你溝通交流是開放的;對你有戒心、敵意了,就把它關起來。闔的時候就像坤卦的陰柔發(fā)揮作用,開的時候就像乾卦的陽剛暢所欲言。“捭”字,就不止是開的意思,還有想辦法讓它開的意思。你想保密,不想跟我談,但是到時候你不知不覺地跟我談了。“捭”就有撥動人家心弦的意思,是用手操作的。很多人保護自己,甚至連自己都不敢面對,這樣的人是不會輕易跟你交心的,但是只要你能夠創(chuàng)造某種氛圍,在不知不覺中,他就會放松,打開心防,跟你講很多的心里話。原先關閉的心門,在我“捭”的操作下,它居然開了。這就叫誘之使開。大部分人不見得會和你處在一個完全開放交流的狀態(tài),但是通過“捭”就可以打開僵局。當然,《捭闔篇》不講這個,它講的是一些大原則,整個世界就是一陰一陽,一開一合。
《捭闔第一》之后,第二篇就是《反應篇》(也有的叫《反覆篇》),這一篇強調(diào)的是知彼知己。任何說服的過程一定是有雙方的互動,兵法講知彼也要知己,要通過溝通交流的過程、對方可能的反應,檢討自己原先的計劃是不是要修正,這是一個動態(tài)互動的過程,故稱為“反應”或“反覆”。在敵我雙方互動交流的時候,有很多隨機的調(diào)整,不能悶著頭往前沖。機智的人,能夠體會到說服過程充滿了變化。有很多事情不給你時間考慮,需要馬上想通,立刻調(diào)整話鋒。所以,說服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不斷在進行變化。尤其是在你的身份和對方不平等,對方地位比你高很多的情況下,你想說服他,有時只有幾分鐘時間,就要打動對方。大老板絕不會等你扯半天,還在唧唧歪歪、吞吞吐吐,這就需要事前的準備功夫,也就是《捭闔篇》所說的先要想辦法讓人家“開”,掌握那些必要的信息。讓他開就開,讓他關就關,有時候把自己關起來讓對方開,我暗敵明。所有這些都是在動態(tài)中進行的,也就是“反應”,要不斷地隨機應變。
第三篇叫《內(nèi)揵》,針對的是重要的對象,把你們的關系套得牢牢的,讓他對你深感興趣,然后雙方能夠固結(jié)交情,而這個揵是早就下了功夫的,外人都不知道。你們交情很好,可是外人看不出來,不知道你已經(jīng)下了這么久的功夫。這樣的局面要有本事才能搞定。有一些人外表關系很疏遠,幾天也不見一面,但是交情深得很,早就是一家人。交淺不能言深,一定要交深,才有機會深入談話。這就看你平常怎么下功夫,研究你所要結(jié)交的對象。
第四篇《抵巇》,“巇”就是山溝,等于一段地勢、地形突然陷落下去,有一條大的縫,那就是間隙。人跟人之間是有間的,任何組織都有組織結(jié)構連接最脆弱的地方,這些都是瑕疵,統(tǒng)統(tǒng)叫巇。人跟人之間表面看著是和,其實是互相嫉妒、互相斗爭,你想要進去,就要利用那個裂縫,在裂縫中運作。“抵”就是一定要有縫,才能下功夫。就像戰(zhàn)國時期一些國家面臨復雜的攻守形勢,如何化解、處理那個危機?于是就需要人去談判,補上那個危機的大破洞,用各種方法把危機化解。《易經(jīng)》的姤卦就是專講危機防治的,其卦象就是五陽下一陰生,那個一陰就是脆弱點,把它填實、穩(wěn)固了,就可以化解危機。但是,危機發(fā)展很快,或者危機超過想象,萬一補不上了,怎么辦呢?另外一種“抵巇”的方法就是不補了,順便把它摧毀,取而代之。這就是縱橫家,他沒有說要愚忠愚孝,能救就救,不能救,那就干脆讓它減少痛苦,一刀斃命。俗話說,“藥醫(yī)不死病,佛度有緣人”,如果是絕癥,你救他是虛耗資源,為什么要救?所以,《抵巇篇》沒有說一定要替哪一個集團奮斗到底,能救就救,不能救,還不如痛快一點結(jié)束,不要填補無底洞。就像管仲可以歸降政敵,當政敵的宰相,而沒有說要自殺殉主。也就是說,任何事物結(jié)構上一旦有弱點了,我們能救就救,救不了時,干脆就讓它撞墻,讓它毀了之后再造新生。鬼谷子的理論就是這樣,他所教的學生,奔走游說于列國,這些國家的君王看到他們也挺頭疼的:要是把問題都告訴他,不嚴重的還可以幫助君王改正,如果發(fā)現(xiàn)是不治之癥,那就只有滅國了。我們這個時代,人心也有很多破洞,能不能補?補不上的話,與其去補,還不如統(tǒng)統(tǒng)拆掉重建,可能還快一點。人總是要有一個未來,“抵巇”不會死心眼的,人際關系有時候要破鏡重圓,要縫補那個破洞,如果縫不了,為什么還要縫呢?
“抵巇”完了,另外一招就很損,那就是第五篇《飛箝》,“箝”就是鉗子的鉗,拿一個東西夾死你,讓你動不了,受制于人,居然還是用“飛”過去的箝。不像發(fā)射導彈,而是有時候給你戴高帽,把你抬得高高的,說你是大師,如何如何,弄得你飄飄然的時候,你就有很多弱點可供利用了。喜歡被人戴高帽子的毛病,連關羽都躲不過。據(jù)說,關羽死后成了天上的神。一次,他正在天庭散步,突然看到一個挑著一擔帽子的散仙走過來。關羽喝道:“你是干什么的?”這人答道:“小的是去凡間賣高帽子的。”關羽怒斥道:“你們這種人最可恨,許多人就是因為喜歡戴高帽子才犯了致命的錯誤。”這人恭敬地答道:“關老爺您說得沒錯,世上有幾個人能像您一樣剛正不阿,對這種高帽子深惡痛絕呢?”關羽心中大喜,便放他走了。走遠后,這人回頭看了下?lián)樱l(fā)現(xiàn)上面的高帽子少了一頂。你看,關羽說對戴高帽深惡痛絕,但是當別人給他戴高帽時他還是很高興,不自覺地接受了。“飛箝”就是這樣,用各種推崇或者打壓你的手段,把你從原來應該在的位置打開來,如此一來,你就會失去重心,那就好對付你了。所以,當很多人稱贊你時,即拍馬屁、灌迷魂湯,可能會要你的命。“飛箝”就是這樣讓人忘乎所以,失去原有的重心。有些人不太喜歡柴米油鹽的事情,你要是跟他談一些云山霧罩的事情,他就特別喜歡聽,這種人就是《易經(jīng)》升卦所說的“升虛邑”。海市蜃樓他喜歡,談得特別爽,誰知談的人后面有很毒辣的招式在準備著。這就叫“飛箝”,讓人防不勝防。他運用自如的時候,你根本不知道他在“飛箝”。真正會拍馬屁的人,拍完人家也不知道他在拍馬屁,還滿心溫暖、桃花滿臉。
第六篇《忤合》,“忤”就是有抵觸,“合”就是沒有抵觸。對說服者、傳播者跟聽的一方的關系要隨時考察,一有不對,馬上調(diào)整。第七篇《揣篇》,第八篇《摩篇》,就是揣摩上意。“揣”跟“摩”還不同,一定得先“揣”再“摩”。揣摩人家的心意是最難的,知人知面不知心。下面就設權衡,定謀略。這都是細密功夫,先揣,試探,再定位,用“摩”把里面的彎彎繞繞統(tǒng)統(tǒng)搞清楚。接著就是第九篇《權篇》,權衡一下。再謀,也就是第十篇《謀篇》。然后可以下決斷了,到底應該怎么做,就進入第十一篇《決篇》。前面下的基本功夫都有了,第十二篇《符言》就是對君主的要求了,這一篇與《管子·九守篇》很多是重復的。后面的十三、十四兩篇只有篇名,沒有內(nèi)容了。附錄中是《本經(jīng)陰符七術》和《持樞》《中經(jīng)》。
綜觀《鬼谷子》一書,其結(jié)構也是循序漸進,從宏觀講到微觀,但是大部分偏于“術”的層面,就是話術,講表達的重要性,并沒有涉及宏觀的政治經(jīng)濟的分析,跟《管子》是不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