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把時間當作朋友(第3版)
- 李笑來
- 1777字
- 2019-01-03 15:36:04
3.解決
你想打開一扇門,可那門上有把鎖,把門鎖住了。“如果能找到鑰匙就好了”,你想。可是鑰匙在哪里呢?反正不在那把鎖上。既然門被鎖上了,鑰匙就一定不會插在鎖孔里。
“沒時間了”這種尷尬就像是一把我們想要打開的鎖。同樣,要想擺脫這種尷尬,死盯著這把鎖是沒有用的。
很少有人會注意,所謂“管理時間”亦或“時間管理”是虛假的概念,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時間不會服從任何人的管理,它只會自顧自地流逝。你不可能沖它大喊:“時間,你給我慢一點!”它只是自顧自地流逝。你也不可能向它大叫:“時間,你給我快一點!”它還是自顧自地流逝。時間不理任何人,它用自己特有的速度流逝,不受任何外界因素影響。
——毫無疑問,我們無法管理時間。
無論鑰匙在什么地方,都不會在鎖孔里。嘗試著從“管理時間”開始解決問題,注定徒勞。盡管我們面臨的尷尬是“沒時間了”,可從本質上來看,這尷尬與時間的關系不是很大。

沒錯,問題出在我們自己身上。
你可能聽說過這個原則:
先把任務分為“重要的”和“不重要的”,再把任務分為“緊急的”和“不緊急的”,然后挑選“重要的”而又“緊急的”的任務優先執行……
看起來似乎很有道理,而實際的操作效果怎么樣呢?并不好。為什么?因為你發現(或最終證明)自己沒有足夠的能力去區分一項任務是否重要、是否緊急。所以,到頭來,盡管別人告訴你的方法是對的,可是你操作起來卻得不到期望的結果。
沒錯,問題出在我們自己身上。
我們無法管理時間。我們真正能夠管理的,是我們自己。只有接受這個簡單的事實,才有解決問題的希望。“時間不可管理”,盡管聽上去很簡單,但是理解它,進而接受它,可不見得那么容易。因為,它未必是(甚至幾乎肯定不是)你以往已經認同的觀念。

人們很難接受與已有知識和經驗相左的信息或觀念,因為一個人已有的知識和觀念都是經過反復篩選的。盡管很多知識和觀念是被灌輸的,但知識的持有者對“被灌輸”這一事實往往毫無察覺,就算察覺,也可能拒絕承認。人們更愿意相信自己擁有一定的判斷能力,不會被輕易糊弄。即使是一些“想當然”的觀念,人們也傾向于認為那是“思考過后的結論”。在歷史上,這種情況反復出現。例如,在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證明“地球是圓的”之前,大多數人相信“大地是平的
”,并且把這種想當然得到的結論當作自己認真思考之后才獲得的知識。以至在其被證明有誤的那一瞬間,第一個念頭不是“啊?原來是這樣!”而是“扯淡!沒那回事兒!”
被灌輸的觀念,越是錯的,越有驚人的繁殖能力。隨著時間的推移,它愈發頑固,直到最后,它能在不知不覺之間蒙蔽一個人,使其失去心智成長能力。
有一個普遍存在而又令人驚訝的例子:很多人相信沒有生出兒子是女人的錯——即使是在今天。中學《生物》課本里講得很清楚:女性卵子里的性染色體是XX,而男性精子里的性染色體是XY,精子與卵子結合時會出現可能性相當的兩種情況,即XX和XY。所以,生出來的孩子是男是女,是概率相同的隨機事件,與女性沒有關系。科學事實簡單明了,但結果顯而易見:不是每一個讀過書的人都能理解并接受這個簡單易懂的科學事實
。
本書此后的不少內容,很可能與讀者最初的期望不符,甚至相左。其實,這本書的主旨非常簡單:時間是不可能被管理的。必須開啟心智,看清楚,想明白:問題出在我們自己身上。而我們所面臨的問題,與時間、管理或時間管理都沒有多大的關系。解決問題的核心思想只有一個——一切都靠積累。深信積累的力量,時間就是你的朋友,否則,它就是你的敵人。
?這是一本難以歸類的書。

?有的書店把這本書放在“時間管理”一類……

?有的書店把這本書放在“成功學”一類……

?有的書店專門給這本書開了個類別……

?有的書店懶得分類,直接堆在店門口。

?有的書店竟然把它放在這里……

花絮:
本書主張“時間不可管理”,這使書店在銷售它的時候頗為尷尬。想想看,這本書放在哪個類別里好呢?放在“時間管理”類別里,顯然不合適——因為本書的主旨明明是“時間不可管理”。放在“成功勵志”類別里呢?也不合適,因為本書中用了不少文字來批評庸俗成功學。有的網上書店為這本書專門開辟了一個類別——個人成長,這個類別里只有一本書—— 《把時間當作朋友》。有的書店懶得操心,隨便把這本書放在一個地方——有讀者來信告訴我說他在“婦女之友”類別里看到了這本書。當然,更多的書店想出了一個很好的方法—— 不分類了——反正暢銷,就直接堆在店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