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前言 紅海行動

公元前1450年,先知摩西帶領歷經苦難的以色列人離開埃及。他們一路逃離,在紅海遭遇了埃及法老的追兵。在情況萬分危急之時,摩西用耶和華的手杖指向滔滔紅海,海水分開,顯露出一條海底大道,幫助以色列人逃生。

當法老的士兵追到紅海時,摩西再向海中伸杖,海水翻涌,淹沒了之前的大道。已經進入紅海的法老士兵、車輛和馬匹,頃刻之間覆滅。在摩西的帶領下,以色列人渡過紅海、荒漠,終于逃離埃及,抵達迦南地,獲得自由。

在《出埃及記》《舊約》中最重要的一卷,講述了希伯來人(猶太人)同古代埃及人之間的矛盾起源。中,紅海是走出埃及的關鍵之地。因為得到了耶和華的庇佑,摩西才用神奇的力量帶領以色列人擺脫了追兵。若不然,他們將走投無路。

紅海,古希臘人稱其為THALASSAERYTHRAE,今名是從古希臘名演化而來的,意譯即“紅色的海洋”。現在人們普遍認為,非洲東北部與阿拉伯半島之間的狹長形河道就是紅海。也有研究者認為,無法確定《出埃及記》中紅海的位置。千百年來,這片神秘的海域吸引著人們一次又一次踏上探索的路途。

在商業世界,也有一片紅色的海洋,時刻散發出危險的味道。這里沒有寬闊的陸地,沒有現成的船只,沒有精良的武器,更沒有神的眷顧。這里只有強大的競爭對手、難以取悅的用戶、不低的進入門檻,以及弱小的自己。因此,在這片紅海面前,許多人會躊躇不定、望而卻步。

企業家們都在絞盡腦汁地找尋藍海市場。蔚藍色的海洋,平靜安詳,似乎沒有一點波浪。很多人誤以為,只要找到了藍海,就能夠一勞永逸,不會受到競爭的困擾,不會陷入可怕的商戰。

然而,現實會告訴他們,沒有企業可以躲得過紅海里的廝殺。藍海實在稀有,紅海卻是常有。隨著時代的快速發展,藍海變紅海的速度也在瘋狂加快。那些想要躲避戰爭的人,終究會在永無止境的糾纏中無法脫身。

人們總是害怕看得見的危機,擔憂未知的風險,很少有企業家敢于義無反顧地踏入紅海。但優秀的企業家卻能夠像摩西一樣,用手杖為人們指出一條大道,帶領大家奮不顧身地投入戰斗,成為終極贏家。他們有勇有謀,無懼無畏。

華為,就是一個紅海戰士。30年前,華為穿越通信設備的紅海,成為這片海域的主宰。30年后的今天,華為穿越終端市場的紅海,從一個不起眼的位置站到了世界的舞臺。每一次的穿越,華為都是以后來者的身份出現,受過冷眼嘲笑,經歷了激烈的戰役,才最終崛起。

在一定的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的條件下,超級藍海存在于超級紅海之中,而超級企業能夠從超級紅海中尋找到超級藍海。比如,蘋果公司從“超級紅海”云計算中挖掘了iCloud這一“超級藍海”市場。可以說,紅海戰略從未過時,它正在變化中升級。未來,紅海之戰仍會繼續,它將變得更復雜,也會更精彩迷人,這就是我們研究它的原因所在。不管是過去、現在還是將來,華為的紅海行動都值得一看。重要的不是探秘華為鑿路的訣竅,而是它舉起手杖時的果敢、自信和決心。

進入:2012—2014

在進入一個四面包圍的陣地之前,你需要先做兩件事情:

第一,清楚行動目標。

如果你茫然地進入“戰場”,可能在邁進第一步時就會被擊斃。目標越清晰簡單,越能讓人保持清醒,并且激發人的挑戰欲。

第二,拿到地圖。

你要盡可能清楚地知道“敵人”在哪里,哪里有危險,然后梳理出通往目的地的路線,并做出相應的選擇。至少,你要知道第一步朝哪邊走。

在紅海戰場中,后來者沒有制定游戲規則的機會。那些先到的玩家已經基本摸清了游戲的大規則和基本路線,后來者只能先接受既有規則,或者說是局限條件。在接受約束的情況下,弄懂既有的游戲規則,努力成為頂尖的玩家。當你錯失了成為引領者的機會時,唯一能做的就是成為業內行家。

分析局勢

華為在進入終端紅海時,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定位高端。這是定位,也是奮斗目標。這個目標是具體的,可以實現的,而不是虛無縹緲、若有似無的口號。為了實現它,華為幾乎在一夜之間砍掉了所有的低端產品,然后明確提出對標高端機的兩位老大——蘋果和三星。這樣的態度和行為,就是華為終端的宣言。

此時,華為終端地圖上出現了一個醒目的目標點。接下來要做的,就是摸清路線,至少找到一條最有可能實現目標的路徑。這條路徑可能并不清晰,甚至有可能呈現斷斷續續的狀態,但在所有的選擇中應當是最優的。

要完成這一任務,就必須知道你的對手在哪里,它們所處的位置,將影響你后續的決策。比如,如果你們狹路相逢,應該怎么辦?在規劃路徑時,是要躲開它們,還是進行正面攻擊?

從當時華為所處的環境就可以看到,華為的頭頂上有來自蘋果、三星兩位行業領先者的壓力。這兩大對手有著精銳的“武器”,高高在上,俯視一切。在華為的左右兩邊,也還有強勁的對手:一邊是代表著互聯網“航空”勢力的小米、魅族、錘子等品牌手機,它們可能會出其不意地使出妙招,給新入者致命的一擊;另一邊是代表“地面”勢力的OPPO和vivo,它們擅長規模化“戰斗”,可能會悄無聲息地占領你的地盤(見圖1)。

圖1 華為終端轉型前所處的行業環境

除了已有的對手之外,還有一些尚未出現的潛在“敵人”,它們隨時有可能發動偷襲。對于華為來說,這樣的局勢不太樂觀。不僅受到強者的俯視,而且要承受左右夾擊。想要達到頂峰,不僅要打敗現有的第一名,而且不能被其他對手所牽制。如果和其他對手周旋時間太長,那么登頂成功就會遙遙無期。

如此,在既有戰局中找到一個合適的位置,就變得非常重要了。請記住,在紅海中,對手的位置決定了我們自己的位置。有可能我們心里想要站在A點,但受到對手的影響,我們最終只能選擇站到B點。原因只有一個,只有和對手有比較,才會出現“最優位置”。單憑自己的愿望設定出的最佳位置,一定是無效的。

最佳位置

實際上,戰略規劃和用兵打仗是相通的。從理論來說,戰略一詞原本就來自軍事,后來才在商業中普及。被奉為“戰略圣經”的《孫子兵法》中就寫道:“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有十倍于敵的兵力就包圍敵人,有五倍于敵的兵力就進攻敵人,有兩倍于敵人的兵力就設法分散敵人,和敵人的兵力相等就要善于戰勝敵人,比敵人的兵力少就要善于退卻,戰斗力不如敵人時就要避免與敵人作戰,不能強拼硬打。所以弱小的軍隊與敵人硬拼,只能成為對方的俘虜。

紅海中的新來者,不管是出于謙卑的態度,還是因為勢單力薄,都不應該狂妄地挑釁戰局中的其他人。首先應該選擇一個不起眼的地方,以一種溫和的形象出現,一方面是盡量躲避受傷,另一方面是為了更好地觀察。如果太過張揚,就會導致對手過度警惕,甚至招來橫禍。

僅在地圖上比劃,無法真正了解對手。只有入局之后,才有可能近距離地認識它們,分析實際戰況。自古以來,謀劃策略都必須建立在了解敵我雙方情況的基礎上。既了解敵人的情況,又了解自己的情況,作戰的危險系數最低;不了解敵人的情況,只了解自己的情況,那么,勝負各半;既不了解敵人的情況,又不了解自己的情況,那樣必定失敗。

華為在剛入局之時,雖然嘴上喊著“爭第一”的口號,卻走到了一個相對較弱的位置。重磅推出的系列新品沒有在市場中一炮而紅,遭到了許多諷刺嘲笑。盡管這不是華為有意而為之,但從現在來看,開局不利反而為華為爭取了自我修煉的時間。在對手不把你放在眼里,懶得來進攻你的時候,其實就是最好的自我升值時期。在重重磨練之后脫胎換骨,才能做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備。

看起來不利于進攻的位置,成了最佳的觀察位。在這個位置上,華為既可以練內功,也可以看到戰場上的一舉一動,精準地分析局勢和對手情況。況且,最初的占位并不代表最終的位置,在登上頂峰之前,位置會隨著周圍環境的改變不斷移動變化。只要心中牢記一開始就確定的“高端定位”,就不會被暫時的占位選擇所干擾。

我們要追求的不是最高位置,而是最佳位置。一些在當時看起來不太好的占位,從全局來看,其實是最佳位。如果我們每次都能站到最佳位置上,被打退了能找到掩護的地方,打了勝仗能趁勢而上,就能少受一點傷,少流一點血,游刃有余地向前邁進。

小步快跑

戰略是變化無窮的,戰略的藝術之美就在于此。任正非認為:“企業能否活下去,取決于自己,而不是別人,活不下去,也不是因為別人不讓活,而是自己沒法活。活下去,不是茍且偷生,不是簡單地活下去。活下去并非容易之事,要始終健康地活下去更難。因為它每時每刻都要面對外部變幻莫測的環境和激烈的市場競爭,面對內部復雜的人際關系。企業只有在不斷地改進和提高的過程中才能活下去。”

歷史上沒有永遠強大的國家,也沒有永遠弱小的國家;沒有常勝的將軍,也沒有永遠的敗將。一切因素都在不斷變化之中,不管是軍事指揮還是沒有硝煙的商戰,都必須時時留意戰場形勢的變化,根據變化采取相應的措施,把握有利的時機,創造制勝的條件。如果定在一個地方不動,那么戰爭還沒開始就會被消滅掉。

邁克爾·波特在《競爭戰略》一書中曾提到:企業首先應當做到準確定位,利用自己的能力對現有的競爭力采取最嚴密的防御措施;繼而通過戰略行動來平衡各種競爭力,進而提升企業的相對地位;預測決定競爭力的因素變化,并采取對策,在對手意識到這些變化前,選擇適合競爭力的戰略,在變化中求進步。

寫在紙上的理論看起來很簡單,但實際運作起來的時候,復雜程度難以想象。亦如軍事家孫武所言:“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計,作之而知動靜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處。”用兵打仗要通過認真地策劃籌算,來分析敵人作戰計劃的優劣和得失;要通過挑動敵人,來了解敵人的活動規律;要通過佯動示形于敵人,來試探敵人生死命脈之所在;要通過小規模的交鋒,來了解敵人兵力的虛實強弱。

常聽人談論說,華為最擅長跟隨策略,無論多么強大的對手,只要遭遇華為的跟隨,就難以擺脫。越是想甩掉,就越甩不掉。有人蔑視地認為,這算不上什么高超的策略,甚至認為這種行為并不光彩。但實際上,這就是博弈的學問,并沒有優劣之分。

如果你也能做到像華為那樣細致入微地觀察對手,比對手更了解對手,你也能成為第二個華為。如果你正好是華為的對手,彼此過招交戰時,一定會得到足夠的尊重。

然而,在華為快速挑動、試探的過程中,就有很多對手敗下陣來。究其原因,往往不是華為多么強大,而是對方自身出現了問題。最終的結果是,華為對對手的情況了如指掌,既知道對方的兵力強弱、活動規律、秘密武器,也知道對手的生死命脈之所在。這樣的了解,足以增加對手的慌亂。

我們可以從榮耀(Honor)手機和小米手機的一些營銷事件中,窺探到華為的戰術。

2014年3月17日,小米推出紅米Note,廣告語為:永遠相信美好的事情即將發生。2天后,華為榮耀推出新品榮耀3X,廣告語為:更美好的事情已經發生。

4月8日,小米舉辦“米粉節”;華為在同一天舉辦“榮耀狂歡節”。

小米舉辦“小米主題設計大賽”,口號為“這次,我們整點大的”;華為也舉辦“華為EMUI全球手機主題設計大賽”,口號為“這次,我們整點更大的”。

7月10日,小米公布“2014小米年度發布會”的消息2小時后,華為也公布了將在7月22日舉辦發布會的消息。

……

概括來說,在榮耀的產品規劃上華為從產品布局上做到:小米有的榮耀有,小米還沒推的榮耀先推,小米要干的榮耀一起干。逐步把主動權掌握到自己的手里,也擾亂了對手的布局。

華為把小米當作標兵學習的行為,讓小米感到極度不適。曾經明確表達過對任正非崇拜之情的雷軍,也深受榮耀的困擾,發文“討伐”稱,華為終端本質上不等于華為,某些人無節操的做法嚴重抹黑了華為無比寶貴的品牌,讓每個人心痛。他還“叫板”余承東:“拿出世界500強的胸懷,認真管管華為終端的風氣。”

余承東迅速澄清,榮耀并沒有黑小米,并@雷軍說:“我們無法也不能去控制互聯網上人們發表意見的自由。沒有大氣量,無以成大器。堅持做好自己,不要在意別人怎么說吧!”

發怒的小米,正中榮耀的下懷。敵人易怒就想辦法激怒它,使其喪失理智;敵人謙卑、謹慎,就要設法使其驕傲自大。這就是《孫子兵法》中“怒而撓之,卑而驕之”的含義。不管榮耀是否有意激怒小米,小米暴露出的不爽情緒,都被華為看在眼里,并增加了對它的了解。

在初入戰場之時,營銷戰是試探對手的有效方法。營銷戰一般規模不大,具有短、頻、快的特點,既能夠接近對手,也能一探虛實。從表面看,營銷行動是一個個單點,但拉長來看就會發現,營銷策略和企業戰略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不管是長期還是短期,營銷的一舉一動,都是為戰略目標服務的。在華為的品牌營銷從無到有的成長過程中,同樣可以看到,品牌營銷是戰略的一個重要方面,也是助力企業達到戰略目的的一大武器。

在紅海競爭中,企業要立于不敗之地,最重要也是最困難的事情就是要分析自己在市場中所處的地位,對于強弱不同的競爭對手,要采取不同的策略,以求在市場中贏得一席之地。

突圍:2014—2015

相對弱勢的一方,如果想要變成強者,就要先從強者中突圍。如果一直小打小鬧,在小范圍內活動,就只能是一個小角色。只有突破局限,才能主宰自己的命運,擁有行業地位,影響整體局勢的發展。因此,在紅海之戰的突圍階段,考驗的是企業的綜合實力。

2014年之后,當華為進入突圍戰的時候,其對形勢的準確判斷和應對,以及核心地位的建立,為日后的成功奠定了堅實基礎。

趁勢補位

東漢末年,軍閥混戰之時,曹操還是一個被通緝的在逃之人。在那個時候,袁紹、劉岱、喬瑁等人已經組建了數萬人的軍隊,曹操與他們力量懸殊。

直到漢獻帝初平三年(192年),曹操的命運才有了轉機。這一年,他被推舉為兗州今山東巨野東南。太守,在山東壽張與黃巾軍中國東漢末年鉅鹿人張角所領導的大規模抗暴軍隊,由于暴民頭裹黃巾,故稱“黃巾軍”,歷史上都把“黃巾之亂”作為三國時代的開端。發生了一場大戰,黃巾軍大敗。那年冬天,曹操對降軍進行整編,取其精銳30余萬,組成了“青州兵”。至此,曹操才擁有了足夠的實力,可以與其他勢力較量,逐鹿中原,為最終建立魏國打下了基礎。

與黃巾軍的戰役,無疑是曹操建立政權的關鍵。而在打了勝仗之后,曹操能夠趁勢而為,從一個小逃犯變成了受人敬仰的政治家,這是最為傳奇的。對于將領來說,若要從局勢中突圍,跳出局限,一定會經歷一場關鍵戰役。

而在華為終端之路上,使其成功突圍的關鍵之戰,則是由Mate品牌打響的。本書的第六章對華為Mate面對的局勢進行了詳盡的描述和分析。大環境和對手的變化,給華為Mate創造了一個絕佳的機會。只要逮住這個機會,華為就有可能趁勢壯大。

事實證明,華為做到了。從結果來看,它借勢“俘獲”了眾多三星手機的用戶,如愿擁有了龐大、忠誠的用戶隊伍。更難得的是,華為保持住了勝利的勢頭,這股強勁的勢力就像一觸即發的弓弩,又像圓石從千仞高山上滾下,有一種不可抵擋的力量。用這種力量打擊敵人,能夠變被動為主動,所向披靡。

創立唯一

紅海中的企業競爭紛繁復雜,需要使用多項戰略,比如營銷戰、價格戰、質量戰、服務戰等。那么,到底采用怎樣的戰略組合,才能夠比較順利地達成目標?應該以哪種戰略為主,哪些戰略為輔呢?

某些競爭,尤其是價格競爭是非常殘忍的。從盈利的角度來看,這會讓整個行業陷入低谷。企業的降價行為若發生得迅速,競爭對手也會競相模仿。除非整個行業的價格需求彈性很大,否則所有企業的利潤都會銳減。

另外,如果將營銷戰作為主戰略,結果很可能是消耗過多廣告投入,覆水難收。更不利的狀況是,營銷戰容易招來對手的惡意報復、抵抗,破壞整個行業的生態平衡,影響行業的正向發展。

像價格戰、營銷戰這樣的行動,適度地運用會對行業產生積極效果,一旦過度就容易失控。虛假錯誤的廣告宣傳或者非理性的定價結構,都會造成損人不利己的惡果。而作為主戰略,一定要具有內生力,要能夠支撐企業、行業現在和未來的持續發展。

華為作為中國代表性的大企業,始終清楚自身肩負的責任,絕不會采用任何擾亂行業秩序或者把其他企業置于死地的戰略。一家企業再大,也不可能占據市場中所有的位置,大家爭奪的是最佳位置,而不是獨霸天下。

在理想狀況下,企業的競爭行動最好不要引發對手的反擊。這樣的目標很美好,卻很難達成。要做到這一點,企業必須建立讓對手一時間無力反擊的優勢。雖然這樣的優勢不會帶來絕對安全,但至少能夠避免曠日持久的競爭。

從終端的發展脈絡可以看到,華為選擇了芯片作為自己的核心優勢,建立了唯一的地位。華為手機的屏幕、攝像頭、播放器可能和其他手機差別不大,但華為是國內唯一一家可以自主研發、制造芯片的手機商。當其他手機品牌需要購買第三方機構研發的芯片時,華為用的是自己的芯片。最重要的是,芯片技術不是誰都能在短時間內獲取的,這點對手很難趕超。

早在2004年10月,華為就在深圳成立了海思半導體有限公司。其前身是創建于1991年的華為集成電路設計中心。早前,海思主要為華為通信設備設計芯片,經過多年的積累和創新,最終成為華為在技術方面的一股核心力量。在終端領域,海思研發了K3V1、K3V2、麒麟910、麒麟920、麒麟970等芯片產品,經歷了從默默無聞到成為明星的過程。

在海思芯片的助力下,華為在手機領域掌握了自己的命運。不依賴任何芯片廠商,就意味著華為在做新品的時候,能夠自主設計規劃,發布新產品不會受到他人的牽制,甚至可以成為先行者,在關鍵時刻搶奪時間窗口。當國內所有手機品牌都在等著國外的芯片供給時,華為能夠做到自給自足,不依附于旁人,也不會被別人限制,這就是突出重圍的強力武器,其他對手很難和其相提并論。

質量第一

自從確立了高端目標,華為的宗旨就從“低成本”向“高質量”過渡。對于任何企業來說,質量既是不可踐踏的底線,也是不懈追求的目標。不把質量放在眼里的企業,會很快被淘汰。可能一次產品質量事故,就會搞垮一個企業。追求高質量的企業,才能在市場中站穩腳跟,真正做到胸懷夢想,腳踏實地。

在任正非看來,高質量就是要給客戶提供高質量的服務和高質量的體驗,同時要讓器件廠家有合理利潤,采用高質量的器件做出高質量的產品。這樣一來,產品成本可能會提高,但是卻能夠產出更多的價值。

在紅海突圍戰中,質量是一大關鍵點。如果把營銷、管理等方面都做好了,質量卻跟不上,不僅無濟于事,還有可能止步于此。突圍戰十分靈活,要求企業能夠快速移動、隨時變化,前方競爭的節奏很快,后方就更需要以過硬的產品質量、組織管理為根基,為企業安全保駕護航。

華為手機要提升品牌,歸根結底要靠過硬的產品質量。以榮耀和小米的競爭為例,余承東曾明確表示,榮耀相當于一個類似小米的、完全基于互聯網營銷的品牌。小米的互聯網營銷方法值得學習,但華為只是借鑒小米的營銷方法。榮耀與小米競爭,一是要推出性價比更高的產品;另一方面,產品質量一定要非常過硬。

2014年,搭載華為海思芯片的榮耀6發布后成為爆款產品,3個月銷量超200萬部。榮耀手機從跟隨小米跨越到成為領跑中國互聯網的手機品牌,進而成為中國互聯網手機品牌中唯一賺錢的品牌。很多曾經喧囂一時的互聯網品牌手機,因為缺少核心競爭力等而退場。

如今,榮耀在中國互聯網手機品牌中排名第一。從它由弱到強的成長軌跡中可以看到,過硬的質量創造了無價的地位。

第一,榮耀產品升級很快,從設計工藝到配置和軟件,在短時間內就趕超對手,成為業內數一數二的精品。不管是華為品牌還是榮耀品牌,在任何時候,質量都是擺在第一位的。以榮耀6為例,其CPU性能提升200%,功耗卻降低35%,解決了手機用戶低性能、高功耗的痛點,產品的網絡好評率高達97%。

余承東在產品質量上,向來信心十足,他認為:“榮耀做電商平臺其實是在幫小米,因為華為是一家值得信賴的世界500強公司,故障率低,性價比高,這與其他小品牌質量水平參差不齊有明顯不同,因此可以幫小米爭取用戶對電商平臺的認可,一起把電商渠道做大。”

第二,當其他手機品牌紛紛采用“饑餓營銷”方式、深陷期貨亂象的時候,榮耀不玩花樣,只要預購完成,就能在短時間內保證足夠的出貨量。于是,當消費者疲于搶購某款手機,每每因為買不到而抱怨之時,具有可靠和穩定出貨量的榮耀,成為他們的安心選擇。

第三,麒麟芯片的成功研發,助力包括榮耀在內的華為手機取得了成本優勢,增加了產品成本控制力。盡管價格低,但榮耀仍然有利潤空間。在同類產品的競爭上,性價比有絕對優勢。余承東在多年前就講過,高研發投入會帶來高品質產品,榮耀產品在未來一定會大幅超過小米。

那些只重營銷、不顧質量的企業,終將退出戰場。曾經有一段時間,人們喜歡拿情懷來做文章,似乎沒有情懷就做不了品牌了。但當情懷濃得有些發膩的時候,大家回過頭發現,一個產品應當始終堅持質量,只有質量有保證,企業才有可能基業長青,而情懷只是品牌的加分項。品牌產品,一定是品質在前,情懷在后。

進攻:2016—2017

商業紅海戰役的精彩程度,絲毫不亞于真實的戰斗。不管是槍戰、巷戰,還是高山突圍、小鎮肉搏,電影大片中那些激烈的場景,商戰中一個都不會少。驚險、緊張和刺激,總是如影隨形。

在突圍戰役中,企業不想被敵人戰勝,就要學會防守。不過,想要戰勝敵人,就躲不開主動進攻。在兵力不足時,實行防御;在兵力有余之后,就要發起進攻。面對強大的對手,更要努力保全自己,并且取得勝利。

有人認為,進攻就是血腥的廝殺,使出殺傷力最強的武器,用盡全身武功一舉殲滅對手。如果誰相信了這樣的理念,并且去做了,那一定會死得很慘。不顧自身安全的進攻,只是有勇無謀。雖然任何戰斗都會有傷亡,但我們也要盡力做好保障。

法則一:先確保自己有利位置再進攻

即便是自身實力變強了,也不要輕舉妄動,你需要等待一個可以戰勝對手的最好時機。不會被打敗取決于自身實力,戰勝敵人則取決于敵人的有機可乘。每次進攻之前,都要先確保自己不敗的位置,同時不要放過任何擊敗敵人的機會。

善于打仗的人,能創造不被敵人戰勝的條件,卻不可能做到使敵人一定被我軍戰勝。具有商業謀略的人,能夠做到不被別人戰勝,但卻不可能百分之百打勝仗。如果有人求勝心切,走火入魔,采用一些非道德,甚至違法的手段來“確保”勝利,最終只會害了自己和企業。

在充分了解對手之后,按兵不動地等待可以戰勝對手的時機,然后抓住其要害之處,就能輕而易舉地獲勝。人們向來崇拜那些在絕境中取勝的英雄,殊不知在激戰中勝利的一方,并不算是最高明的。

真正的高手能夠用最小的代價贏得勝利,他們不見得是最勇敢的武士,也看不出有多大的智慧,但總能夠輕松取勝。在外行看來,他們打勝仗是因為運氣好,但內行人知道,在輕松的背后是別人學不來的本事。如果因為自身強大了,就盲目地發動進攻,去和對手決戰,只會落下強盜、惡霸的臭名,遭人厭惡,受人唾棄,甚至被對手群攻。

在本書第六章中,大家就可以看到華為是如何把握機會,在沒有流血犧牲的情況下一步步與三星交戰的,以及如何堅持做好自己,抓住機會的。

法則二:忌沖動,要耐住寂寞

成大器之人,往往擁有一種成熟穩重的氣質,他們不會因為一點風吹草動就動搖,更不會心存僥幸、盲目行動。如果學不會等待,就品嘗不到最甜美的果實。

2011年開始,互聯網東風吹來,以小米為代表的互聯網營銷模式像一陣旋風,席卷了手機市場。有許多人選擇了隨風飄揚,希望在風口上占得一席,只有華為絲毫不動。在旁人紛紛爭搶蛋糕時,華為在思考互聯網真正的意義。身處浮躁的環境中,華為異常冷靜,在理智分析后才不急不忙地進入戰局。

快一步,能早點嘗到蜜糖。但慢半拍,并不代表永遠落后。很多時候,想清楚比做出來更重要。沒有想明白就去做,那是跟風,一旦風停,自己就會落下來。只有想明白了再去做,才能一直翩翩起舞。

法則三:拒絕個人主義

如果你對軍事感興趣,就一定知道,狙擊手在執行任務時,還有一名觀察員在配合他,兩人各有職責。觀察員攜帶的是專用觀察鏡,這種裝備比狙擊槍的瞄準視野寬很多,更利于尋找、定位目標。同時,觀察員負責洞悉周圍環境的變化,及時將情況告知狙擊手。在必要的時候,觀察員還要配合狙擊手的射擊行動。

為了一舉擊中目標,觀察員和狙擊手必須默契配合。子彈從狙擊手的槍桿子中發射出,但背后卻是一個團隊的力量。在紅海作戰中,同樣講究團隊的團結配合。如果團隊成員之間缺少溝通,每個人都想爭功,隊伍就會混亂,成為一盤散沙,喪失戰斗力。

在本書中,我們可以處處感受到華為組織的強大,比如“壓強原則”。《華為基本法》第二十三條這樣寫道:我們堅持壓強原則,在成功關鍵因素和選定的戰略生長點上,以超過主要競爭對手的強度配置資源,要么不做,要做,就極大地集中人力、物力和財力,實現重點突破。

在諸多關鍵戰役上,華為人都是齊心協力,發揮了“壓強”精神,戰勝困難,迎來了光明。終端戰役同樣如此,華為把創新的人力、靈活的組織管理,壓在了關鍵的成功要素上,才在進攻中取得成就。

鞏固:2018年至今

2012年,華為品牌的全球知名度僅25%,也就是說,100個人里面,有25個人知道華為。就算在中國,華為品牌知名度也只有32%。2013年年中,數據統計顯示,華為品牌全球知名度已迅速攀升至52%,國內知名度翻番,達到了68%。在英國、意大利、西班牙、日本等國家,華為品牌的知名度也實現了2至3倍的增長。

年輕、性價比高、有雄心、低調、先進,這些詞成為華為品牌的標簽。有英國的消費者評論說:“我對華為品牌了解不多,它或許很酷,但是很低調,這讓人很好奇。我們也許會成為朋友,但是還需要時間去培養感情。”而中國的消費者也同樣表示,華為需要更多的時間去成長,并且對其超越三星有了信心。

2015年5月,在全球權威品牌榜BrandZ的評選中,華為首次入選全球最具價值品牌榜百強,位列第70位,在科技領域品牌排名第16位。2018年5月,華為在最新的這張榜單上已經排在第48位。

終端戰略底層邏輯

從2012年到2018年,短短6年時間,華為終端完成了從進入“戰場”到地位鞏固的過程,實現了由弱到強的蛻變。在一路的成長中,我們能夠比較清晰地看到三個關鍵因素——文化、戰略和產品。

華為長期堅守的核心文化決定了終端戰略的制定和執行,而戰略的規劃又決定了產品的創新變化。全球戰略與創新管理大師、斯坦福大學羅伯特·A.伯格曼(Robert A.Burgelman)教授曾講:“沒有文化的戰略是無能為力的,而沒有戰略的文化是漫無目的的。”

如其所言,公司發展的好評同樣取決于這一過程中戰略與文化的互相支撐。在一些企業中,文化在戰略中的作用被嚴重低估,兩者時常呈現割裂狀態,從而引發了諸多問題。而華為在兩者的融合方面,可以稱得上是一個典范。

有人認為,戰略、文化只存在于大型企業中,中小型企業還談不上這些。但實際上,小公司的創業者們會感受到,公司經過了兩三年的起步期后,需要在規范制度、規模等方面上一個臺階時,戰略、文化就會開始顯現作用,而且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本書也講述了華為終端的發展過程,這在華為是一個難得的全新業務。它所具備的創業因子,增加了不少的研究價值。能夠一睹華為的一次創業過程是難得的機會。華為所面對的產品、技術、市場等困難,不比任何創業公司少。它是如何兼顧文化、戰略、產品三者關系的?這一問題值得我們去尋找答案。

從文化、戰略、產品三條脈絡分析,可以看到五個節點(見圖2)。

圖2 華為終端戰略路徑

在轉型階段,華為產品實現了從功能機到智能機的轉變;

在精準定位階段,通過定位高端品牌、高端用戶,華為打造出了第一代高端智能手機產品;

在精品戰略階段,華為采取規模宣傳、情感經營、細分市場等方式,完成了產品從硬件比拼到設計能力較量的升級,高效開發出Ascend P6、Mate 7、Mate 8等產品;

在雙品牌戰略影響下,榮耀品牌產品采用粉絲經營、互聯網營銷等策略,實現了快速成長;

在踐行產業生態合作戰略階段,華為加大與第三方的合作,通過資源互通、強強聯合,推出了Ascend P9、Mate 9等后續產品。

在各階段戰略執行中,除了采取不同的市場策略,華為一直在堅持芯片技術的研發。一開始,市場占據了相對重要的地位,技術尚不成熟。隨著產品不斷發展,技術和市場實現了并駕齊驅,成為支撐戰略的“兩條腿”。

而在文化理念方面,華為則始終堅持“以奮斗者為本,以客戶為中心”。這一文化理念在華為已有數十年時間的積累,具有多元化的表現特征。比如,創新文化就是“以客戶為中心”的表現之一,因為創新的目的是給客戶創造價值。

伯格曼教授在《七次轉型》一書中將文化和戰略的關系進行了如下表述(見圖3):

圖3 企業文化與戰略的動態作用

如圖3所示,當令人信服的企業戰略與兼容的文化相結合,就會產生承諾,此時不難讓員工們貫徹執行戰略。如果令人信服的戰略與非兼容的文化相結合則可能出現沖突。

不可否認的是,文化和戰略之間會出現矛盾。在華為終端的行進中,文化與戰略也曾有過不適。比如,在戰略轉型階段,艱苦樸素的文化和消費文化之間就產生了摩擦;在雙品牌戰略階段,烏龜精神和創新文化之間也產生了矛盾。在本書中可以看到,華為根據環境變化,對文化與戰略之間的互動方式進行調整,最終達到了和諧統一。

本書以時間為線,從產品發展和戰略維度進行劃分。第一章從華為終端歷史發展入手,分析2010、2011年華為所處的內外環境,理清為什么做終端這一問題,是為“開局”。第二章以華為第一款品牌手機Ascend P1為代表,闡述戰略定位的過程和方法。第三章通過還原多款產品的試錯過程,解析華為在戰略執行過程中對待問題、錯誤的態度,以及應對辦法。戰略不是一條線走到底,而是在不斷修正中向前行。第四章講述了Ascend P6的產生,這款產品打響了華為手機的精品戰略,在技術、設計、品牌等多方面取得突破,是為“破局”。第五章站在互聯網角度,探討華為為什么能夠在復雜的環境中踩準時代節奏。第六章聚焦Mate系列產品,這一系列的爆發是華為終端不斷升級精品戰略的成果。第七章,詳談華為海思芯片,這是終端戰略的一大重要布局,它不僅與手機產品緊密相連,而且連接著終端的未來發展。第八章探討手機之外的華為終端,在未來,終端產品將圍繞華為主航道,隨著環境的變化而變化。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浮梁县| 连山| 武乡县| 隆化县| 龙口市| 绥宁县| 凤阳县| 偃师市| 龙川县| 江川县| 左贡县| 建阳市| 泗阳县| 中西区| 彭州市| 东丰县| 海晏县| 阿拉善左旗| 玛纳斯县| 白河县| 台安县| 厦门市| 密云县| 昌黎县| 泾源县| 望谟县| 军事| 三亚市| 海晏县| 高平市| 德兴市| 江津市| 沧州市| 怀柔区| 黑河市| 翁源县| 荔浦县| 镇安县| 霍城县| 宝丰县| 永川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