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蒙臺梭利早期教育法
- (意)蒙臺梭利
- 10023字
- 2019-06-24 15:47:49
第3章 孩子們想要的理想家園
生活在中產階級以上的人,無法體會到窮人到底有多窮。那些人可能會說,我們在一些文學作品中讀到過,或者在舞臺劇上看到過。但我要告訴你,文藝作品存在大量的虛構,它的真實性會大打折扣。如果有一天,你雙腳真正踏進貧民窟,我想你的靈魂會受到震撼,他們的苦難生活用慘不忍睹來形容一點也不為過。
先讓我們設想一下吧!如果現在有人對著你們大喊:“走,讓我們去看看那些掙扎在饑寒交迫中的家庭吧。因為幸福很快就要降臨到他們的家庭中,他們將會和我們一樣過上幸福生活,他們有自己的工作,他們的孩子像我們的孩子一樣得到良好的教育,他們在休假時會像我們一樣到世界各地去旅游……這不是一種想象中的生活,這樣的生活對他們而言真的要實現了,我們正在實施一種拯救貧困和罪惡的道德工作,長期生活在那里的人們,正在從罪惡、郁悶和無知的陰影中走出來,昔日那些蓬頭垢面的孩子們,也正在擁有屬于自己的‘家’,他們正在步入一個嶄新的時代,那是一個人們不再為貧困與不幸而悲痛的新時代。在那個嶄新的時代里,罪惡、悲慘和不幸都成為過去,再也不會出現在生活中。”
我所講的這些,就是想讓你們知道,家對他們具有偉大的意義,家里的每一個房間里,都擺放著美好的東西,他們是家的小主人,可以完全支配自己。這個家就是建立在圣洛倫佐貧民區的“兒童之家”。
圣洛倫佐區是一個非常“著名”的地方,當地的報紙每天都會刊登一些發生在這里的惡性事件。盡管如此,仍有很多人不熟悉這個居民區的起源。
城市規劃的初期,人們并沒有打算在這里建立一個居民區。而實際上,圣洛倫佐區也并不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居民區,它是一個貧民的居住地。這里居住的基本上是低收入的、失業的工人,刑滿釋放的人等,可以說這里魚龍混雜,治安混亂。
1884~1888年正是建設大熱潮時,圣洛倫佐區也被列入其中。地方政府在這里建起了房子,這些房子不但不符合社會標準,也不符合衛生標準。所謂的房子,也不過是地面上一英尺一英尺地壘起來的墻,然后再在墻上搭起棚子。當時,沒有人會關心這些房子的質量問題,它們的堅固與否與建設者沒有一點關系,因為有錢的人根本不會住在這種房子里。
1888~1890年大風暴爆發時,這些房子幾乎遭到了毀滅性的破壞。后來隨著人口的增長,人們對房屋的需求也隨之增長,這些房屋又逐漸被出租出去。可是那些精明的投資者根本不愿出資修繕這些破敗的房子,例如哪個墻上出現個窟窿,他們就隨便找些泥土填充進去;哪個屋頂破了,他們就隨便找來一塊塑料板蓋在上面。因此,這些初建時就不合格、不衛生的房子,情況就變得愈發的糟糕。就這樣,你走了,我來了,我去了,他又來了,如此往復,這個地區變得越來越落后,最后淪為名副其實的貧民窟。
當初這些房子就不是為有錢人建造的,它們的面積實在太大,每棟套房有五六個房間,有的甚至達到七八個房間。當然啦,租金相對于其他的出租房的確便宜了很多,可是對于居住在這里的任何一戶窮人家庭來說,都是一筆昂貴的支出。有些兜里有點錢的租客,干脆租下整個套房,做起了二房東,從窮人身上搜刮油水。例如,房客以每月8美元的價格租賃一個有六個房間的套間,這樣他就搖身一變成了二房東,他將六個房間簡單清理一下,再以每間每月1.5美元或2美元的價格,轉租給那些只能承擔這個租金的房客。二房東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他們甚至還會把原先的房間隔成兩間,或者干脆把走廊也利用起來,租給更窮的房客。就這樣,二房東的收入每個月就能達到15美元或更多,遠遠超過了他所付出的租金。
他這樣做,一方面獲得了一定的經濟效益,另一方面解決了自己的生存問題。不僅如此,二房東在房客們處于極端貧困的時候,向房客們放高利貸。例如2美元的貸款,每星期需要支付的利息就高達20美分,相當于年利率的500%。窮人本來就窮得叮當響,溫飽問題都無法得到解決,高利貸的存在只能使窮人更窮。
我們在這些地區調查時,還發現其他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例如擁擠混亂、治安差、暴力犯罪等情況。當地報紙披露了這樣一個情況:在一個貧困的大家庭里,成年男孩和成年女孩同睡在一個房間,在僅有的狹小空間里,房間的角落里還住著妓女。妓女與嫖客之間的骯臟交易,一覽無余地暴露在孩子們的面前。這不是個案,而是具有一定的普遍性,那些目睹妓女骯臟交易的成年男孩,純潔的心靈受到了污染,罪惡、邪念便在他們心中萌芽,于是犯罪、搶劫便在他們中間發生了。
這種凄慘的生存環境,無論是誰,第一次進入這樣的屋子時,都會感到恐懼和驚訝。當時我們就好像進入一個陰暗的世界,印象最深刻的除了黑暗還是黑暗,即便是中午,也很難看清房間里的擺設。
當我們推開一扇虛掩的房門,漸漸適應了昏暗后,才大致看到床上蜷縮著一個人,那個人瘦得皮包骨,只有充滿渴望的眼神證明他還活著。在這樣的環境下,我們發放生活救濟金時必須點燃蠟燭,不然就看不到。遺憾的是,每當我們向他們問起以后有何打算時,許多人總喜歡含糊其詞,而不愿配合我們做調查。當我們考慮孩子如何在這樣的環境下學習時,家對孩子們來說,簡直就是一個黑暗的茅屋角落里鋪著的稻草墊子,這樣的環境嚴重影響了孩子的成長,更別說學習了。通過詳細考察后,我們首先想到建立流動圖書館,這樣生活在這里的窮人就可以在家里閱讀。我們計劃送一些書給他們中的一部分人,希望通過書本中提供的知識,一步步提高他們的認識和生活水平。我們還希望他們通過閱讀這些書籍,從中懂得一些關于衛生、道德和文化方面的知識。但是我們的想法與他們的愿望相去甚遠,他們中的許多人根本沒有閱讀的習慣,根本不把閱讀當成改變現狀的一種方式。其實,這不能完全怪罪他們,造成這種尷尬局面的原因很多,目前急需解決的是他們的實際生活問題,改善他們的物質條件,只有吃飽了,穿暖了,住得舒服了,文化水平才可能隨之提高。
關于出生在這個地區的兒童,我們不得不根據現狀改變想法,他們一睜開眼睛看到的就是一個陰暗、潮濕、骯臟的世界。由于長期生活在陰暗籠罩的環境中,他們的身上總是臟兮兮的,根本不懂得如何講衛生。再說了,即便想講衛生,條件也不允許,一個套間的水原本只供三四個人使用,而現在卻要承擔20個或30個人的用水量。這遠遠超出了當初的設計,面對如此大的負荷,甭說洗臉、漱口、洗澡了,連飲用水都不夠!
我們把意大利語中的“家”(casa)提高到英語中近乎具有神圣意義的“家”(home)的地位。家是一個溫馨港灣,只有至親的人才能進入。現實狀況卻大相徑庭。許多人沒有“家”(casa),他們所面對的家就是被涂得面目全非的墻壁,人類行為中最隱私的生活行為都被曝光示眾,絲毫沒有獨立的空間。的確,任何有良知的人來到這里都會心寒,這里沒有隱私,沒有謙遜,沒有親切感,甚至沒有陽光,沒有空氣,沒有水!
然而,在這樣惡劣的生存環境中,我們卻喊著“家是普及大眾教育的必要條件,它作為必備設施,是社會建設的堅實基礎”的口號進行宣傳。現在看來,當初的這種宣傳方式是多么的蒼白無力,它不是實事求是的改革者,而更像是喜歡幻想的詩人。所幸的是,后來我們做到了。
面對這樣的狀態,我認為街頭的環境比那里更有秩序、更清潔,空氣更新鮮,陽光更明媚,生活在那里的窮人還不如露宿街頭。但現實是殘酷的、嚴肅的,這些街道經常發生流血事件、爭吵事件,甚至發生不可思議的惡性事件。報紙上經常報道:婦女被醉鬼丈夫追打;年輕的女孩遭搶劫;老翁被車撞倒,肇事者逃之夭夭;執法者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任地痞無賴尋釁滋事……我們還聽到了一件難以置信的事情,說一位可憐的婦女被一個醉鬼強奸后,扔進臭水溝里。天亮后,附近的孩子聚在水溝旁,不但沒有施救,反而像一群食腐動物圍著死尸一樣,大喊大笑,恣意嘲笑這個可憐的婦女,甚至用腳去踢她傷痕累累的身體!
這種極度殘忍的事件,說明社會的道德體系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政府當局把貧窮的人趕到這里,把他們隔離起來,這種做法多么令人發指啊!關于隔離,以前曾發生過,但以前的隔離與眼前的隔離有本質的區別。中世紀時,患麻風病的人被隔離了;天主教徒隔離過猶太人區的希伯來人……但是從來沒有這么大張旗鼓地把貧窮看作危險和可恥而對窮人進行隔離。窮人的家散落在富人的家的中間,兩者形成強烈的反差,這種事情通常發生在文學作品中。可事實上,我上小學時,老師在道德教育課上就經常舉這樣的例子:善良的公主常常幫助隔壁木屋里的窮人,或者富人家的孩子常常給居住在頂樓的生病的老婦女送食物。
現在,這一切都像神話故事,不是真實的。窮人做夢也不會夢到從富人鄰居那里學到禮儀,窮人再也不能奢望在他們急需幫助的時候得到富人的幫助。當局為了掩蓋事實真相,把窮人從有產者的居住區驅趕出去,讓他們遠離有產者,不給他們房子住,讓他們在絕望中實施犯罪,然后再把他們繩之于法。當局的這種做法,實在令人不可思議,任何一個有社會責任感的人都能夠清醒地意識到:嚴重危害城市的傳染區,不是外來因素造成的,而是我們親手創造出來的。施政當局想建立一個美好光明的城市,但這種歧視行為卻是最大的丑惡和疾病。
當我第一次走過這些街道時,那種感覺好像置身于一個剛剛經歷過重大災難的城市中。我好像看到了與命運抗爭所留下的陰影。他們是城市的棄兒,他們是無辜的,他們蒼白的臉上寫滿了恐懼,他們目光呆滯,失魂落魄地走在寂靜的街道上。這種孤寂與貧窮意味著這個社區的生活已經崩潰,好像它不屬于這座城市的一部分。這里沒有車水馬龍聲,沒有小販沿街的叫賣聲,更沒有街頭流浪藝人的琴聲,甚至沒有貧民區特有的喧鬧聲,整個街道充滿了憂傷、凄涼、恐懼、疑惑,然后是死一般的寂靜。
看著坑坑洼洼、地上堆滿垃圾的街道和歪歪斜斜、破爛不堪的門階,我們甚至想到這里曾經發生過大水災,洪水沖走了這里的泥土。當看到千瘡百孔的房子,我們改變了想法,把這里想象成剛經歷過一場大地震……是的,就是這樣慘不忍睹,這個社區實在太窮了,連一個最普通的賣日用品的商店都沒有。而僅有的是一家廉價的酒店,門庭冷落,里面散發出一股劣質的酒味。看到這一切,我的眼眶濕潤了,沒有哭的勇氣,我們深深地感到,人們所受的最深重的苦難并不是來自自然界,而是來自與罪惡密不可分的貧窮。
窮人為擺脫貧窮掙扎著,一天天一年年,不停地掙扎著,報紙上暴力事件和不道德的犯罪,震撼著每一位慈善工作者的心靈和良知。每種苦難形式,都會有相對應的解決方法,我們也帶來了解決方法:挨家挨戶宣傳衛生準則、改造舊房屋、建立“兒童之家”、辦社區診療所……我們的藍圖宏大,但收效甚微,充其量不過是一種悲痛的表達。
而羅馬住宅改善協會所從事的慈善事業,恰恰滿足了這種貧窮社區的迫切需求。根據協會總干事愛德華·塔拉莫的計劃,協會工作正以高度現代化的操作模式進行著。愛德華·塔拉莫的計劃具有首創性、全面性、切實可行性,在意大利或世界其他地方都是獨一無二的。
這個協會3年前在羅馬成立。它的計劃是首先取得城市的地產權,然后對地產進行改造重建,改善居民的居住條件和生活環境。幸運的是,圣洛倫佐區的大部分房子就包括在羅馬住宅改善協會購買的第一批地產中,現在協會已經在那里建造了58棟標準房屋,占地面積達到30000平方米,整個工程量包括底樓和1600個小套間。就這樣,成千上萬人的居住條件得到改善。新的房子建好后,羅馬住宅改善協會下一步的工作就是按照最現代的衛生、道德以及建筑標準改造那些老舊、破亂的房屋。改建那些不合格的舊房屋,會給他們帶來利益和增值空間,而衛生和道德狀況的改變,自然就改善了居民的生活環境。
為此,羅馬住宅改善建筑協會制訂了一系列的計劃。由于房源緊缺,很難一次性騰空一棟房子,分步進行十分有必要。因而,整個改建工程進行得比較緩慢。到目前為止,他們在圣洛倫佐區僅僅改造了三棟房子。以后的改造計劃如下:
1.拆除建筑中的那些用于出租的臨時搭建房。說得詳細點就是,新的工程中要拆除舊建筑中那些阻擋中心庭院的部分,拆除那些陰暗的、潮濕的、通風差的套間,從而使其他房間有充足的空氣和光線。
2.增加每棟房屋的樓梯數量,重新布置房間的格局。把一個有六七個房間的套間改造成為帶廚房的一居室、二居室或三居室。
房屋改造工作的重要性要從兩個方面考慮:一是經營者的經營思路;二是承租者的切身利益。增加樓梯的數量,能夠減少墻壁和臺階的損害。房客們會更加愛惜這些建筑設施,從而使承租者養成清潔、有序的好習慣。增加樓梯的數量,可以減少房客們的接觸機會,就不會發生以前那種愚昧行為,這樣就大大提高了居民的道德水平和健康指數。每個家庭都被分開,家與家之間有了相對獨立的空間,這從根本上解決了轉租所帶來的過分擁擠和不道德行為。
對于經營者而言,收入也有所提高,以前一個由六間房組成的套房每月的租金是8美元。改建后,把它分成三個小的帶廚房的一居室,房東的利潤自然就增加了。
現在看來,當時房改消除了不良的影響,它的道德意義非常巨大。不僅改變了擁擠和男女混雜的局面,還第一次給生活在這里的人帶來了家的親切感。
羅馬住宅改善協會的計劃并沒有由此停止。這些房子不僅僅能讓住戶享受到明媚的陽光和新鮮的空氣,還為他們提供了良好的秩序和優質的后勤保障。不過,如果住戶想享受這樣的服務,就需要承擔相應的責任,例如上繳相應的愛護房屋稅和善意稅。住戶入住前,要和協會簽訂相應的合同,保證自己的房屋整潔干凈,保護樓道里所有墻壁的清潔。對于那些保持房子良好環境的住戶,協會給予口頭表揚或一些物質獎勵。這樣一來,所有的住戶都一起努力搞好衛生,最后就有可能完成這樣的簡單任務:保護完美的生活環境。
協會的做法,直接改變了住戶們的生存觀,大家共同珍惜自己的家園,只需要少量的維修工就可以正常維護那些房屋。
我們這個試點值得人們深思。人們用愛心一起建造家園,并保持家園的整潔。為此,協會在院子和大廳的周圍都種上了花草樹木,這樣他們的生活環境就變得更加美麗了。
幸福生活是每一個人追求的目標,他們為擁有這樣的新社區而自豪,正是這種自豪感使所有住戶更加細心地照顧這里的房子,從而去追求更高、更文明的生活質量。他們不僅住在房子里,而且知道怎樣居住,怎樣愛護他們的房子。
初步的房改產生巨大的效應,住戶們從愛惜房屋漸漸開始關注個人衛生。羅馬住宅改善協會最為重要的一項改革措施,就是對浴室設備的改造。未建造前,老房子里沒有公共浴室,房改后每個套房里都建設有公共浴室,浴室里有浴盆和淋浴噴頭,隨時供應熱水和冷水。所有的住戶都享有浴室的使用權,大家可以輪流洗浴。毫無疑問,這就大大提高了人們的清潔衛生水平,他們的健康相應就得到提高,那些惡劣的習慣也就隨之消失了。
但是,當羅馬住宅改善協會努力維護大樓時,遇到了一個先前沒有想到的困難,就是如何安置這些學齡前兒童。父母外出工作時,孩子們被迫整天留在家里。這些小孩子不像他們的父母那樣愛惜自己居住的房子,他們是無知的搗蛋者,趁著大人不在家的機會,在墻壁上和樓梯上亂涂亂畫。這種情況的出現,使我們推出另一項改革,它的費用由住戶間接承擔,用住戶上繳的“愛護房屋稅”創辦“兒童之家”——一個專門為學齡前兒童建造的家。母親就很放心地把孩子托付在“兒童之家”里,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如果住戶拒絕繳納“愛護房屋稅”和“善意稅”,他們就無權享受這種待遇。“兒童之家”墻上貼的制度規定:每天在孩子送到“兒童之家”前,母親有義務把孩子收拾得干干凈凈,孩子的教育由母親和教員承擔。
如果孩子的表現破壞了“兒童之家”的教育規定,那么孩子就會被送回到父母那里,接受父母教訓,從而使他們懂得要好好珍惜這么好的機會。那些平時生活質量差、愛打架、行為粗魯的父母必須作出調整。換句話說,父母必須尊重“兒童之家”給他的孩子帶來的良好教育。
只要父母擁有望子成龍的美好的愿望,愿意按照協會的要求去做就可以了,因為“兒童之家”里的每一位教員都做好了準備,并且很愿意教這些孩子學習知識和生活技能。規章制度規定,母親每周至少要與女指導員交流一次,及時了解孩子的一些情況,接受女教員提出的有益建議。這些建議會對孩子的健康和教育起到極大的啟蒙作用。
在這樣的社區里,女教員的角色很特別,在孩子面前充當母親的角色,在成年人眼中,她是有文化、有教養的人,是這個社區居民學習的榜樣。她必須住在社區房子里,與管教的學生生活在一起。以前,生活在這些近乎是粗野的人中間,沒有人敢在夜里進入這些房子。女教員們除了教學,還要用自己的行動改變他們的生活狀態。這樣的教員就是真正的傳教士,是生活在他們中間的道德女王。只要她有足夠的技能和熱情去工作,她就會在工作上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
這個社區很現代,簡直就像生活在夢中一樣。在此之前,曾有人嘗試過走到窮人中間,與他們生活在一起,去教育他們、影響他們。這樣的想法很幼稚,這樣的工作很不切實際,除非窮人的房子有良好的衛生條件,讓他們可以過上更好的生活;除非這些住戶向著美好的目標共同努力,否則這個目標就不可能實現。
居住區之所以變得很現代,“兒童之家”的存在是一大亮點。它不僅是可寄托孩子的理想場所,還是一所教育孩子的好學校,“兒童之家”采用的教育方法,是建立在教育學基本的原理上的。
“兒童之家”十分重視孩子們的身體發育和身心健康,這里的教師從人類學的角度觀察每一個孩子,了解孩子成長過程中所遇到的種種困難,然后再根據實際情況作出相應的教育。我們開設的語言訓練、系統感官訓練以及適應生活的訓練等,組成了我們的教育基礎。所以,我們的教學工作有明確的目的性,而且需要非常多的教學用具豐富我們的教學內容。
在這里,我不可能一一詳細講述。但我必須提到的是,學校里已經建設了浴室,可以讓孩子們洗熱水澡或涼水澡,他們在這里可以學會洗手、臉、脖子、耳朵。倘若有可能,羅馬住宅改善協會還會免費為孩子們提供一塊空地,讓他們在上面學著種一些日常食用的蔬菜。
我有必要重談“兒童之家”作為教育機構在教育學上取得的進步與成果。對孩子最成功的教育是:學校和家庭保持一致。事實上,這個原則接近理想化,不太現實。不管怎么說,學校與家庭有一定的距離,學校是學習的地方,家庭是生活的地方。在教育孩子方面,要求家庭與學校同步進行,還要與社會緊密相連。而我們“兒童之家”做到了,我們把“兒童之家”建在居民區里,把學校當成居民區的集體財產,我們要把老師完成教學任務的整個過程,都展現在每一個孩子的家長面前。
“兒童之家”的這種集體所有的概念很新穎獨特,前景非常美好,并且具有很大的教育意義。
既然“兒童之家”是住戶們的集體財產,由他們交納的部分房租來維持正常運行。生活在這里的母親們有權去觀察、評價那里的生活,“兒童之家”的所有教員也熱忱歡迎她們。教員們就是用這樣的方法,不斷地去反思并幫助他們自己的孩子進步成長。母親們都喜愛“兒童之家”,也很尊重那里的女教員,她們經常會在教師窗臺上放些糖果或鮮花,以表示對教師的感謝。
孩子們在“兒童之家”里經過3年的訓練后,基本掌握了一些生活技能,智力水平也得到了提高,母親們把孩子送到普通小學接受高一級的學習,孩子們會在學校里表現得很優異,這與“兒童之家”的前期教育有很大的關系。母親為擁有這樣一個有教養、成績優秀的孩子而高興。
“兒童之家”取得的另一個成績與科學的教育法有關。截至目前,教育學仍然建立在人類學的基礎上,它僅僅涉及了教育改革中的一些現實問題。人以生物體存在,卻活動在社會中。人在受教育的過程中,社會環境(長期生活的家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科學的教育法如果不能改善孩子的成長環境,那么孩子就不能得到一個良好的教育。我認為,只有在居民區宣傳先進的教育理念,才能徹底解決新一代成長的環境問題,才有可能實際運用科學教育法的基本原理。
邁出家庭教育社會化的第一步,是“兒童之家”的另一個成功之處。“兒童之家”讓居民們親眼看到,孩子寄托的地方就在他們的屋檐下,這讓居民們有一種安全感,覺得把孩子放在這里既安全又能學到知識,是一件非常有益的事情。
把孩子交給“兒童之家”,是生活在居民樓中母親們的特權。這種特權,在過去的社會中,只有家里有錢的女士們才可以把孩子放在保姆或女傭那里,自己出去工作或去娛樂消遣。但現在不同了,居住在這種經過改建的居民樓的婦女們,也可以像以往那些貴婦人一樣,驕傲地說“我已經把兒子留在保姆和女傭那里了”。此外,她們還可以像驕傲的公主那樣說,“孩子的健康我不用擔心,我的家庭醫生會照料他們,指導他們健康成長”。生活在這里的婦女,就像英國和美國最先進階層的母親一樣,她們有孩子的“成長登記表”,女教員和醫生為母親們在上面詳細記錄孩子的成長和健康狀況。
可以這么說,我們的“兒童之家”在意大利或其他地方都是獨一無二的。它的意義十分深遠,也符合時代的需求。“兒童之家”擔當起了幫助母親們照顧和教育孩子的責任。的確是這樣,現在社會和經濟的發展,使許多普通家庭面臨諸多的壓力,這就要求女性走出家門出去賺錢。“兒童之家”所帶來的好處不單單表現在勞動階級中,它也輻射到中產階級中,給那些腦力勞動者帶來好處與實惠。教師、教授為了獲得更多的收入,經常利用課余時間給私人上課,她們的孩子則留給粗魯的、無知的女傭來看管。事實上,對“兒童之家”最初的需求來自一些高級階層的人士,他們紛紛來信,希望在他們生活的社區里也能進行這種有益的改革。
相信不久的將來,在我們的社區里會出現職能共有化的現象,也就是說我們可以為更多的家庭提供服務。那些長期困擾婦女們的大部分問題都可以得到解決,她們會變得更加自信,對自己的未來更加充滿信心。有人不禁會問,婦女走出家門,那么家會變成什么樣子?我很負責任地告訴這些心存疑慮的人,家的功能不再是單一的模式,它將會被轉化,家將承擔以前婦女們行使的責任。
以“社區醫務所”為例。許多個世紀以來,婦女的地位一直低于男性,男人可以一天到晚甚至常年在外工作勞動,而婦女似乎為家而生,是家人的護士,整天料理家人的日常生活,有了“社區醫務所”后,婦女的生存空間得到很大的擴展,就不需要天天陪在生病的親人旁,她可以出去工作,她的職責將由“社區醫務所”的專業人員承擔,她只需下班或休息時來探望親人就行了。
新的社區出現后,每個家庭的衛生狀況也得到了很大的改觀,這與我們實施的消毒和隔離有關。在以前,當窮人的孩子得了某種傳染病后,把他隔離起來,防止傳染進一步擴大,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但是現在不同了,有了“社區醫務所”后,得傳染病的人就可以到“社區醫務所”進行隔離治療,其他的人也不用擔心自己被傳染了。
除了這些,我們要做的事情還有很多,比如成立社區食堂。住戶早上不想做飯,就到社區食堂訂餐,食堂專職人員很快就會把飯準時送到需要者的家庭里。這樣的做法,實際上在美國已經成功試行了,它給中產階級帶來很多的便利,他們不需要再進廚房做飯了,這樣就大大地節省了時間。
事實上,婦女走出家門所帶來的家庭損失,社區改革很好地彌補了這一塊。社區把學校、公共浴室、醫院等全部集中到一起,減輕了婦女們的負擔,她們在工作中創造的價值遠遠高于在家庭付出的勞動。
集學校、公共浴室、醫院、食堂等于一身的模式,徹底改觀了整個社區的面貌,昔日那些罪惡和危險的地方,如今已經成為教育中心、文化中心和娛樂中心。除了為孩子們興建學校外,還為居民們建立了俱樂部、閱覽室等相關的輔助設施。這些輔助設施對生活在社區里的人有非常大的幫助,尤其是那些男人,他們就可以在里面打發晚上的時間。社區俱樂部就像“兒童之家”一樣,在社會各階級中都切實可行。這些俱樂部會促使賭博、酒吧間等社會上的消費場所關門,大大提高了人們的身心健康水平。我相信,不久的將來協會就會在圣洛倫佐區建立這樣的俱樂部。俱樂部一旦建好,居民們的業余生活就變得更加豐富多彩,他們可以在里面讀書看報,還可以邀請一些社會上的知名人士來這里做演講。
目前存在一個這樣的事實:由于社會變化和經濟狀況的原因,婦女們離開家去賺錢。在我們的社區里,不必擔心家庭因此而解散。我們設立的服務機構,充當了家庭主婦的角色。也許會有這么一天,住戶們只要付給經營者一定數量的錢,就能換回舒適的生活環境所必需的東西,換句話說,管理部門將會變成家庭的管家。
可以這么說,這個“住房”(house)經過演變后,會包含英語單詞“家”(home)更崇高的含義。而家不再是由墻壁組成,它有生命,有靈魂,它像母親一樣伸開溫柔、寬容的雙臂去擁抱她的每一位親人;它是道德和幸福的制造者,它關心、教育、哺育著孩子。在家里,疲憊的工人可以得到充分的休息,再以嶄新飽滿的精神和積極的心態去迎接生活。他在這里能找到家庭的幸福與快樂。
獲得新生的婦女們,就像破繭而出的蝴蝶,不再是男人的附屬品。她們將像男人一樣,成為一個獨立的人、一個自由的人;成為一名社會工作者,與男人并肩出現在工作中。她們將像男人一樣,在改建過的住所里得到幸福和充分的休息。
她們同樣享有被人愛的權利,不再是一個供人享樂和消遣的玩物。她們的工作將變得有意義,不再做任何奴役性的工作,她們是時代的寵兒,她們對社會的發展同樣也能作出巨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