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現孩子
- (意)蒙臺梭利
- 1360字
- 2019-06-24 15:54:13
呵護心靈的胚胎
哲學家曾將孩子出生時的無助現象作為主要課題進行探討,令人遺憾的是,醫學專家、心理學家或教育學家卻從沒有將這個問題作為興趣點。在他們眼中,嬰兒出生時的無助是一種理所當然的事實。大多數孩子都能夠順利地度過無助的嬰兒時期,但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受到的影響會深深埋在無意識底層,對其今后的日常生活產生重要的心理影響。那些認為嬰兒在行動上被動、在心智上空洞的假設,是非常錯誤的。還有的人認為,孩子在嬰兒期之后會產生神奇的發展,這完全是因為成人的用心照顧和養育。這種看法也是不正確的,只會讓父母產生一種錯誤的責任感,認為自己就是啟發孩子內在生活的力量,所以他們會把教育孩子視為在完成一件物品。為了促進孩子的智力、感覺和意志力的發展,他們不停地提出各種建議,發出各種指令。于是,大人賦予了自己一種近乎神圣的力量,而且對自己在孩子生命中的地位深信不疑,如同《圣經》記載的一樣,上帝依照他的形象創造了人類。
驕傲是人類最蔑視的行為,而成人將自身神化之后出現的自我膨脹,使孩子承受了很多苦難。真正掌握著通往孩子內心世界鑰匙的是他們自己。的確,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能展現出自己的發展趨向和一定的心智天賦,總有一天他們可以展現出自己的這種能力。如果成人受到自我膨脹的影響,對孩子進行不適當的干預,就可能會消解掉孩子的努力,阻礙他們的自我實現。成人的行為很有可能給孩子本來具有的天賦帶來負面影響,這或許會導致人類傳承的失敗。問題在于,盡管孩子必須經歷重重困難,同時付出持久的努力,才能充分地把握和運用自己的心智,但是孩子具有自己的精神,只是他們需要花一些時間才能表現出這種天賦。
封鎖、隱藏在孩子身上的心靈,正逐漸地茁壯成長起來,它慢慢地使被動的軀體活躍起來,喚起孩子的意志力,并且開啟孩子的意識。但是,在現實環境中,會有另一股巨大的力量向他襲來,并且最終駕馭他。在這樣的環境中,沒有人會感悟甚至接受人類能夠發生內在轉變這一事實,嬌弱的新生兒得不到絲毫的保護,也沒有人幫助他順利度過艱難的發育期。對于新生兒來說,這種環境中發生的每件事都是阻礙。
于是,作為心靈胚胎的孩子,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在他所處的環境中求生存。其實,就像生理胚胎一樣,心靈胚胎也需要外部環境的保護,需要得到愛的溫暖和人們的尊重,需要被它所處的環境完全接受,而不會受到阻礙。
我們了解這些以后,就必須改變對待孩子的態度。孩子以心靈胚胎的形象呈現在我們眼前,賦予了我們一種新的責任。那個嬌柔、美好的小生命,那個令我們喜愛、被我們用過多物質包圍、如同我們的玩具的嬰兒,一定會喚起我們的內心對他的崇拜。
在一個人轉化的過程中,他必將面對許多內在的挑戰。要想理解還不存在的意志,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但是意志要最終激勵和鍛煉被動的身軀,就必然會對軀體加以控制。從這一時刻開始,嬌弱的生命一下子綻放開來,開始有了意識,開始對周圍的環境產生興趣,肌肉也在自我實現的努力下活躍起來。這段時間是孩子人格發展和定型的關鍵時期,我們必須理解和支持他們對此進行的努力。這是一種極其重大的責任,我們要試著依靠科學的方法去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并為他準備好符合其成長需要的環境。長久以來,這一直是蒙臺梭利教學法的首要原則,需要同成人的智慧相結合。在得出人類發展史的最終結論之前,還有很多實際工作等待著我們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