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傳:葉辛眼中的上海
- 葉辛
- 1161字
- 2019-01-03 15:17:53
嶄露頭角的畫苑新人
這些新人,剛以他們的作品嶄露頭角,就讓人刮目相看。
1986年,上海舉辦了《首屆上海青年美術作品大展》。當時的報紙報道,短短的三天時間里,上千名青年美術愛好者,送來1200多件作品,堪稱上海美術界的一件盛事。
那時我在貴州省文聯工作,美術家協會、音樂家協會、戲劇家協會都在同一幢樓里辦公。美協搞展覽,我也經常興味濃郁地去看展出。上海集中了一大批青年畫家的大展,同樣引得我興致勃勃地前去觀看。
擠在觀看的觀眾當中,給我的一個強烈的印象是,上海這一代青年畫家,求變創新的意識十分顯著。
粗獷大膽的油畫構圖,不重傳統章法的國畫,而一個個雕塑,更是打破常規,缺乏具象。即使是在邊走邊看的觀眾中,當場就有人發出不以為然的議論和不解的疑惑。
可我卻從這次觀展中,感覺到了上海畫壇的一股勃勃生氣,當代的青年美術家們,正以自己獨到的視角和感受來反映今天五光十色的生活。不是嘛,一幅幅構圖各異的畫面上,斑斕絢麗的色彩、奔放流暢的線條和看上去別出心裁的構思,無不彰顯出青春的朝氣。每一件陳列的作品,都渴望著與眾不同,都在以不甘寂寞的動感尋找表現自己個性的獨特語言。

俞曉夫

施大畏

楊正新
這是可貴的探索,這是振興上海美術的希望。正是這種突破以往一元化藝術的實踐,展現出上海青年美術家們的求知、善思,力求在藝術上超越自己的過去,乃至超越前輩。看得出,這一代青年畫家們正以更大的跨度在展示各自對藝術和生活更深刻的理解。
有追求的藝術家,總是不愿意重復別人,自然也不愿意重復自己。他要求變,變幻色彩的節奏感和力度,瀟灑自如地表現豪放的心緒,頑強執著地走自己的路,開拓出新的藝術境界。當然,變的初期難免是稚嫩的,一些作品留有模仿的痕跡;況且,藝術的規律告訴我們,并不是每一個人都能“變”成大家。但是,變化著的生活,飛速發展的時代,必然會導致欣賞觀和藝術觀的改變,上海青年美術家們的追求和實踐,正是順應了時代的這一節奏。
俞曉夫的《錯位——記司馬遷教化荊軻》,表現出他強烈的藝術個性。
楊正新的《晨曲》,畫面的構圖和傳統國畫似有不同,其色彩濃淡的對比,遠與近的處理,都給觀者留下印象。
邱瑞敏的油畫《朦朧大地》,把大西北的蒼涼、土地的厚重和清晨即起的勞動有機地組合在一起,一下子把我們帶到了那種蒼茫朦朧的意境之中。
施大畏的《太平天國丙辰六年七月(一八五六年)——天京》,已經顯示出他后來發展成熟的繪畫風格。
吳慧明的雕塑《一號狂想曲》,成為今天上海的城市雕塑和我們相伴。
陶野的《紅裙子·黃裙子》,讓我們感覺到別致之外,還有那么點兒聯想。
胡振郎的《家鄉雨露》,把對故鄉的感情融匯在浙江的山水之中。
張培成的《選豆子》,既有生活情趣,又極具個性化地把鄉村的勞動畫面推到我們面前……
我當年留下的記憶是不是多少有點兒意味?
這些1986年的上海畫壇新秀,今天是不是成了上海美術界的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