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傳:葉辛眼中的上海
- 葉辛
- 1886字
- 2019-01-03 15:17:52
那位阿爾巴尼亞議員服了
今天,這條隧道和兩幢高樓對于上海人來說,已是習以為常的存在了。
1986年,我探親回上海時,無論是被譽為申江第一高樓的聯誼大廈,還是坐落在離徐家匯不遠的華亭賓館,抑或是正在施工中的延安東路越江隧道,都是上海人的熱門話題,提起來時,頗有幾分沾沾自喜和引以為傲的語氣。
黃浦江底下挖隧道,延安東路不是第一條。第一條隧道建于“文化大革命”時期,當時是作為備戰需要修建的,施工處于秘密狀態。而當第二條隧道進入全面施工高潮的1986年,人們紛紛奔走相告,靠擺渡來往于浦東、浦西的上海人,很快就能坐著汽車穿隧道過江了。在延安東路和浦東的陸家嘴之間,滔滔不息的黃浦江底下,正在展開一場市民們看不見、聽不到的緊張施工。百舸爭游的江面底下,整天燈火通明,不分晝夜地在掏挖淤泥,向著江對岸挺進。
江底下的淤泥如何運出來?
爛污泥漿傾倒到什么地方去?
江底下掏空了,江面會不會下沉?
…………
一個個話題都是上海人關心的。好奇心重的上海人更想了解得更清楚、更明白一些。
不怪市民們議論紛紛,20世紀90年代中期,我參加接待一個阿爾巴尼亞的議會代表團,來訪的九名議員中,有兩位是對中國十分友好的作家,只因為他們的作品改編拍攝成的電影《第八個是銅像》《游擊隊員》曾在中國城鄉放映過。在給他們介紹上海的新成就時,我說明天你們將要穿越隧道到浦東去參觀訪問,回來之時就從南浦大橋坐車到下榻的賓館,這樣,你們就能既看到江底下的隧道,又看到……話不及說完,一位議員先生就打斷了我的話,憤憤然地說我這是在夸大其詞——那么寬闊的黃浦江底下,怎么可能修成通大客車的道路,他要眼見為實。
第二天,我陪同他們過江時,特意要司機在把車開進隧道口那兒放慢速度,告訴這位議員先生,我們現在正在進入江底隧道。
到了浦東,在新區的接待室中,我又請浦東新區的領導,詳細地介紹了黃浦江底下,我們是如何運用巨大的“盾構”技術,在深土厚泥中旋轉萬噸力逐步向前挖掘挺進的。當他親自過了越江隧道,又細看了模型,聽了詳細講解,這位充滿狐疑的議員先生才信服地點點頭,伸出他的手來向我表示了歉意。
通車之后還會引起外國議員懷疑,沒通車之前的1986年,延安東路隧道自然更會引得人們議論紛紛了!
和隧道施工相比,隧道浦西出口處不遠的聯誼大廈,則成了上海人津津樂道的第一高樓了。
上海不缺高樓。自小生活在黃浦區的我,小時候就知道,黃浦江畔在改革開放之前,就有10層以上的高樓近百幢,而且外灘的那些大廈,每一幢都可以講出一串故事。
聯誼大廈建成之后,高高地矗立在延安東路的浦江之濱,傲視著浦江兩岸遠遠近近的樓群。尤其是它那率先用茶色玻璃作幕墻的巍峨身影,突兀地挺立著,在太陽光的照耀下光芒閃爍,挺拔雄偉、奪人眼球,給觀者以氣勢不凡、風格新穎的強烈印象。和外灘地區的老大樓相比,聯誼大廈真的給人煥然一新之感。

延安東路隧道通車

華亭賓館

聯誼大廈
我小時候,經常聽老人們說起,南京路上的國際飯店剛剛落成時,江浙兩省的人走進上海灘,經常有人專程跑來看24層72米高的大樓,一些戴著帽子的客人,昂起頭來時,不知不覺會把帽子掉在地下。1986年,在拜訪了住在外灘附近的同學之后,我也特地走到延安東路,自遠而近地細細看了一下聯誼大廈。我還在同學的陪同之下,走進大堂,看了一眼大型壁畫《鄭和下西洋》,那滿載貨物的“通寶號”大船揚帆遠航的畫面,給我留下了頗深的印象。事隔28年,這幅壁畫不知是否完好?
可以同聯誼大廈媲美的,那就是徐家匯附近的華亭賓館了。華亭賓館是五星級,比國際飯店高出二十來米。國際飯店曾被稱作遠東第一高樓,超過它的賓館,能不引發上海市民的熱議嗎?要知道,在整整一代上海人中,國際飯店曾是標志性的建筑,很多和我年齡相仿的上海知青,在思念上海、談及上海時,都情不自禁地要提到國際飯店。現在造出了比國際飯店更高檔、更有特色的賓館,上海人能不關注她嘛!人們喜形于色地講到華亭賓館露于樓外呈圓筒形的電梯井,說乘著這種觀光電梯上下穿梭運行時,透過玻璃可以飽覽上海徐家匯地區的景色。人們說華亭賓館光是電梯就有18部,說華麗壯觀、造型別致的29層賓館呈“S”形,其北端為階梯式,光是屋頂花園就有七個,花園里綴以假山、噴泉、鮮花,還有各式餐廳,特別是頂端的高級太空餐廳,邊就餐邊能鳥瞰上海市區景色……總而言之,什么新奇、什么獨特,上海人就會爭相說什么,那津津樂道的神情,令人搞不清他是聽來的,還是已經去賓館參觀過了。
值得記下一筆的是,無論聯誼大廈,還是華亭賓館,都是上海人自己設計、自己施工建造的,不像現在很多建筑,動不動就要從國外請來洋人設計師設計。28年過去了,我至今也沒聽人說過,華亭賓館和聯誼大廈有什么落伍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