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100名人排行榜
- (美)麥克·哈特
- 2245字
- 2019-01-03 15:12:29
25 路德

路德是歐洲宗教改革運動的發起者,1483年生于德國艾斯勒本城。他接受過良好的高等教育,根據父親的意愿,曾一度學習法律。但是他并沒有修完法律系的課程,便轉攻神學,立志成為一名奧古斯丁修道士。1512年,他在維登堡大學獲得神學博士學位,不久便步入教職人員的行列。

◇路德把《95條論綱》釘在維登堡教堂的大門上
路德逐漸對教廷產生不滿。1510年,他前往羅馬,對那里神職人員的貪財瀆職行為感到震驚。但促使路德對教廷提出公開抗議的近因,是教廷銷售贖罪券(教廷宣稱,既然信徒生前由于不端行為死后要入煉獄,因此生前要購買贖罪券以減輕痛苦)。1517年10月31日,路德將他寫成的《95條論綱》貼在維登堡萬圣教堂大門上。《論綱》激烈地批評了教堂里的貪污現象,特別是其銷售贖罪券的行為。他還寄了一份《論綱》給美因茨地區的大主教。同時,路德將《論綱》付印,使之廣泛流傳。
路德對教廷抗議所涉及的范圍迅速擴大,很快波及到羅馬教皇和總教會。他堅持只有《圣經》和真理能指引他。毫不奇怪,教會是不會善待路德的這些觀點的。路德被傳喚到教會官員們面前,在經過多次的聽證會和命令他放棄其主張后,最終于1521年由沃爾姆斯議會宣判他為異教徒和不受法律保護的人,他的著作也成為禁品。

◇路德在沃爾姆斯議會上
如果依照判決,路德要被燒死在火刑柱上。但是,路德的觀點在德國民眾中廣泛流傳,并得到部分首領的支持。雖然他被迫躲藏了近一年,但他的支持者已經強大到能使他抵御來自教會的任何一種危險的程度。
路德一生著述甚豐,其中一些著作流傳廣泛,影響巨大。他最偉大的功績之一,是把《圣經》譯成德文,使任何一個有閱讀能力的人都可以不依賴教會或者神父,直接閱讀該書。(順便說一句,路德譯風及其優美的文字,對德國語言文學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篇幅有限,我不可能在這里全面闡述路德的理論。其核心內容是說明人的得救只能依靠自己的信仰。這一觀點源自于保羅的著作。他說:“誠實的人是將依靠信仰而生的”, “圣禮”以及“贖罪券”根本沒有必要。他認為,那種認為教堂是信徒與上帝之間溝通的中介者的觀點,是錯誤的。一個人如果信奉了路德的理論,那么他頭腦中的東正教教義將會被一舉擊潰。
在對教堂基本角色提出質疑的同時,路德還對教會其他一些信條及行為提出批評。例如,他否定煉獄的存在,反對牧師不得結婚的規定。他本人在1525年與曾當修女的人結婚,并育有6個子女。1546年,他在返回家鄉艾斯勒本的途中去世。
當然,路德不是第一位新教思想家。他繼承了一個多世紀以前波西米亞人胡斯,以及14世紀英國學者威克里夫的思想。其實,12世紀的法國人沃爾多應當被視為最早的抗議者。但是這些早期的抗議運動基本都限于國內,而在路德影響下發生的反抗天主教教廷的運動,則席卷了歐洲大部分地區。因此,路德被視為最重要的宗教改革者。宗教改革最為顯著的成果,是產生了許多新教教派。雖然新教只是基督教的一個分支,并且不是很大的分支,但它的信徒仍然超過了佛教及其他宗教。
宗教改革的第二個重要成果是,引發了席卷全歐洲的宗教戰爭。其中一些戰爭,如德國的“三十年戰爭”(1618~1648),極為殘酷。除戰爭以外,天主教與基督教的分歧,極大地影響了以后幾個世紀的歐洲政治。
宗教改革同時也影響了西歐的思想發展。1517年以前,那里只有一個法定教廷,即羅馬天主教廷,如果有誰冒犯了它,就會被視為異端。這樣一種氛圍不利于獨立思考。宗教改革以后,許多國家接受了宗教自由的思想,人們可以自由地思考其他問題。
還值得一提的是,本排行榜中英國人最多,其次是德國人。其實,本排行榜中的絕大多數人來自北歐和美國那些信奉新教的國家,其中只有兩位生活在1517年以前(谷登堡和查理曼大帝)。而在此以前的本排行榜中的人來自世界其他地方,如今的新教國家在那時對人類文化和歷史貢獻很小。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路德的宗教改革或是新教,在此后450年間對這些地區的影響。也許,越來越大的思想自由,是導致這一地區文化發展的重要因素。
路德并不是完人。雖然他抗議教廷的權力,他自己卻不能容忍與他意見相左的人。也許這是由于德國的宗教戰爭比英國及其他國家的更為殘酷。此外,他極為憎惡猶太人,他的那些語氣強硬的反對猶太人的著作,為20世紀德國出現希特勒時代鋪平了道路。
路德有時強調對國內政權的服從。也許,他的初始動機在于反對羅馬教廷干涉德國內政。但我們由此可以認為,宗教改革不單純是一場神學爭端,從某種意義上說,它是一次德國民族主義者反抗羅馬教廷的運動。其部分原因在于,路德得到過太多德國王公的支持。不管路德的動機如何,路德的宣言使許多德國新教徒接受了政治生活的專制主義。從這個意義上說,路德的著作為希特勒時代的到來鋪平了道路。
也許有人會問,為什么路德沒有被放在本排行榜中更靠前的位置?這首先是由于,雖然路德對歐洲人和美國人影響很大,但在非洲和亞洲地區,他卻顯得不那么重要。因為相對而言,在那些地區新教徒較少。就大多數中國人、日本人及印度人而言,天主教與基督教的區別,對他們來說并不重要(同樣地,大多數歐洲人對伊斯蘭教中各教派間的區別不感興趣)。其次,路德生活在中世紀,他影響人類社會的時間,遠不如穆罕默德、釋迦牟尼及摩西那樣長。更何況在西方社會中,宗教對人類生活的影響開始減弱。如果這種情況持續下去的話,無疑路德的影響也會逐漸消失。
最后,人們也許記得那次與宗教改革在同一期發生、在科學史上極為重要、比宗教改革更有影響的事件。這就是為什么我把路德排在哥白尼之后的重要原因,雖然路德在新教上的個人作用,比哥白尼在科學革命上所起的作用大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