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說古代水利工程(圖說中華水文化叢書)
- 王英華 杜龍江 鄧俊
- 6356字
- 2021-04-30 12:14:26
二、古代海塘工程
海塘又稱海堤、海堰,主要分布于江蘇、上海、浙江和福建濱海地區,是沿海地區抵御海潮海浪侵襲、防止海岸坍塌以保障城鄉居民生命財產安全的工程。其中,以浙西海塘規模最大,是歷代各朝的修筑重點。
(一)海塘修建歷程
早在漢代,錢塘江口已出現海塘。隋唐時期,浙江大規模修建捍海塘,江蘇和福建等地開始修建防海堤。北宋后,隨著江南地區經濟中心的形成,加之受錢塘江口潮流變化的影響,修筑頻繁,海塘結構型式逐漸發展。明代出現五縱五橫魚鱗石塘,清代出現魚鱗大石塘,形成較為完備的海塘體系。明清兩代對浙西海塘用力最多,由于潮勢的變化,修筑地段的側重有所不同,明代的修筑重點集中在海鹽,清代集中于海寧。至今,許多海塘仍在發揮效益。
(二)海塘分布范圍
錢塘江北岸海塘,又稱浙西海塘,自杭州獅子山至平湖金絲娘橋,包括杭州江塘和海寧、海鹽、平湖等縣海塘,長137公里。該處位于錢塘江勁潮首沖,地勢險要,歷來為我國海塘工程的修筑重點。清代更是耗費巨資修建魚鱗大石塘,形成堅固完備的海塘體系。

浙江海塘圖(雍正十三年)
錢塘江南岸海塘,又稱浙東海塘。其中,位于蕭山、紹興和上虞三縣的塘工為江塘,東北自夏蓋山至鎮海則是浙東海塘。浙東海塘與北岸的浙西海塘遙相對望,共同抵御錢塘江怒潮的沖擊。由于錢塘江口南岸有山,潮災較輕,海塘工程規模較北岸小。
江南海塘,西北自長江口南岸江蘇常州,經太倉,上海寶山、川沙、南匯、奉賢、金山,至浙江平湖與浙西海塘相接,延綿五百余里。江南海塘除少部分位于蘇南外,主要分布于上海境內,是今日上海海塘的主體部分。
此外,福建省沿海十余縣均有墾涂筑堤,廣東省潮州、雷州和海南島等地也有海堤。

杭州灣海塘略圖
(三)錢塘江涌潮

嘉興府海塘略圖
浙西海塘所在的錢塘江口,地形呈喇叭口狀,河口段有底部隆起的沙坎,河口橫截面急劇收縮,使進入錢塘江的海潮易于產生巨大的潮位差,形成特有的自然景觀——錢塘江涌潮,又稱“暴漲潮”。這種涌潮來勢兇猛,尤其是當月朔望大潮,潮波最高達3米,潮速約每小時20公里,臺風季節潮頭則可達8米以上,往往使濱江平原遭受嚴重的潮災。

土備塘
為防御海潮侵襲,在錢塘江河口段和杭州灣逐漸建成系統海塘。早在漢代即有修筑錢塘江海塘的記載。隋唐宋時期,江南地區逐漸成為全國財賦之區,浙西沿海地區建成系統的海塘工程。明清時期,大力修筑海塘,改土塘為石塘,并改進海塘布置形式和塘身結構,使工程體系更為完備,工程技術大為提高。這些海塘工程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建筑工程之一。有的至今仍在運用,且被譽為海上長城。

海寧鹽官一線潮
(四)浙西海塘類型
海塘工程技術在建設過程中不斷發展。最早的海塘只是就地建成的土堤。宋元間,杭州及其附近的經濟發達地區大量采用竹籠工和石囤海塘來護衛;明代砌石塘工開始在杭州灣前端海鹽境內推廣;清代潮災集中于海寧之后,石塘開始向海寧延展。清乾隆時規模巨大的“魚鱗大石塘”成為護衛杭州灣的主要塘型,傳統海塘工程技術至此達到最高水平。

海寧老鹽倉回頭潮
1.土塘
土塘是我國海塘工程最早的結構形式,由于就地取材、費用節省和建筑速度快等優點,從古至今一直是我國海塘的主要類型。土塘的大規模建設始于唐代,浙西鹽官捍海塘是代表性工程。

錢塘觀潮(清麟慶《鴻雪姻緣圖記》)
至清代,土塘的筑法逐漸形成一定規范。興工時間:因夏季土松、冬季土凍,在此期間施工,塘身難以堅固,一般選擇在陰歷二至四月或八至十月間興工。筑塘選址:如塘身近水,易遭潮水沖刷,宜于塘外留有灘地,灘地離海距離,各地不一。塘身筑法:底厚上薄,內外都呈坡狀,外壁斜坡大于內壁斜坡,以使潮波消能,降低對塘身的沖擊力。
有種土塘,其位置和功能不同于海水前沿的一般土塘,它修筑于海塘以內,并與之并行,即土備塘,又稱復塘或復堤,約創建于明成化三年(1477年)。萬歷三年(1575年),海鹽縣建五縱五橫魚鱗塘時,在石塘以內加筑土備塘,并在二塘間開河一道,以防潮水漫溢石塘。清雍正年間修建海寧魚鱗塘時,鑒于舊塘大部分坍損,在舊塘以內修筑土備塘70余里。

錢镠畫像錢镠(852-932),字具五代十國時期吳越國的創建者。錢镠在期間,征用民工,修建錢塘江海塘,在太湖流域普造堰閘,以時蓄泄,并建立水網圩區的維修制度,使兩浙地區的經濟逐漸得以發展
2.竹籠石塘
竹籠石塘是五代吳越時期(893—978年)吳越王錢镠在杭州一帶海岸創建的。
梁開平四年(910年),吳越王錢镠在杭州候潮門至通江門修筑海塘。最初采用板筑法,即兩側以木板夾峙,中間填土夯實,筑成土塘,以防海水漲漫。當時強潮晝夜沖激沙岸,一旦海變,兩岸大片土地很快就會全部坍入江中。因此,吳越王錢镠采用竹籠裝石堆砌的方法修筑海塘,這是浙江有石塘之始。
竹籠石塘的修筑是于施工現場在竹籠內充填塊石,層層疊置,各層竹籠之間用木樁貫穿。海塘之外植大木十余行,稱“滉柱”,用來阻擋和消減波浪對堤防的沖擊,保護塘腳不受沖刷。竹籠木樁塘的出現,不僅在海塘材料和結構方面較前有很大的進步,且開始采用消能防沖措施來抵御涌潮。

竹籠海塘工程示意圖
3.柴塘

杭州古海塘及鎮海塔
柴塘又名草塘,是用蘆葦與土為主要材料的防潮工程。柴塘的修筑始于北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
北宋年間,浙西海塘修筑漸多,錢镠的竹籠海塘法所費工料較多。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兩浙轉運使陳堯佐、知杭州戚綸改用薪土筑塘,即柴塘。柴塘用一層柴薪一層土相間夯筑而成,是黃河埽工在海塘建筑中的應用。柴塘法的優點是可就地取材,省工省料;且柴土相間,抗沖能力很強,適于地基軟弱、承載力較低而潮流強勁的地段。缺點是費柴較多;且是臨時性工程結構,需要經常維修;可御潮卻不能防風,在大風的吹襲下,往往層層掀去。
盡管存在一定的缺點,柴塘法仍是一種富有生命力的海塘結構形式,使用至今。尤其在搶險工程中,因其簡單易行但抗沖能力強的特點,頗受人們重視。即便在大規模修筑魚鱗大石塘的清代,在地基特別軟弱的地段,仍采用柴塘。今日,由于柴草來源減少,柴塘逐漸退出人們視野。
4.石囤海塘
石囤海塘的修筑始于元代,主要分布于鹽官。

清代柴塘圖(《海塘錄》)

柴塘
鹽官海岸為粉砂土,抗沖力極差,易于被潮流沖刷,導致海塘基礎不穩而坍塌。元代,在錢镠竹籠海塘法的基礎上,創筑“石囤木柜塘”,在以木樁捆扎而成的矩形木框內填以大石,層層疊砌石囤海塘在結構上與竹籠工同,但抗沖性能更好。
石囤海塘的功能在實踐中得以驗證。元泰定年間(1324—1327年),錢塘江北岸潮災頻繁,石囤海塘大體積的填石和塊石間的縫隙,使之在提高地基承載力和吸納潮浪沖擊方面獨具優勢。因而,明清以來重要地段的塘工被石塘取代后,石囤仍被普遍用作石塘的基礎工程和消能護塘工程。

木柜
5.直立式石塘
鑒于柴塘費料多且需年年維修,北宋景祐年間(1034—1038年),工部侍郎筑石堤12里,自杭州六和塔至東青門。慶歷四年(1044年),轉運使田瑜、知杭州楊偕在原有石堤基礎上修筑石塘2200余丈。迎水面用石砌成直立墻,逐漸內收,略有斜坡,以增加穩定性和抗沖能力;背水面附以土堤作幫襯;塘基外用竹絡裝石做成護坦,以削弱海浪沖擊力;岸線設計成略有曲折的波紋形,以削弱潮流的沖擊力。

北宋田瑜、楊偕直立式石塘
6.斜坡式石塘
與田瑜等人在杭州修建直立式海塘的同時,時任浙東鄞縣知縣的王安石在杭州灣南岸的鎮海修建斜坡式石塘。創建于北宋的這兩種石塘,都為后世所沿襲。
王安石所筑海塘為斜坡式石塘,又稱“坡陀塘”。這種結構的石塘能夠使潮水作用于單位面積的壓力減小,適用于潮勢平緩、波浪較小的地區,節省工料,砌筑容易。

北宋王安石斜坡式石塘
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十三年(1477年)連續兩年海溢,浙江按察司副使楊瑄仿照王安石的坡陀塘式,采用豎石斜砌,壘碎石于內,使成斜坡形的方法,在海鹽修筑海塘。由于海鹽潮勢強勁,潮波的沖吸作用強烈,坡陀塘的表面砌石易被波浪卷走,其內部所填碎石易被潮流掏空,造成表面塌陷。十余年后,楊瑄所筑海塘逐漸傾塌,此后這種類型的石塘便很少用于浙西。

明代黃光升五縱五橫魚鱗大石塘
7.重力式石塘
明弘治元年(1488年),海鹽縣知縣譚秀鑒于斜坡式石塘自身穩定性差等缺點,采用打基樁和條石縱橫疊砌的方法,筑成直立式樁基石塘。海鹽修筑重力式石塘自此開始。

明代楊瑄豎砌坡陀唐式
浙西海塘大多建于粉砂土、黏土海岸,地基松軟,承載力低,抗沖性能差,在勁潮的沖擊掏刷下,塘基易被掏空,從而引起上部結構的不均勻沉陷、斷裂和坍塌等,譚秀所筑石塘既吸收了宋代田瑜等人直立式石塘的優點,又采用打樁基礎和條石縱橫錯置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上述問題,是塘工技術發展歷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海鹽知縣王璽對譚秀的砌石方法進行了改進,改“外縱內橫”疊砌法為“縱橫交錯”砌法,使石塊之間相互制約,整體穩定性增加;并要求石塊尺寸一致,打磨平整,砌筑緊密,使潮水難以自石縫中滲入。王璽所筑石塘僅長20余丈,但歷經多次潮災而未壞,尤其是明嘉靖二年(1523年)秋潮泛濫百余里,沿線舊塘幾乎全部出現問題,唯獨王璽所修石塘完好無損,因而時稱其為“樣塘”。

明代譚秀重力式樁基石塘
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浙江水利僉事黃光升研究分析了浙西海塘的問題癥結在于“塘根浮淺”和“外疏中空”,在吸取譚秀和王璽筑法的基礎上進行了改進,發明“五縱五橫魚鱗塘式”,使縱橫疊砌的方法更為完備。
8.魚鱗大石塘
清代是修筑海塘規模最大、技術水平最高的朝代,尤其是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為歷朝所不及,而且乾隆六次下江南中有四次前往海塘工地視察,平常則以內閣重臣或封疆大吏親自督辦。清代海塘修筑重點在浙西,尤其是海寧,許多新的工程技術和結構形式在此得以應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魚鱗大石塘。
清代魚鱗大石塘吸收了明代縱橫疊砌的方法,最早由浙江巡撫朱軾在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修筑于海寧老鹽倉,長900余丈。

清代朱軾魚鱗大石塘
塘身筑法:將長五尺、寬二尺、厚一尺的大石塊斬鑿平整,縱橫交錯砌筑18~20層,外縱內橫;逐層疊砌,成品字形,每砌一層,外收四寸,內收一寸,使塘身外坡內陡。在石塊的縱橫側立交界處,上下、前后鑿成石槽,嵌以鐵錠、鐵鋦,使塘石互相鉤連,使之成為整體,在潮波沖擊下不易散裂;石塊合縫處灌以桐油或糯米汁,使塘身內部無縫水進出。
塘基筑法:先于地面開深二三尺,以見實土為宜。然后在靠海一面,用圍圓一尺五寸、長一丈至一丈九尺左右的木樁深釘與土齊,各樁緊貼一起,就像馬口中的排牙,因稱馬牙樁,以防御潮水沖刷樁縫;塘基面中部,前后再各釘馬牙樁一路,共計四路。每筑塘一丈,每路用樁20根,四路共計80根。塘基面所余空間,釘梅花樁共計七路,每路用樁稍少,為11根,七路共計77根。最后用木夯把梅花樁間的土面夯實堅固。
魚鱗大石塘經受了多次潮災考驗,雍正年間一次大的潮災后,海寧縣幾乎所有的土塘、石塘都坍塌了,但朱軾的魚鱗大石塘仍巍然屹立。此后,魚鱗大石塘成為清代主要的海塘工程形式。乾隆年間,不惜斥巨資,將海寧縣受潮流頂沖地段全部改建成魚鱗大石塘。
(五)護塘工程
護塘工程是海塘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風潮強勁的地區。在長期的筑塘實踐中,古代沿海地區的人民創造了各種類型的護塘工程。這些護塘工程中,有外護和內護之分。外護工程中,又有近護和遙護。就其保護對象而言,有護塘身和護塘根的,也有護壩和護灘的工程。修筑時,須根據各地潮勢和灘涂等特點,因地制宜地選擇護塘工程類型。
1.竹籠、木柜與埽草混合護塘工
木柜和竹籠都是古代常用的水工建筑構件,被稱為“聚小石為大石之法”。作為海塘護塘工,這種柔性構件所具有的消能效果得到充分的發揮。

護塘消能工施工(《海寧念汛六口門二限三限石塘圖說》)
竹籠盛石始于五代吳越王壘筑海塘。清康熙年間,用竹絡、木柜法作為海塘外護工程。竹絡一般長一丈左右,分為長與方兩種形式,長者用于鋪底,方者用以疊高。疊壘后,用大竹將各竹絡連結為一體,絡外密釘長樁,使不致坍散。
木柜也有長與方兩種形式,一般排置于塘外十余丈。每排置五柜或十柜,則以長木將其貫連為一組;各組之柜,再用巨木加以牽連;如此,可在塘外排置數十里長的木柜。壘疊時,可層疊三柜、四柜,上下用長木貫連。每排疊一列,柜外用長木密釘入地,使無坍塌之患。木柜以品字形排列,近塘者稍高,依次降低。
以框架結構的木柜用作護塘,在水力的沖擊下一旦散架,內填塊石將被浪潮席卷一空。清乾隆以后以木樁、竹籠為主和埽草混合結構的護塘工逐漸普遍。這種護塘工,以木樁抵擋大浪的沖擊,以柴草埽壩延緩退潮水流速度使之掛淤以護灘,利用材料各自的特點,實現了多重工程目標。
2.坦水工程
坦水工程主要用于保護塘根,尤其是潮勢強勁的海寧地區。這里“潮與江斗,激而使高,遂起潮頭,斜搜橫嚙,勢莫可當。又潮退之時,江水順勢汕刷。茍非根腳堅固,塘身難保無虞”。因而,海寧塘工修筑,歷來既重視塘身,更重視保護塘根的坦水工程。
清代以前,坦水多用塊石堆砌。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大學士嵇曾筠創建魚鱗大石塘時,因塊石坦水易于坍塌,改用條石坦水。條石坦水的筑法:自塘腳向外鋪砌坦水二至三層,里層高度可砌至塘身之半,向外逐漸降低,呈斜坡狀。下用塊石砌高,上用條石平砌。砌石之外,用長木釘排樁一至二列,加以固定。坦水工程對保護塘基免遭潮流沖刷具有很大的作用。至乾隆年間,海寧、杭州的石塘,除個別地段外,幾乎全部建有條石坦水保護塘基。

清代坦水工程
3.挑水壩和盤頭
錢塘江潮的強勁和主槽的極不穩定,造成岸灘沖淤變化較大。這種情況使得古代塘工技術不僅在塘身和塘基方面不斷改進,且在挑水防沖工程技術方面取得較大成就。清代,挑水防沖工程得到普遍應用。
清代,挑水防沖工程主要有兩種:挑水壩和盤頭。

清代尖山石壩工程《兩浙海塘通志》
挑水壩就是丁壩,主要用來挑出主流,保灘促淤,使塘岸不受潮流的直接沖刷。挑水壩橫截海中,短者僅幾十米,長者可達數百米。清代最著名的挑水壩工程是海寧尖山石壩(又稱塔山壩)。海寧臨海是一段呈弧狀的海岸線,海潮迅急奔馳,直沖海岸,致使此段海塘屢建屢毀。海寧城東南海岸有尖山聳立,尖山之對面有塔山位于海中,二山之間為潮流所經,主槽深達三四十丈。為保障海寧海塘安全,相傳元末明初劉基在二山之間建壩,攔斷潮流,后損壞。雍正十一年(1733年),直隸總督李衛等人查勘海塘時,提出重建尖山石壩工程。次年,由總理海塘副都統隆升主持開工。歷時6年,于乾隆五年(1740年)建成。尖山石壩長約800米,分別以尖山和塔山作為天然的壩根和壩頭。修建時,以標桿定位,然后拋石,最后砌竹籠。為便于施工,還在尖山以西文武庵附近先筑雞嘴壩一道。尖山石壩伸入激流,既堵塞了尖山水道,又挑溜南趨,保護了尖山以西十余里海塘不受潮流頂沖,至今仍在發揮作用。

清代草盤頭
盤頭又稱挑水盤頭,狀如半月,靠筑于海塘迎水面,分為草盤頭和石盤頭。草盤頭始建于清雍正七年(1729年),時涌潮頂沖海寧東塘,浙江巡撫李衛修筑盤頭草壩5座,使水勢稍緩,并引漲沙漸淤。草盤頭的筑法:周圍簽釘排樁,中填塊石竹籠,使深入軟泥之下,作為底腳,上壓埽料,再以長木深貫其底。每座草盤頭高約三四丈,外圍長三四十丈,內直一二十丈不等。盤頭也有用條石環砌而成的,稱石盤頭,形狀與作用與草盤頭相同。草盤頭創制以來,就被廣泛用于潮流頂沖堤段,往往多做盤頭密集布置,挑溜御沖效果顯著。
4.護灘工程
海塘塘外灘涂的廣狹,對于海塘的安危至關重要,所謂“守堤必先守灘”。護灘工程的作用是通過護灘促淤來保護灘涂、保護坦水,進而鞏固塘基。
護灘壩的筑法有二:①在灘的最險地段,緊靠低潮位的水邊筑壩,內外釘以排樁,內填碎石;②在次險地段,于距水數尺處筑壩,中釘排樁一行,排樁內外壘石,中高而內外均呈斜坡狀。護灘壩宜寬不宜高,潮至沒于水中,潮退仍見,次第停淤。
除工程護灘外,還有植物護灘法,即在塘外灘地上廣植蘆葦和蒲草,下有根系固沙,上有枝干殺潮促淤,是一種費省而成效高的護灘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