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想和你好好的:給年輕人的親密關系成長課
- 白福寶
- 1600字
- 2019-01-03 15:02:49
推薦序一 人:關系性存在
現代文化最顯著的特征之一是把每個人都當作獨立、自決的個體,“關系”因此成為由獨立的個體單元衍生出來的二階性的東西,由此引發的社會心理問題不勝枚舉。我們從小被教導和鼓勵個人奮斗,在與同伴的競爭中獲得成功,卻從來沒有一門功課教我們如何建立和維護關系。
現在的學校教育過于側重培養人的理性,輕視情感和愛的教育,導致人們普遍缺乏愛與被愛的能力,這不僅剝奪了人內心的幸福感,也造成大量社會問題。
人之為人,一半是理性,一半是情感。現在有些年輕人動不動就跳樓、燒炭自殺,拿生命當兒戲。曾聽到有學生說,生命是我自己的,我要覺得活著沒意思,就有權選擇死,這跟別人沒有關系。在這類言辭中,我們看不到他們對于父母的愛,對于家庭的責任,更休提社會擔當。這種不自愛的人,不會珍惜生命的人,何以愛別人。
面對一個不懂得愛的孩子,首先應該檢討的是父母。人在胚胎期的時候就開始通過母體與外界建立聯系,從出生后乃至嬰幼兒期都是個體與外界建立親密情感聯結的關鍵期。幼小的生命何其脆弱,吃喝拉撒都需要照料,稚嫩的心靈需要撫育,如果這一時期父母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放棄、忽視孩子或者不能很好地回應孩子的心理需要,孩子的內心就很難生出愛的情愫,并很可能在日后喪失愛的能力,父母也同時失去了教育孩子的心理資本。
記得我們讀中學的時候學過宋真宗趙恒的《勵學篇》,其中有一句:“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言下之意,只要用心讀書,一朝考取功名,便可黃金萬兩,如花美眷相隨,從此人生美滿。但是,放眼現在,人們的學歷水平雖然一直在提高,但與此同時,離婚率也在不斷攀升,恐婚族、直男癌、大齡剩女、媽寶男等隨處可見。事實表明,學校教育與婚姻幸福之間沒有太大關系。換句話說,現在的學校并沒有發揮情感教育的功能。
在學校情感教育缺失的背后,是極端個人主義的文化。整個社會充斥著利己主義的價值觀。一事當前,只替自己打算,缺乏關系思維。《論語·述而》載:“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說的是孔子釣魚,只用掛一個魚鉤的釣竿,而不用綱(“綱”是指將一根大繩子拉在河的兩岸,繩子上掛著一整排的鉤子);射鳥時,只射飛著的鳥而不射宿窩的鳥。這種關愛生命的大愛理念如今卻正在被遺忘。竭澤而漁成為常態,殘害動物的事屢見不鮮。一個毫無惻隱之心、內心冷漠、缺乏溫暖的人,掌握再多戀愛技巧,恐怕婚姻也很難幸福。
愛與被愛的情感和能力并不是隨著人的年齡增長而自然獲得的東西。從嬰幼兒時期的依戀、父母的婚姻模式、各種非理性信念,到移情、溝通和化解沖突的能力,再到成年階段的婚姻與親密關系,有太多問題需要了解,太多知識需要學習。
愛和被愛是每個人需要終其一生才能完成的修行。這本在“婚前心理輔導”課程講義基礎上發展出來的著作,不僅教年輕人如何愛和被愛,對于中年和老年人反思自己的情感生活、提升婚姻質量及自我成長也有很大幫助。
本書的作者白福寶是我指導的第一個博士。那時我剛剛擔任博士生導師,沒有太多經驗,加上他在讀期間我有一年的時間都在美國訪學,不在國內,雖然在線聯系也不少,但我與他的溝通總不如后來他的師弟師妹那樣多。所幸他的獨立性和學習能力都很強,現在看來,那一時期的他,在作為心理學研究者學術立場的確立和思維方式、研究方法的訓練等方面都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再加上他本身一直關注并致力于心理學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使得他敏感于社會實踐對心理學專業的需求,將個人的職業進階與社會的需求結合起來,為自己找到了一個極好的立足點。
就心理學而言,對個體心理的研究多,對“關系”的研究還很膚淺。由婚戀關系到親子關系,再到朋友、同事關系,從關系的建立、維系到修復和療愈,從關系的理念到關系的行動,在我看來,這是一條既非常現實又充滿理想、既能做學術研究又可以開展社會服務的職業生涯發展道路。
作為導師,我希望他能沿著這條路走下去,祝愿他一路坦途!
楊莉萍
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2018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