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虎鈐經(中華兵書經典叢書)
- 魏鴻譯注
- 1611字
- 2019-01-03 14:37:12
先勝第十六
【題解】
“先勝”是《孫子兵法》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思想。《形篇》中說:“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又說:“故善戰者,立于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是故勝兵先勝而后求戰,敗兵先戰而后求勝。”“先為不可勝”就是在戰前做好各種準備,不給敵人以可乘之機,在力量對比上造成“勝于易勝”的有利態勢,待敵人有機可乘,一戰而勝。
孫子“先勝”思想固然很精辟,但對于具體做哪些方面的準備,卻并無明確系統的解說,后人只能根據《孫子兵法》全書的內容去揣摩。在此篇中,許洞對孫子“先勝”思想做了全面的闡發。他提出了“三和”“三有余”“三必行”之說。“三和”是指“和于國”“和于軍”“和于陣”;“三有余”是指“力有余”“食有余”“義有余”;“三必行”則是指“必行其謀”“必行其賞”“必行其罰”。如果預先做到這九點,就有了必勝的把握。
許洞所講 “三和”顯然本于《吳子·圖國》的“四不和”之說。《吳子》中說:“不和于國,不可以出軍;不和于軍,不可以出陣;不和于陣,不可以進戰;不和于戰,不可以決勝。”至于“三有余”“三必行”,則是許洞個人的總結,雖然這些思想并非他所獨創,但他全面概括了軍隊的物質準備、精神準備、智謀方略、嚴格治軍等方面,使中國古代兵學的“先勝”理論更加具體化、系統化。
孫子曰:“勝兵先勝。”謂先定必勝之術而后舉也。何謂必勝?許洞曰:“先務三和,次務三有余,次務三必行。”何謂三和?曰:“和于國,然后可以出軍;和于軍,然后可以出陣;和于陣,然后可以出戰。國不和,則人心離;軍不和,則教令亂;陣不和,則行列不整。不先務此三和之道,何其可戰耶?”何謂三有余?曰:“力有余,食有余,義有余也。力無余,則困于斗;食無余,則怠于時;義無余,則吏士怨。不務三有余之術,師其可動耶?”何謂三必行?曰:“必行其謀,則奸機不成;必行其賞,則好功者不愛死〔1〕;必行其罰,則有過者不歸咎〔2〕。不務三必行之道,人其可用耶?”
【注釋】
〔1〕愛死:惜死。
〔2〕歸咎:歸罪。咎,過失,罪。
【譯文】
孫子說:“勝兵先勝。”意思是說,應該先確定必勝的方法,然后再采取行動。什么叫“必勝”呢?許洞說:“首先要做到‘三和’,其次要做到‘三有余’,再次要做到‘三必行’。”什么叫“三和”呢?許洞說:“和于國,然后可以出動軍隊;和于軍,然后可以出列行陣。和于陣,然后可以出兵作戰。國家不和,就會人心離散;軍隊不和,就會教令混亂;行陣不和,就會行列不整。如果不能致力于這‘三和’之道,怎么能有戰勝的把握呢?”什么叫“三有余”呢?許洞說:“是指力有余、食有余、義有余。如果沒有余力,就會在戰斗中受困;如果沒有余食,就會懈怠拖延;如果師出不義,就會將士怨恨。如果不研究這‘三有余’之術,軍隊能順利出動嗎?”什么叫“三必行”呢?許洞說:“必行其謀,則敵人的奸計無從得逞;必行其賞,則喜好功名的人不怕死;必行其罰,有罪的人就無法歸罪他人。不致力于這‘三必行’之道,怎么能人盡其用呢?”
是以知善務和者,公無私,舍小惠務大惠;善務有余者,力諸事而不自怠;善務必行者,興勇斷〔1〕,去猶豫之謂也。舉是九者,務令預定之于前,則萬變千機然后動乎其中矣。率此以御敵,未有不勝者也。故曰:“勝兵先勝者,勝在我也。”其在《易》曰,先天不違之義也〔2〕。
【注釋】
〔1〕勇斷:勇敢果斷。
〔2〕先天不違:語出《周易·乾·文言》:“先天而天弗違,后天而奉天時。”意思是說,先于天時則天不違背人意,后于天則人尊奉天時。
【譯文】
因此,善于做到“三和”的人,大公無私,舍棄小恩而追求大惠;善于做到“三有余”的人,盡力做好各種事而不懈怠;善于做到“三必行”的人,倡導勇敢果斷,摒棄猶豫不決。以上這九個方面,務必要在行動之前預先確定,然后千變萬化就能盡在掌控之中了。遵循以上原則抵御敵人,沒有不獲勝的道理。所以說:“勝兵先勝,獲勝的根本在我。”這就是《易》經所說的“先天不違”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