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虎鈐經(中華兵書經典叢書)
- 魏鴻譯注
- 3691字
- 2019-01-03 14:37:10
論將第七
【題解】
《孫子兵法》說:“故知兵之將,生民之司命,國家安危之主也。”(《作戰篇》)其實,不管是否是“知兵之將”,一旦被賦予了兵權,將領就成了“生民之司命,國家安危之主”,差別在于,將領是司生,還是致死;是保國安民,還是制造危亂。許洞說:“夫舉國之利器以授之,茍非其人,是輕天下。”可見,一旦所授非人,將權就會成為王權的威脅,或者造成新的禍亂。
許洞把將領分為大小兩類,每類各四種,所謂天將、地將、人將、神將以及威將、強將、猛將、良將。實際上這八種只是六種,因為神將兼具天將、地將、人將的優長,而良將是威將、強將、猛將的合體。這樣的分類,主要依據將領需要具備的素質,天將就是通天時之將,地將就是明地利之將,人將就是懂得治軍之道之將。威將、強將、猛將指的是將領要英勇善戰。如果機械地按照這些條件區別和使用將領,則難免僵化之嫌。許洞也認識到這一點,因此,他又提出,前一類和后一類要相附而行,不能“獨用”。不過,一定要說哪一種附于哪一種,也是比較牽強的。總的原則,應該是各種類型的將領相互配合,揚長避短,這樣才能有效地掌控各種戰爭因素,最終克敵制勝。
《萬機論》曰〔1〕:“雖有百萬之師,恃吞敵在將者,恃將也。”夫舉國之利器以授之〔2〕,茍非其人,是輕天下。將何以為?謂小大者各有四焉。八者皆無,何足以謂之將乎?其大者:一曰天將,二曰地將,三曰人將,四曰神將;其小者:一曰威將,二曰強將,三曰猛將,四曰良將。
【注釋】
〔1〕《萬機論》:三國魏人蔣濟所撰。《隋書·經籍志》載為八卷,至明亡佚。清代學者嚴可均從《群書治要》等書中輯錄三篇,定為一卷。但輯錄本中無此句引文。
〔2〕國之利器:國家用于統治人民的權勢、禁令等治國手段。語出《老子》第三十六章:“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于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利器,鋒利的武器,此指兵權。
【譯文】
《萬機論》中說:“即使有百萬之師,消滅敵人關鍵還要依靠將領,這就是所謂‘恃將’。”將國家的兵權授予將領,如果所授非人,就是輕視天下。將領是什么樣呢?從大小兩方面看,各有四點。如果這八點都不具備,怎么能稱之為將領呢?從大的方面講:一是天將,二是地將,三是人將,四是神將;從小的方面講:一是威將,二是強將,三是猛將,四是良將。
凡興師舉眾,列營結陣,視旌旗之動,審金鼓之聲,揆日度時〔1〕,以決吉兇。隨五行運轉,應神位出入〔2〕。以變用兵,敵人不測其所來;以神用兵,我師不知其所為。動有度,靜有方,勝負在乎先見,持天地鬼神之心以安士眾,此之謂天將者也。
【注釋】
〔1〕揆(kuí)日度(duó)時:計算時日。揆,度量,揣度。度,丈量,計算。
〔2〕應神位出入:祝禱神位以卜吉兇,是古代方術的一種。此句意為根據占卜神位的情況決定進退。神位,舊時祭祀時設立的牌位。
【譯文】
凡是興師動眾,列營結陣,觀察旌旗的變動,聽辨金鼓的聲音,計算時日,以判斷吉兇。遵循五行運轉,依據占卜神位的情況決定進退。以變用兵,敵人不能判斷我從何而來;以神用兵,我軍將士也不知道行動的目的。動靜有方,勝敗都在預料之中,能假借天地鬼神的意志安定部眾,這樣的將領就叫天將。
所至之境,詳察地理,山澤遠近、廣狹險易、林藪之厚薄、溪澗之深淺〔1〕,若視諸掌。戰陣之時,前后無阻,左右無滯,步騎使其往來,戈戟葉其所用〔2〕。指揮進退皆順其情,人馬無逼塞之困。攻守獲儲蓄之利,振野得水草之饒,使人馬無饑渴之色,陷死地而能生,致亡地而能存,逆地而順用之,順地而逆用之〔3〕,不擇險易,皆能安而后動,動而決勝者,此之謂地將者也。
【注釋】
〔1〕藪(sǒu):水少而草木豐茂的草澤。
〔2〕葉(xié)其所用:互相配合,協同發揮作用。
〔3〕逆地而順用之,順地而逆用之:逆、順之說,參見《地利第二》。
【譯文】
所到之處,詳細考察地理形勢,對于山川遠近、地勢開闊還是狹窄、平坦還是險峻、山林草澤是否茂密、溪流山澗是深是淺,都能了如指掌。戰陣之中,能夠做到前后左右都無阻礙,步兵騎兵往來自如,戈戟等武器協同使用。軍隊指揮進退合宜,人馬不會堵塞受困。無論攻守都有充分的物資供應,野外作戰有豐富的水草,使人馬都無饑渴之色,陷于死地而能生,亡地作戰而能存,能夠順用逆地,逆用順地,不論地勢險峻平易,都能先保全自己再進攻,進攻就能決勝,這樣的將領叫地將。
又若廉于財,節于色,疏于酒,持身以禮,奉上以忠,憂樂與士卒同。獲敵之貨賂而不蓄〔1〕,得敵之婦女而不留納。謀而能容,疑而能斷,勇而不陵物〔2〕,仁而不喪法。匿其小罪,決其大過,犯令者不諱其親,有功者不忌其仇。老者扶之,弱者撫之,懼者寧之,憂者樂之,訟者決之,濫者詳之〔3〕,賊者平之〔4〕,強者抑之,懦者隱之〔5〕,勇者使之,橫者殺之〔6〕,服者原之,失者扶之,亡者逐之,來者爵之,暴者挫之,智者昵之,讒者遠之。得城不攻,得地不專。敵淺以待變,敵詭以順會,逆勢則觀,順勢則攻,此之謂人將者也。
【注釋】
〔1〕貨賂:財物。
〔2〕陵物:傲視、凌辱他人。
〔3〕濫者詳之:公正處理過分的事情。濫,過度,沒有節制。詳,公平,公正。
〔4〕賊者:搶劫或偷竊財物的人。
〔5〕隱:哀憐,同情。
〔6〕橫者:專橫、暴虐的人。

【譯文】
不貪財物,節制女色,疏于飲酒,以禮修身,忠誠對上,與士卒憂樂與共。不私藏虜獲的財物,不侵占俘虜的婦女。能虛心接納不同意見,能決斷疑難問題,勇敢而不盛氣凌人,仁愛而不喪失法度。寬容小過,判決大罪,懲處犯法的人不避諱親屬,獎賞有功的人不避忌仇家。扶助老人,撫恤弱者,使恐懼的人寧靜,讓憂愁的人快樂,判定訴訟,節制不公,平定盜賊,抑制豪強,同情弱小,任用勇士,殺掉暴徒,原諒悔過的人,幫助失敗的人,追逐逃跑的人,封賞歸附的人,壓制暴躁的人,親近智慧的人,疏遠奸邪的人。對不戰可得的城池不強攻,在攻占的土地上不專斷妄為。敵人入我境淺,就耐心等待它的變故;敵人使用詭計,就將計就計;形勢不利就觀望;形勢順利就進攻,這樣的將領叫人將。
又若以天為表,以地為里,以人為用,舉三將而兼之,此之謂神將者也。
【譯文】
還有一種將領,以天為表,以地為里,以人為用,兼具天將、地將、人將的優長,這樣的將領叫神將。
曉五行,明七事〔1〕,上順天時,預知成敗。領師統眾,伍行嚴肅,部曲精恪〔2〕,號令明,賞罰信,出疆入寨,秋毫不擾,上下和同,共成一志。不以我之寡弱,敵人聞之,望風喪膽,不戰屈人之兵,動則致勝,此之謂威將者也〔3〕。
【注釋】
〔1〕七事:指天、地、民、四時之務。語出《國語·楚語下》:“是以先王之祀也,以一純、二精、三牲、四時、五色、六律、七事、八種、九祭、十日、十二辰以致之。”韋昭注:“七事,天、地、民、四時之務。”
〔2〕部曲:古代軍隊編制單位,此指軍隊。恪:莊嚴。
〔3〕按:此段文字底本無,據周叔弢校本增。
【譯文】
通曉陰陽五行的運動規律,懂得天、地、民、四時的事務,能夠順應天時,預知勝敗。統領軍隊,能使部隊整肅精良,號令嚴明,信賞必罰,無論出入邊疆和城寨,都能秋毫無犯,官兵團結,眾志成城。即使兵少力弱,敵人也會聞風喪膽,不戰而退,一旦發動進攻,必然獲勝,這就叫做威將。
行師之時,無失天時,無失地利,無失其人,無有勇怯,聞敵而即行,心無疑慮。犯令者罪無大小,必繩以刑。敵聞之即畏,當之即破,此之謂強將者也。
【譯文】
行軍之時,不失天時,不失地利,對人才各盡其用,無論勇怯,得知敵情即刻行動,心無疑慮。觸犯法令的人,無論罪大罪小,必定繩之以法。敵人聞風喪膽,一觸即潰,這就叫做強將。
師無多少,敵無強弱,三軍順令,若臂使指,往復萬變,出其敵不意,舉動如神。匹馬單劍,摧鋒先入〔1〕,使敵人失措,懼而遠遁〔2〕,此之謂猛將者也。
【注釋】
〔1〕摧鋒:擊潰敵人的精銳部隊。摧,擊潰。鋒,鋒芒,喻指精銳。
〔2〕遁:逃跑。
【譯文】
無論軍隊多少,也無論敵軍強弱,三軍服從命令,如同手臂驅動手指,往來萬變,出敵不意,舉動如神。單槍匹馬,率先沖鋒,擊潰敵軍精銳,使敵人不知所措,畏懼逃竄,這就叫做猛將。
夫能以威為表,以猛為里,以強居中,兼三將而有之,此之謂良將者也。
【譯文】
能夠以威為表,以猛為里,以強居中,兼具威將、猛將、強將的優長,這就叫做良將。
國之任將也,得天將,可以當違天之敵;得地將,可以當逆地之敵;得人將,可以當悖人之敵;得神將,可以當天下之敵,舉無遺算矣〔1〕。威將可附天將,強將可附地將,猛將可附人將,良將可保四方〔2〕。曰:雖有敏捷之用,然皆不可以獨用焉。如是者,將之體也。
【注釋】
〔1〕舉無遺算:提出的計謀沒有失算的。遺算,失算,失策。
〔2〕四方:據上下文意,四方當指天將、地將、人將、神將。上文分別以威將、強將、猛將附于天將、地將、人將,下文又言“不可以獨用”,則良將當附于天、地、人、神諸將。
【譯文】
國家任命將領,得天將,可以對抗違背天時的敵人;得地將,可以對抗違背地利的敵人;得人將,可以對抗違背人和的敵人;得神將,可以對抗天下任何敵人,不會失算。威將可附于天將,強將可附于地將,猛將可附于人將,良將可保四方。以上各種將領,雖然能保證行動靈敏迅速,但都不能單獨使用。這才是用將的根本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