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詞故事(中華經典故事)
- 馬麗寧 司垚
- 1680字
- 2019-01-03 14:19:10
范仲淹鎮守邊關《漁家傲》
范仲淹歷來以其文學家的美譽為世人熟知,其實他也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
范仲淹少年時便志向遠大,立志要為朝廷拼盡己身。然而當時朝中腐敗不堪,奸臣當道,他有心無力,空懷報國之志卻不得施展。在他五十歲時,一件震驚全國的大事發生了,黨項族首領元昊(hào),突然另建西夏國,自稱皇帝,并調集十萬軍馬,侵略大宋。兩年不到,宋朝北部的數百里邊寨,大多被西夏軍洗劫或奪去。
國難當頭,范仲淹毫不猶豫地站起來,強烈要求上前線。這年秋天,五十二歲的范仲淹臨危受命,緊急掛帥,風塵仆仆地趕往西部戰場,仕途上的艱辛蹉跎使他早已霜染鬢發,但是他忠心報國的熱忱卻不減當年。
到任后,范仲淹立即著手改革,積極修建各種防御工事;認真地改編軍旅,進行嚴格的軍事訓練;對沿邊少數民族居民,則誠心團結。

范仲淹少年時便志向遠大,立志要為朝廷拼盡己身。
范仲淹在軍事上也頗有智謀。慶歷二年(1042)三月的一天,范仲淹秘密下令長子純佑和大將趙明,率兵偷襲西夏軍,奪回了慶州西北的馬鋪寨。他本人又隨后引軍出發。將領們誰也不知道這次行動的目的,當部隊快要深入西夏軍防地時,他突然發令:就地動工筑城。建筑工具他事先早已令人準備好,于是只用了十天,荒地上便筑起了一座新城。這便是宋夏夾界間那座著名的孤城——大順城。西夏不甘失利,派兵來攻,卻發現宋軍以大順城為中心,已構成堡寨呼應的堅固防線。自此以后,西夏人便互相告誡他們自己不能侵犯中原邊境,并到處傳誦著這樣一句話:“小范老子,胸中自有數萬甲兵。”在他鎮守邊疆的那段時間里,敵軍就再也沒有出現過對中原地區較大的騷擾和侵犯。
盡管范仲淹滿懷報國熱忱,但連年駐守邊塞的他也免不了對故土的眷戀,再加上他年事已高卻不知歸期,這種鄉愁便更顯得沉重了。這年秋天,五十四歲的范仲淹遙望天空南飛的大雁,心中生出無盡感慨。他夜不能眠,便挑燈填了幾首《漁家傲》,寄給在京城的歐陽修,開頭都是“塞下秋來”,現流傳下來的卻只有一首。
這首名作很快就傳到了朝廷,歐陽修便經常開玩笑說他這首詞為“窮塞主之詞”,意思是說,只有在那窮苦蠻荒的邊疆才具有這不尋常的感觸,才能寫出這么蒼涼、悲壯的作品。范仲淹那豪邁的英雄氣概和濃濃的故鄉之思在這首詞中可以說是盡顯無遺了。
【誦讀】
漁家傲
塞下秋來風景異①,衡陽雁去無留意②。四面邊聲連角起③,千嶂里④,長煙落日孤城閉。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⑤。羌管悠悠霜滿地⑥。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這首詞寫邊塞荒寒,將士勞苦,流露出年老無功、憂患邊防又體恤士兵的復雜心情。
【注釋】
①塞(sài)下:邊境,此指西北邊疆。
②“衡陽”句:今湖南衡陽舊城南,有回雁峰,山似雁之回旋,相傳雁至此不再南飛。
③邊聲連角起:邊聲,如風號、馬鳴一類邊地悲涼之聲。角,號角。
④嶂:像屏障一樣的山峰,也泛指山峰。
⑤燕然未勒(lè):還沒有殺敵建立功績。東漢竇憲曾擊敗北匈奴,登燕然山(今蒙古人民共和國杭愛山),勒石記功。勒,刻。
⑥羌(qiāng)管:一種樂器,也叫羌笛,出自羌(少數民族)地。
【博聞館】
范仲淹:以身作則的典范
范仲淹非常注重個人的自我修養和完善,他的名作《岳陽樓記》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精神,是他追求品德自我完善的最高境界,也是他一生言行最精煉的總結。他官居要職,一直身體力行,嚴于律己,政績顯赫。范仲淹在當時的知識分子中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成為他們的典范性人物。

位于山東鄒平的范仲淹塑像,“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精神,是范仲淹追求品德自我完善的最高境界。
有一個事例可以說明以范仲淹為代表的群臣在當時的影響力。蘇軾在他的《范文正公文集敘》中回憶道:自己剛入學時,聽到老師在誦讀《慶歷圣德詩》,他就在一旁也跟著默記誦讀。他問老師:“詩歌中贊揚的都是什么人呀?”老師答:“小孩子知道什么呀,別瞎問了。”蘇軾說:“如果這些都是天人,我就不敢問了;如果是普通人,我可以學習啊。”老師非常贊賞蘇軾的言行,于是將慶歷年間大臣的事跡詳細告訴了蘇軾,并且說:“韓琦、范仲淹、富弼、歐陽修,這四個人是人中豪杰。”所以,蘇軾從小就以他們為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