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治通鑒故事(中華經典故事)
- 陸令儀 朱莉
- 2941字
- 2019-01-03 14:18:38
秦商鞅變法圖強
公元前362年,秦獻公去世后,他的兒子秦孝公繼承了王位。孝公繼位時已經21歲了。
當時,黃河、崤 (xiáo) 山以東有六個強國,淮河、泗水流域更是有十幾個小國林立。就拿與秦國接壤的魏國、楚國來說,魏國修筑了長城,楚國自漢中向南占據著巴郡、黔中等地,它們仰仗自己強大,都把秦國當作沒有開化的蠻夷之地來看待,排斥秦國,不準秦國參加中原各諸侯國的集會和結盟。正因為這樣,弱國無外交的境地讓秦孝公下定決心發(fā)憤圖強,用心治理國家,從而使秦國變得強大起來。
秦孝公繼位第二年就在全國頒布命令,說:“想當年,我國國君秦穆公立足于岐山和雍邑,施行德政,振興武力,勵精圖治。往東平定了晉國之亂,疆土遼闊,邊界抵達黃河,往西稱霸于戎翟等族,占地寬廣,足達千里。因此,周天子賜予我秦霸主稱號,各個諸侯國都前來拜賀,這給我們后世開創(chuàng)的基業(yè)是多么的盛大輝煌啊!然而,之后經歷了厲公、躁公、簡公和出子幾代的混亂,國家內憂外患,晉國趁機奪走了先王開創(chuàng)的河西領地,這簡直就是奇恥大辱!直到獻公繼位后,他才平定安撫了邊疆境地,而且把國都遷到櫟(yuè) 陽 (今陜西西安市閻良區(qū)),親自治理,準備向東征伐,以收復穆公時的河西舊地,重修當時的政策法令。現在,我一想到先王沒有完成的心愿,就痛心疾首。各位尊貴的賓客大臣,你們要是有誰能為我出謀劃策,想出奇計讓秦國重新強大起來,我定將加封他為高官,分給他土地!”
衛(wèi)國商鞅一聽到這道命令,就立馬趕往秦國。

商鞅量,即商鞅方升,戰(zhàn)國時代秦國銅制量器。秦孝公十八年 (公元前344年) 商鞅變法時制造。此器為秦統(tǒng)一六國后的標準量具,是研究秦國量制的重要的資料,現藏于上海博物館。
商鞅本來姓公孫,名鞅,是衛(wèi)國國君的遠房后代。他年輕的時候喜歡法家的理論主張,在魏國宰相公叔痤(cuó) 手下做侍從。公叔痤深知他的才干,可還沒來得及把他推薦給魏王就重病不起了。有一天,魏惠王前來看望公叔痤,問道:“您萬一不幸去世了,國家大事該如何處置呢?”公叔痤說:“我手下有一位侍從公孫鞅,年紀雖輕,卻才能出眾,大王可以把國家大事托付給他!”魏惠王聽了后沒有出聲。于是公叔痤說:“如果您不愿重用公孫鞅,那就殺掉他,不要讓他到別的國家去,否則會后患無窮!”魏惠王隨口答應后就起身離去了。
緊接著,公叔痤又急忙派人把公孫鞅叫到病榻前,向他說明事由:“剛剛我向大王舉薦你擔任宰相一職,可是大王并沒有要任用你的意思。作為忠臣,我必須先忠于國君,然后才能作為賢主袒護屬下,于是我建議惠王殺了你,以免你任職他國給魏國帶來禍患,惠王答應了。所以你趕快逃離魏國,千萬不能耽擱!”公孫鞅卻搖頭說:“大王既然不聽從您的意見任用我,又怎么會聽從您的意見來殺我呢?”于是他繼續(xù)待在魏國,哪兒也沒去。
果然,魏惠王一離開公叔痤家,就對身邊的隨從說:“公叔痤真是病糊涂了,真叫人傷心!他先是讓我把國事托付給公孫鞅,后來居然又勸我殺了他,豈不是荒唐嗎?”最終也沒有殺公孫鞅。
直到公叔痤死后,公孫鞅聽說秦孝公在全國下令招賢納士,他才趕往秦國,通過秦國的寵臣景監(jiān)推薦,見到了秦孝公。公孫鞅詳細陳述了自己通過變法使秦國富國強兵的計劃,備受秦孝公贊賞,于是孝公任命他為左庶長,全權負責變法一事。
公孫鞅上任以后,很快便確立了變法條令。新法規(guī)定將居民五家編為一“伍”、十家編為一“什”,家家戶戶互相監(jiān)督,如果一家出事,其他各家也要受到牽連。第一個舉報壞人的人將得到與殺敵者同等的獎勵,而窩藏壞人、隱藏不報的人則會受到與臨陣降敵等同的懲罰。建立了軍功的人,可以獲得上等爵位;私下斗毆內訌 (hòng) 的,根據輕重程度處以大小刑罰。那些致力于本業(yè),耕田織布,生產糧食和布匹多的人,可以免除他們的賦役;而那些不務正業(yè)因懶惰而貧窮的人,國家將把他們收為奴隸。王親國戚如果沒有殺敵立功,就不能享有貴族的地位,被貶為平民。嚴格按照官階等級來分配他們應享有的田地房宅、奴仆侍女、衣飾器物等。總之,新法鼓勵人們辛勤勞作、建功立業(yè)。
新法制定后尚未頒行,公孫鞅擔心老百姓不信任朝廷能夠嚴格按照新法行事,就在國都集市的南門立了一根三丈長的木桿,下令說有人能把它扛到北門去,就賞黃金十錠(dìng)。大家都覺得此事蹊蹺,不敢相信,所以沒人動手去搬。公孫鞅又說:“誰能把木桿扛到北門,賞黃金五十錠!”終于有人將信將疑地把木桿從南門扛到了北門,公孫鞅立即賞他黃金五十錠,表明朝廷說話算數。公孫鞅隨后才下令頒布變法新令。
變法令頒布的第一年里,秦國數以千計的百姓前往國都控訴新法不好,給人們帶來極大不便,要求廢除它。這時,正好太子也觸犯了新法,公孫鞅說:“新法之所以不能順利推行,關鍵是因為上層人士帶頭違犯。”可太子是未來的國君,不能對他進行懲罰,便對他的老師公子虔加以處罰,又在另一位老師公孫賈的臉上刺了字,以示警戒。這樣一來,秦國老百姓們聽聞此事,就再也不敢不遵守法令了。
新法施行十年后,秦國煥然一新,改變了原來落后的景象:東西掉在路上沒人撿,山林里沒有盜賊;百姓勇于為國作戰(zhàn),也不敢再為私仇斗毆。無論是鄉(xiāng)村還是城鎮(zhèn)都得到了很好的治理,全國上下呈現出一片太平景象。通過變法,秦國重新成為了“兵革強大、諸侯畏懼”的強國,又如當年秦穆公時代一樣,周天子承認了秦國的霸主地位,各諸侯國都前來朝賀。鑒于公孫鞅的赫赫功績,秦孝公把商 (今河南內鄉(xiāng)縣東) 附近的十五座城邑都封給了他,稱他為商君。從此以后,人們都叫他商鞅。
商鞅在秦國做了十年宰相,大力推行新法,導致秦國許多受到新法限制的王公貴族都對他恨之入骨。有人勸商鞅不該這么大張旗鼓地變法,使天下很多人都對他心存不滿,一旦寵幸他的秦孝公去世了,王公貴族一定不會放過他。然而,商鞅全然不放在心上。
果不其然,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公孫虔立刻誣告商鞅蓄謀造反,并派兵捉拿商鞅。商鞅不得不四處逃跑,逃到秦國邊境時,想找家旅店住下來,店主不知道他就是商鞅,對他說:“法令規(guī)定,留宿沒有證件的人要判刑。”商鞅無可奈何地嘆了口氣,說:“沒想到我終究被自己頒行的法令給害了!”
商鞅離開秦國逃回魏國,而魏國因為他當初帶領秦軍打敗過自己的軍隊,不肯收留他,并且害怕已經變得強大的秦國追究窩藏商鞅的責任,特意派人把他押送回秦國境內。商鞅不得已直奔自己的封地,招募軍隊,然后向北攻打鄭城(今陜西葉縣附近)。于是秦國出兵攻打商鞅部隊,在鄭城附近將他殺死。秦惠王還是覺得不解恨,又將他當眾五馬分尸,并告誡眾人:“誰再敢反叛國家,就是商鞅這個下場!”
商鞅雖然因為變法被處以極刑,但他的新法取得了成功,秦國逐漸變得強大起來,終于在戰(zhàn)國末年統(tǒng)一了六國。
【博聞館】
蠻夷之地
“蠻夷之地”是古代中國人對于華夏民族之外的所有地區(qū)的統(tǒng)稱,不過更多時候是指接近于華夏民族疆域四周的少數民族地區(qū),多指黃河以北的游牧民族,也包括云南、貴州一帶的民族區(qū)域,西藏、巴蜀等地在古代也都屬于蠻夷之地。因為這些地方相對于中原地區(qū)來說,通常偏僻荒涼,交通十分不便,再加上古代的生產力低下,所以相對要落后很多,從而經常被稱“蠻夷之地”。
還有,“蠻夷之地”也用來表達對弱小地區(qū)或國家的輕視。故事中的秦國由于國力不強大,相對于魏、楚兩國來說處于偏僻之地,因此被別的諸侯國所鄙夷和排擠。也正因為如此,秦孝公才下定決心堅決改革,勵精圖治,增強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