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韓趙魏三家分晉

秋時代,周王的勢力削弱,諸侯大國群雄紛爭,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相繼稱霸,史稱“春秋五霸”。經過長期的爭霸戰爭,許多小的諸侯國被大國吞并了;有的國家內部發生了變革,大權漸漸落在幾個大夫手里。這些大夫原來也是奴隸主貴族,后來他們采用了封建的剝削方式,轉變為地主階級。有的為了擴大自己的勢力,還用減輕賦稅的辦法來籠絡人心,這樣,他們的勢力就越來越大了,三家分晉的故事就發生在這個時候。

這時一向稱為中原霸主的晉國,面臨著危機。晉國國君的權力衰落,實權由六家大夫把持。他們各有各的地盤和武裝,互相攻打。后來有兩家被打敗了,還剩下智家、趙家、韓家、魏家。這四家中,又以智家的勢力最大。

智家的族長智宣子想把兒子智瑤立為家族的繼承人。族人智果反對說:“智瑤不如您的另一個兒子智宵。雖然智瑤有五個優點:第一,他儀表堂堂,身材高大;第二,他擅長騎馬,精通射箭;第三,他技藝出眾,才華超人;第四,他能言善辯,文辭優美;第五,他堅強果斷,剛毅勇敢。但他有一個致命的缺點:不講仁義,剛愎自用,為人傲慢。仗著自己的五個優點,就恃強凌弱,不做仁義之事,那誰又能和他相處共事呢?如果真的讓智瑤做智家的繼承人,智氏家族就要毀在他手里了。”

然而智宣子沒有聽取智果的意見。為了躲避智家的禍亂,富有遠見的智果通過太史作證,把自己家從整個智氏家族里分出來,另外立了輔氏家族,以免遭受滅族之禍。

趙家的族長趙簡子的大兒子叫伯魯,小兒子叫無恤,趙簡子想立繼承人,卻不知道立誰好。于是他把訓誡的話分別寫在兩塊竹簡上,交給兩個兒子,讓他們認真記住上面的話。

過了三年,趙簡子叫來兩個兒子,問他們竹簡上的內容。伯魯支支吾吾說不上來,讓他拿竹簡出來,竹簡也不知道丟到哪里去了;再問無恤,無恤把竹簡上的文字背得滾瓜爛熟,問他要竹簡,他就從袖子里拿出來交給趙簡子。于是趙簡子就認為無恤能干,把他立為趙家的繼承人。

趙簡子派尹鐸治理晉陽,臨走時尹鐸請示說:“我這次去是要搜刮民膏呢,還是要讓百姓幸福安康?”趙簡子說:“當然是要讓百姓幸福安康。”于是尹鐸到了那兒,減免賦稅,百姓們生活富足。

趙簡子知道了,就對無恤說:“一旦晉國發生禍亂,你不要嫌尹鐸地位不高,也不要怕晉陽路途遙遠,一定要去那兒投靠他,那里可以避難。”

智宣子去世后,智瑤繼承父親的位置把持晉國大政,史稱智襄子。有一天,他和大夫韓康子、魏桓子在藍臺喝酒,宴席上戲弄韓康子,還侮辱他的家臣段規。智襄子的家臣智國聞聽此事,勸說主公不要恃強凌弱,以免招來災禍,智瑤說:“這晉國上上下下的生死禍福,都掌握在我手里,我不出手,誰敢興風作浪?”智國又近前一步,說:“此言差矣,《夏書》說:‘一個人老是犯錯,結下的仇怨都在暗處,應該在這些隱患還沒顯露的時候就防備著點兒。’賢德之人就因為平時謹慎處理每一件小事,才不會招來大禍。蚊子、螞蟻、蜜蜂、蝎子,這些小蟲子,都能害人,更何況是國君、國相呢?”但智瑤沒把這事放心上。

這時趙簡子也已去世,無恤繼承家業,就是趙襄子。智襄子想侵占其他三家的土地,對三家大夫趙襄子、魏桓子、韓康子說:“晉國本來是中原霸主,后來被吳、越奪去了霸主地位。為了使晉國強大起來,我主張每家都拿出一百里土地來。”

三家大夫都知道智襄子存心不良,想以公家的名義讓他們交出土地。韓康子首先把土地和一萬家人口割讓給智家;魏桓子不愿得罪他,也把土地、人口讓了。智襄子又向趙襄子要土地,趙襄子不答應,說:“土地是上代留下來的產業,無論如何也不給。”智襄子勃然大怒,帶著韓、魏兩家的軍隊去攻打趙家。

趙襄子見寡不敵眾,形勢不利,準備暫時避一下,就問身邊的人:“我去哪兒好呢?”隨從建議:“您大兒子的城堡最近,而且城墻堅固完好。”趙襄子說:“百姓剛剛花了大力氣把城墻修好,現在又要他們冒著生命危險守城,誰還會跟我同心協力?”

隨從又建議說:“邯鄲城的倉庫里,儲存的糧食最為充足。”趙襄子說:“所謂糧食充足,還不是從百姓那里搜刮來的,現在又讓他們打仗送死,誰還會替我賣命?”

他接著說:“不如去晉陽吧,那是先祖的領地,尹鐸又寬厚愛民,百姓一定會跟我同心協力。”他們就去了晉陽。

沒有多少日子,智襄子率領的三家人馬已經把晉陽城團團圍住。趙襄子吩咐將士們堅決守城,不許出城交戰。逢到三家兵士攻城的時候,城頭上的箭好像飛蝗似的射下來,使三家人馬沒法前進一步。晉陽城憑著弓箭死守了兩年多。三家兵馬始終沒有能把它攻下來。

有一天,智襄子到城外察看地形,看到晉陽城東北的那條晉水,忽然想出了一個主意:晉水繞過晉陽城往下游流去,要是把晉水引到西南邊來,晉陽城不就淹了嗎?他就吩咐兵士在晉水旁邊另外挖一條河,一直通到晉陽,又在上游筑起壩,攔住上游的水。

這時候正趕上雨季,水壩上的水滿了。智襄子命令兵士在水壩上開了個豁口。這樣,大水就直沖晉陽,灌到城里去了。

城里的房子被淹了,老百姓不得不跑到房頂上去避難,灶頭也被淹沒在水里,人們不得不把鍋灶掛起來做飯。可是,晉陽城的老百姓更加恨透了智襄子,寧可淹死,也不肯投降。

智襄子約韓康子、魏桓子一起去察看水勢。他指著晉陽城得意地對他們兩人說:“你們看,晉陽不是就快完了嗎?早先我還以為晉水像城墻一樣能攔住進攻,現在才知道大水也能滅掉一個國家呢。”

韓康子和魏桓子表面上順從地答應,心里暗暗吃驚。原來魏家的封邑 (yì) 安邑 (今山西夏縣西北)、韓家的封邑平陽 (今山西臨汾縣西南) 旁邊各有一條河道。智襄子的話正好提醒了他們,晉水既能淹晉陽,說不定哪一天安邑和平陽也會遭到晉陽同樣的命運呢。

晉陽被大水淹了之后,城里的情況越來越困難了。趙襄子非常著急,對他的門客張孟談說:“民心固然沒變,可是要是水勢再漲起來,全城也就保不住了。”

張孟談說:“我看韓家和魏家把土地割讓給智襄子,是不會心甘情愿的,我想辦法找他們兩家說說去。”

當天晚上,趙襄子就派張孟談偷偷地出城,先找到了韓康子,再找到魏桓子,約他們一起攻打智襄子。韓、魏兩家正在猶豫,張孟談說:“我聽說唇亡齒寒。現在智瑤率領韓、魏兩家圍攻趙家,趙家滅亡,就該輪到韓、魏兩家了。”聽他這樣一說,韓康子和魏桓子自然都同意了。

第二天夜里,過了三更,智襄子正在自己的營里睡覺,猛然間聽見一片喊殺的聲音。他連忙從臥榻上爬起來,發現衣裳和被子全濕了,再定睛一看,兵營里全是水。他開始還以為大概是堤壩決口,大水灌到自己營里來了,趕緊叫兵士們去搶修。但是不一會,水勢越來越大,把兵營全淹了。智襄子正在驚慌不定,一霎時,四面八方響起了戰鼓。趙、韓、魏三家的士兵駕著小船、木筏一齊沖殺過來。智家的兵士,被砍死的和淹死的不計其數。智襄子全軍覆沒,他自己也被三家的人馬逮住殺了。

趙、韓、魏三家滅了智家,不但把智襄子侵占兩家的土地收了回來,連智家的土地也由三家平分。以后,他們又把晉國留下的其他土地也瓜分了。

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打發使者上洛邑去見周威烈王,要求周天子把他們三家封為諸侯。周威烈王想,不承認也沒有用,不如做個順水人情,就把三家正式封為諸侯。打那以后,韓、趙、魏都成為中原大國,加上秦、齊、楚、燕四個大國,歷史上稱為“戰國七雄”。

山東省嘉祥縣武梁祠的畫像石中畫有豫讓刺殺趙襄子的故事。智家被滅后,智襄子的門客豫讓為了報仇,幾次暗殺趙襄子而未成,最后伏劍自盡。

【博聞館】

男女之間的婚姻為何稱作“秦晉之好”

我們常用永結“秦晉之好”來比喻聯姻、婚配的關系,其實很多人并不知道秦晉之好的來歷。秦穆公為求將來與中原友好,與當時力量強大的晉國聯姻,向晉獻公求婚,晉獻公就把大女兒嫁給了他。后來,晉獻公年邁昏庸,要立小兒子為國君繼承人,為此殺死了當時的太子申生。于是,獻公另外的兩個兒子夷吾和重耳分別逃往梁國和翟國避難。再后來秦穆公把輾轉逃到楚國的重耳接過來,還要把女兒懷嬴改嫁給他。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當上了晉國的新國君,成為有名的“春秋五霸”中的晉文公。就這樣秦晉兩國君主數代通婚,也就有了“秦晉之好”這個說法。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利县| 山东| 射阳县| 舟曲县| 曲沃县| 沅陵县| 剑河县| 伊通| 南木林县| 桐乡市| 光泽县| 朝阳县| 灵山县| 横山县| 东兰县| 莆田市| 砀山县| 阿拉善盟| 大同县| 汉中市| 平江县| 高唐县| 上饶市| 肃宁县| 麦盖提县| 德保县| 基隆市| 万山特区| 灵宝市| 深州市| 清流县| 大洼县| 广元市| 延川县| 扎鲁特旗| 镇康县| 石柱| 德庆县| 旅游| 宁海县| 赤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