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韓非子故事(中華經典故事)
- 賀鵬舉 鄭傳敏 劉朔岑
- 1601字
- 2019-01-03 14:17:58
都是矛盾惹的禍
故事發生在古時楚國的一個鎮子上。
那天正逢集市,人來人往熱鬧非凡。在集市的一個角落站著一位中年匠人,只見他手拿著一塊金光閃閃的盾牌對著頭頂的太陽晃了那么幾晃,強烈的反光一下子吸引了很多人圍過來觀看,因為那時候時有戰亂發生,人們都對兵器很感興趣——即使不用來上戰場,買一件用來防身護家也是很有必要的。
一見來了這么多人,中年匠人樂了:他要的就是這種效果。于是,他便乘機打起廣告來:“各位鄉親,我這塊盾,那可是神器呀!”

湖北江陵鳳凰山漢墓漆畫龜盾。漆盾平面呈龜腹甲形,長32厘米,寬20.1厘米。以黑漆為底色,正面畫有一神人和一神獸。由于重量問題,歷代盾牌以藤、木或皮盾為主。
他這一吆喝,馬上就有人問:“神在哪里?”
“說它神,就神在世上的任何利器都不能戳穿它。你想,你要是用來防身,豈不是十二分的安全嗎?”說著,他將盾牌高高舉起,信手對著一塊石頭來了個“力劈華山”,一下子將石頭輾了個粉碎。
人們不禁一驚。再一看,盾牌安然無恙。
人們于是圍上去仔細觀察起來,只見盾牌暗黃色的面,烏黑的底,一撞當當的,果然渾厚堅實。人們不由得嘖嘖稱贊:“果然不是俗物!”
一見眾人如此欣賞他的盾牌,中年匠人不由得興奮起來,又趁機拿出了一柄長矛,驕傲地沖著人群高聲喊道:“我這還有利器呢!”
眾人一見,馬上放下盾牌,觀看起他的長矛來,覺得也一定不同凡響。有人禁不住問:“利到什么程度?”
“什么程度?呵呵,”他擺出一副不屑的架勢喊道,“這么說吧,你看到這棵大樹了嗎?”說著,他信手一指不遠處的一棵腰粗的蒼勁老松,“我一下就可扎穿它。”說話之間,他隨手挽一個槍花,用一個“雙蛇探頭”式,對準老松樹噌噌兩下,只見那樹身上頓時出現兩個深深的洞孔,鮮艷的茬口還不停滴滲著樹津。
一見此景,馬上又是一片贊嘆聲:“好矛呀!”
人們這樣一夸,他便頭腦一熱,不由得脫口而出這么一句讓他后悔一生的話:“怎么樣,我的長矛鋒利吧?可以這么說,有我的長矛在手,無堅不摧,再結實的盾牌它也能戳穿!”
人們覺得他所言如實,便紛紛要買。
這時,忽然擠過來一位老者,他捋了捋白須,笑著說:“我想問你一句話,可以嗎?”
“老人家,您只管問,十句也沒問題。”中年匠人一副滿不在乎的樣子。
“我問你:要是用你的矛刺你的盾會怎么樣呢?”老人微微一笑。
“那還用說,當然不在話下了。不,不對……”中年匠人反應挺快,一下子不知道該怎么說才好,只有呆呆地愣在了那里……
霎時,人群哄笑起來……
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矛與盾者①,譽之曰②:“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③。”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④,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⑤。
【注釋】
① 鬻(yù):賣。
② 譽之:夸耀(他的)盾。
③ 陷:陷落,這里有“穿透”“刺穿”的意思。
④ 子:中國古代對男子的通稱。
⑤ 弗:不。
【博聞館】
盾的稱呼與種類
盾,古人稱“干”,與“戈”同為古代戰爭用具,故有“干戈相見”等詞。后來還稱作“牌”“彭排”等。《山海經》中有關于“刑天”這位英雄人物的神話,說他一手操干,一手持斧,揮舞不停。陶淵明為此寫詩贊道:“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盾作為一種“主衛而不主刺”的防衛武器,早在商代就已經存在。到唐代時,盾改稱“彭排”,宋代時正式稱“牌”。明清兩代沿襲宋習,稱牌而不再稱盾。

戰國彩繪龍鳳紋漆盾(公元前475—前221年), 1982年湖北江陵李家臺4號墓出土,現藏于湖北荊州博物館。
盾牌主要有以下幾種:
長牌:為步兵所用。式樣多為長方形,可以掩護身體,防止被敵人的兵刃矢石所傷。
手牌:古代步兵旁牌的一種。手牌長五尺七寸,當中窄面兩頭寬。中窄處為一尺,兩頭寬處為一尺三寸。它以白楊木或松木制成,輕便而堅實。
旁牌:即盾,傍牌的別名。木質,皮革裹束,騎兵的為圓形,步兵的為長形。
燕尾牌:寬一尺,長約五尺,上部平,下部呈燕尾形,故得其名。牌雖小,但足以抵擋矢石。
藤牌:呈圓形,內以大藤為骨架,再用藤條編制而成,具有體輕堅韌等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