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作戰篇①第二(1)
- 孫子兵法·三十六計(最愛讀國學系列)
- 孫武
- 4078字
- 2013-10-12 09:41:01
原文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馳(sì)車千駟②,革車千乘(shènɡ)③,帶甲十萬④,千里饋(kuì)糧⑤,則內外之費⑥,賓客之用⑦,膠漆之材⑧,車甲之奉⑨,日費千金,然后十萬之師舉矣⑩。
注釋
①本篇主要從戰爭對人力、物力、財力的依賴關系出發,著重論述了"持久作戰"會給國家帶來危害的觀點,提出了"兵貴勝,不貴久"的速戰速決的軍事思想。為減輕作戰的負擔,孫武進一步提出"取用于國,因糧于敵"的主張,認為戰爭中應盡量減少遠程運輸,節約作戰開支。②馳車:快速輕便的戰車;駟:古代四馬拉一輛的車叫"駟",這里作量詞。③革車:認為指運糧秣、軍械、裝具等輜重的兵車;乘:輛。④帶甲:用甲胄武裝起來的士卒,這里泛指軍隊。⑤饋糧:饋,饋送、供應,饋糧,指運輸糧食。⑥內外:這里指前方后方。⑦賓客之用:指與各諸侯國使節往來的費用。⑧膠漆之材:膠漆,指制作、保養弓矢器械的物資,這里泛指維修作戰器械所需的各種物資。⑨車甲:車輛、盔甲;奉:保養,這句指武器裝具的保養補充。⑩舉:出兵作戰。
譯文
孫子說:凡興兵作戰,需要出動輕車千輛,重車千乘,全副武裝的士兵十萬,還要千里迢迢運送糧食。那么前后方的軍內外開支,外交使節往來的開支,器材物資的供應,保養戰車、甲胄的支出等,每天要消耗千金。按照這樣的標準準備之后,十萬大軍才可出發上戰場。
原文
其用戰①也勝,久則鈍兵挫銳②,攻城則力屈③,久暴(pù)師則國用不足④。夫鈍兵挫銳、屈力殫(dān)貨⑤,則諸侯乘其弊⑥而起,雖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也⑦。夫兵久而國利者⑧,未之有也。故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
注釋
①用戰:用兵作戰。②鈍兵挫銳:鈍兵,鈍了刃的刀;挫銳,挫了尖的矛。這里比喻軍隊疲憊,銳氣挫傷。③力屈:屈,竭盡,這里指力量耗盡,戰斗力衰竭。④久暴師:軍隊長期在外作戰,暴,通"曝";國用:國家的開支。⑤殫貨:耗盡物力財力,經濟枯竭;殫,枯竭;貨,財貨,這里指經濟。⑥弊:疲憊。⑦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也:用兵打仗只聽說寧拙而求速勝,沒有見過求巧而久拖的。拙,笨拙;巧,巧妙。李贄注:"寧速毋久,寧拙毋巧;但能速勝,雖拙可也。"(《孫子參同》卷二)⑧兵久:指作戰時間長;國利:對國家有利。
譯文
用這樣龐大的軍隊作戰,就要求速勝,曠日持久,則軍隊必然疲憊,挫失銳氣。攻城就會耗盡力量,軍隊長期在外作戰,必然導致國家財用不足。如果軍隊因久戰疲憊不堪,銳氣受挫,軍事實力耗盡,國內物資枯竭,其他諸侯必定趁火打劫。這樣,即使足智多謀之士,也不能挽回危局了。所以,在實際作戰中,只聽說寧拙而求速勝,沒有見過求巧而久拖的。戰爭長期拖延而有利于國家的事,從來沒有過。所以,不能完全了解用兵危害的將領,就不能全面地了解用兵的益處。
原文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①,糧不三載②;取用于國③,因糧于敵④,故軍食可足也。
注釋
①籍:戶籍;古代按戶籍征兵,這里指征集兵員。②載:運輸。③指武器裝備等從國內取用。④因:依靠。
譯文
善于用兵的人,不用再三征集兵員,不用多次從國內運送軍糧;武器裝備由國內供應,從敵人那里設法奪取糧食,這樣,軍隊的糧草就可以充足了。
原文
國之貧于師者遠輸①,遠輸則百姓貧。近于師者貴賣②,貴賣則百姓財竭,財竭則急于丘役③。力屈、財殫,中原④內虛于家。百姓之費,十去其七;公家之費,破車罷(pí)馬⑤,甲胄(zhòu)矢弩⑥,戟(jǐ)楯(dùn)蔽櫓⑦,丘牛大車⑧,十去其六。
注釋
①師:軍隊;遠輸:遠道運輸。②貴賣:物價飛漲。③丘役:指賦稅徭役。丘,古代地方行政單位,一般按丘征發人力、畜力、物力等賦役。據《周禮》,在古代九家為井,四井為邑,四邑為丘。④中原:這里指國內。⑤破車罷馬:戰車破損,戰馬疲憊。罷,通"疲"。⑥甲胄矢弩:泛指裝備戰具。甲,護身的鎧甲;胄,頭盔;弩,用機括發箭的弓。⑦戟楯蔽櫓:泛指各種攻防兵器。戟,將戈、矛合成一體的一種古兵器;楯,同"盾"; 櫓,用作屏蔽的大盾牌。⑧丘牛:指從"丘"征集來的牛,大牛;大車:輜重車輛。
譯文
國家因用兵而導致貧困,是由于軍隊遠途運輸,遠途運輸必然導致百姓貧窮。靠近駐軍的地方物價必然飛漲,物價飛漲,必然導致老百姓物資枯竭,國家就會急于征集賦稅和勞役。在戰場上,軍力耗盡,在國內財源空虛,百姓私家財產損耗十分之七。公家的財產,由于戰車破損,戰馬疲憊,甲胄、弓箭、矛戟、盾牌、拉輜重的牛車也損耗掉十分之六。
原文
故智將務①食于敵,食敵一鐘②,當吾二十鐘;(qí)稈一石(dàn)③,當吾二十石④。
注釋
①務:必須。②鐘:容量單位,每鐘六十四斗。春秋時期齊國量器分升、豆、區、釜、鐘。③稈:泛指喂牛馬的草料。,通"萁",豆秸;稈,禾莖。④石:古代重量單位,一百二十斤為一石。《漢書·律歷志》:"三十斤為鈞,四鈞為石。"
譯文
所以明智的將軍,一定要在敵國解決糧草,從敵國搞到一鐘的糧食,就相當于從本國運來的二十鐘;在當地取得草料一石,相當于從本國運來的二十石。
原文
故殺敵者,怒也①;取敵之利者,貨也②。故車戰得車十乘已③上,賞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④,車雜⑤而乘之,卒善而養之,是謂勝敵而益強。
注釋
①怒:指激起士兵對敵人的憤怒。②貨:財貨。這里指用財貨來獎賞士兵的意思。③已:同"以"。④更:更換;旌旗:旗幟。⑤雜:混合,摻雜。
譯文
所以,要使士兵拼死殺敵,就必須激起士兵對敵人的憤怒;要使士兵勇于奪取敵方的軍需物資,就必須以繳獲的財物作獎賞。所以,在車戰中,搶奪敵軍戰車十輛車以上的,就獎賞最先搶得戰車的人。而奪得的戰車,要立即換去上面的旗幟,編入我方車隊之中。對俘虜來的士卒要給予善待。這就是所謂戰勝敵人而使自己越發強大的原因。
原文
故兵貴勝,不貴久。
故知兵之將,生民之司命①,國家安危之主也②。
注釋
①生民:泛指民眾;司命:古星名。此處借喻為命運的掌握者。②主:主宰。
譯文
所以,用兵作戰貴在速勝,不宜久拖。
深知用兵之法的將帥,是民眾命運的掌握者,是國家安危的主宰者。
歷史實例
1.城濮之戰
春秋時期,地處江漢之間的楚國日益強盛,它控制了西南和東面的許多小國和部落。在楚文王時期,楚國開始北上向黃河流域發展,攻占了申(今河南南陽北)、息(今河南息縣西南)、鄧(今河南漯河市東南)等地,并使蔡國屈服。楚成王時期,齊國崛起,齊桓公稱霸中原,楚國難以再向北擴張。齊桓公死后,齊國內亂,霸業衰落,這時楚國乘勢向黃河流域擴張,控制了魯、宋、鄭、陳、蔡、許、曹、衛等小國。公元前638年,楚軍在泓水之戰中打敗了宋襄公,開始向中原發展,期望成就霸業。
正當楚國圖謀中原稱霸之時,在今天山西西南的晉國也逐漸強盛起來。公元前636年,流亡在外十九年的晉公子重耳在秦國的幫助下回國即位。晉文公即位后,實施一些改革措施和外交活動,逐步具備了爭奪中原霸主地位的強敵實力。
早在晉文公即位那年,周襄王遭到他兄弟叔帶勾結狄人的攻擊,王位被奪,文公及時抓住了這個尊王的好機會平定了周室的內亂,護送周襄王回到洛邑。襄王以文公勤王有功,便賜以陽樊、溫(今河南溫縣西)、原(今河南濟源西北)等地。晉文公遂命趙衰為原大夫,狐溱為溫大夫,經營這一對爭霸中原有戰略意義的地區。由于晉文公抓住了"尊王"這塊招牌,在諸侯中的地位大為提高。晉國勢力迅速發展,引起了楚國的不安。楚國急于想阻止晉國的進一步向南發展,而晉國要想奪取中原霸權,就非同楚國較量不可。因此,晉、楚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起來。
公元前634年,魯國因和莒、衛兩國結盟,幾次遭到齊國的進攻,便向楚國請求援助。而宋國因在泓水之戰中被楚國擊敗,襄公受傷而死,不甘心對楚國屈服,看到晉文公即位后晉國實力日增,也轉而投靠晉國。楚國為了保持其中原的優勢地位,便出兵攻打齊、宋,借以制止晉國的向南發展。晉國也正好利用這一機會,以救宋為名,出兵中原。這樣,晉、楚兩國的軍事交鋒便不可避免地發生了。
公元前633年,楚成王率領楚、鄭、陳、蔡等多國軍隊進攻宋國,圍困宋都商丘;宋國的司馬公孫固到晉國告急求援。于是文公和群臣商量是否出兵及如何救宋。大夫先軫力勸晉文公出兵救宋,他認為,救宋既能夠"取威定霸",又報答了以前晉文公流亡到宋國時,宋君贈送車馬的恩惠。但是宋國不靠近晉國,勞師遠征救宋,必須經過楚國的盟國曹、衛;而且楚軍實力強大,正面交鋒恐怕也難以取勝。晉國的狐偃針對這一情況,建議晉文公先攻曹、衛兩國,那時楚國必定移兵相救,那樣宋之圍便可解除。晉文公采納了這一建議。盡管如此,晉國感到真正的敵人是楚,要對付如此強大的敵人,必須進行較充分的準備。晉國按照大國的標準,擴充了軍隊,任命了一批比較優秀的貴族官吏出任軍隊的將領。
經過一段時間的準備,晉文公于公元前632年一月,將軍隊集中到晉國和衛國的邊境上,借口當年曹共公侮辱過他,要求假道衛國進攻曹國,遭到衛國拒絕。晉文公迅速把軍隊調回,繞道從現河南汲縣南黃河渡口渡河,出其不意地直搗衛境,先后攻占了五鹿及衛都楚丘,占領了整個衛地。晉軍接著又向曹國發起了攻擊,三月間,攻克了曹國都城陶丘(今山東定陶),俘虜了曹國國君曹共公。
晉軍攻占了曹、衛兩國,但楚軍卻依然用全力圍攻宋都商丘,宋國又派門尹般向晉告急求救。晉文公開始感到左右為難了。不出兵救宋吧,宋國國力不支,一定會降楚絕晉;出兵吧,自己兵力單薄,沒有必勝的把握,何況直接與楚發生沖突,會背忘恩負義之名。(文公當初流亡路過楚國時,楚成王招待他非常周到,不僅留他住了幾個月,最后還派人護送他到秦國。)這時,先軫分析了楚與秦、齊兩國的矛盾,建議讓宋國表面上同晉國疏遠,然后由宋國出面,送一份厚禮給齊、秦兩國,由他們去請求楚國撤兵,晉國則把曹共公扣押起來,把曹、衛的土地贈送給宋國一部分。楚國同曹、衛本是結盟的,看到曹、衛的土地為宋所占,必定會拒絕齊、秦的勸解。這樣楚國就將觸怒齊、秦,他們就會站在晉國一邊,出兵與楚作戰。晉文公對此計十分贊賞,且馬上施行。楚國果然上當中計,拒絕了齊、秦的調停。而齊、秦見楚國不聽勸解,大為惱怒,便出兵助晉。齊、秦的加盟,使晉、楚雙方的力量對比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