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計篇①第一(2)
- 孫子兵法·三十六計(最愛讀國學系列)
- 孫武
- 4102字
- 2013-10-12 09:41:01
當時,秦國的軍隊駐扎在城東,晉軍駐扎在城西。當夜,鄭國守城的官兵用繩子系在燭之武的腰上,將他送下城。燭之武出城后,直奔秦軍營前,要求見秦穆公,穆公手下的人將他帶到秦穆公跟前。燭之武見到秦穆公,便開門見山地對秦穆公說:"秦、晉兩國的軍隊包圍了鄭國,鄭國知道他即將滅亡了,如果鄭國滅亡對秦國有好處的話,我就不用來見穆公您了。"接著,燭之武從晉、秦、鄭三國的地理位置入手,分析滅鄭對秦、晉之利弊。他接著說,"您知道,我們鄭國在東,秦國在西,中間隔著晉國。鄭國滅亡以后,秦國能越過晉國的國土來占領鄭國嗎?我們的疆土將只能被晉國占領。秦晉兩國本來力量相當,勢均力敵。如果晉國得到了鄭國的土地,它的實力就會比現在更強大,而貴國的勢力也將相應地減弱。您現在幫助晉國強大起來,對貴國只有百害而無一利,將來只會反受其害。況且,晉國的言而無信您難道忘了嗎?當年晉惠公逃到梁國,請求穆公您的幫助,答應在事成之后以黃河以外的五座城作為酬謝。于是您幫助他回國做了國君,晉惠公回國后不僅賴掉了這些許諾,而且修筑城墻準備與秦對抗。現在晉國天天擴軍備戰,其野心根本不會有滿足的時候。他們今天滅了鄭國,往東面擴大了自己的疆土,難道明天不會向西邊的秦國擴張?您如果肯解除對鄭國的包圍,我們鄭國將與秦國交好。今后,貴國使者經過鄭國的時候,我們一定盡主人之道,好好招待貴賓。這對你們有何危害呢?"
燭之武的一番話,講得有理有據,利害分明,使秦穆公意識到滅鄭確實是于已無利了。于是秦穆公答應立即撤兵,并且和鄭國訂立了盟約。秦國軍隊悄悄地班師回國了,還留下了杞子等三將軍帶領兩千秦兵,幫助鄭國守城。
晉文公見秦穆公不辭而別,非常氣憤,怎奈孤掌難鳴,于是也偃旗息鼓,撤軍回國了。
"燭之武退秦師"是不戰而勝的一個戰例。也是《計篇》各種軍事思想的綜合體現。燭之武之所以能順利地說服秦穆公退兵,關鍵在于抓住了滅鄭對秦、晉的利害關系。燭之武通過分析,讓秦國看到滅了鄭于秦不僅無利,而且有害;同時,燭之武在秦、晉關系上做文章,指出晉國言而無信,謀求霸權,貪得無厭,是不可合作、共事的,從而破壞了秦、晉的聯盟。燭之武在論說滅鄭之害時,始終從秦國的立場出發,處處為秦設想,以使得秦穆公撤兵回國。由于鄭國在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成功地實施了"伐交"策略,因而取得了使秦、晉兩國不戰自退的效果,解除了滅國之危。
2.吳越之戰
春秋后期,吳國與越國崛起。在此之前,他們曾是楚國的盟國。春秋中期,吳國通過兼并戰爭取得了大量土地,疆域不斷擴大,實力不斷增強,在大國爭霸的局勢中逐漸嶄露頭角并開始叛楚攻楚,以求中原爭霸。這時弱小的越國,在吳楚戰事頻繁時常常策應楚國、牽制吳國,成為吳國心腹之患。吳國為了在中原爭霸中除掉后患,在柏舉之戰擊敗了楚國之后,開始發動吳越之間的戰爭。公元前497年,越王允常去世,其子勾踐繼位。吳王闔閭乘越國允常之喪,率軍攻越。吳越二軍在李雋(今浙江嘉興西南)對陣時,越軍兩次用死士攻擊吳軍嚴整的陣勢,均未能奏效。最后越王勾踐驅使犯了死罪的囚徒,列為三行一起在吳軍陣前自殺,使吳軍軍心渙散。越軍乘其不意,突然發起攻擊,大敗吳軍,闔閭受傷而死。
吳王闔閭死后,其子夫差即位。夫差按照其父"必毋忘越"的遺囑,在伍子胥、伯嚭的輔助下,日夜加緊練兵,準備出兵攻越。越王勾踐于即位后的第三年(前494年)得到夫差準備攻越的消息后,在準備還不充分,兵力還不夠充足的情況下,決定先發制人,出兵攻打吳國。吳王夫差派出精兵,迎戰越軍于夫椒(今江蘇蘇州西南)。由于吳軍實力較強,越軍戰敗。越軍損失巨大,最后只剩下五千人,退守會稽山(今浙江紹興東南)。吳軍乘勝追擊,把會稽包圍得水泄不通。在這危急存亡關頭.勾踐采納了范蠡的建議,決定以屈求生。勾踐一面準備死戰,一而派文種去向吳王夫差求和,以美女、財寶疏通吳太宰伯嚭,要他勸說夫差允許越國作為吳的屬國存在下來,那時,勾踐愿做吳王的臣仆,忠心侍奉吳王;不然,勾踐將"盡殺其妻子,播(燒)其寶器,悉五千人觸戰"。在伯嚭的勸說下,吳王夫差準許議和。吳軍撤軍回國。
越國戰敗后,越王勾踐將治理國家的大權交給文種,自己和范蠡一道去吳國給夫差當奴仆,越國的王后也做了吳王夫差的女奴。勾踐為吳王駕車養馬,他的夫人為吳國打掃宮室。他們住在囚室,穢衣惡食,極盡屈辱而從不反抗。由于勾踐能卑事吳王,同時又賄賂伯嚭,最后,勾踐終于取得了吳王的信任,三年后被釋放回國。
越王勾踐回國后,首先下了一道"罪己詔",檢討自己與吳國結仇,使很多百姓在戰場上送命的失誤。他還親自去慰問受傷的平民,撫養陣亡者的遺屬。他在坐臥的地方懸掛了苦膽,吃飯的時候也要先嘗嘗苦膽的滋味。他"身自耕作,夫人自織,食不加肉,衣不重采"。勾踐還針對越國戰敗,人口減少、財力耗盡的情況,制定了休養生息的政策以恢復國家的元氣。他明確規定:婦女懷孕臨產時,要報告官府,由官府派醫生去看護;生男孩獎給兩壺酒和一條狗;生女孩獎給兩壺酒和一只小豬。生三胞胎的由官府出錢請乳母,生雙胞胎由官府提供糧食。凡死了嫡子的人家,免除三年若役:死了庶子的,免除三個月勞役。由于改革內政,減輕刑罰、賦稅,提倡百姓開荒種地,越國在十年中沒有人向人民征收賦稅,百姓每家都有三年的糧食儲備。由于勾踐實行了一系列"去民之所惡,補民之不足"的政策,越國百姓親近他的感情,如對父母一般。
勾踐在改革內政的同時,還開展卓有成效的外交戰。對吳國,他繼續實行以退為進的戰略,麻痹腐蝕夫差。經常送給夫差優厚的禮物,表示忠心臣服,以消除他對越國的戒備,助其驕氣;同時又破壞吳國經濟,用高價收買吳國的糧食,造成吳國糧食困難;他用離間之計使夫差對伯嚭偏聽偏信,對伍子胥更加疏遠,挑起其內部爭斗。這些措施的實施,壯大了自己,削弱了敵人,為伺機滅吳奠定了基礎。
吳王夫差戰勝越國后,領土到擴展,勢力日益強大,夫差也因勝而驕,過高地估計了自己的力量,看不到勾踐決定滅吳的意圖。公元前484年,夫差聞齊景公已死,便決定出兵北上伐齊。吳軍擊敗齊軍于艾陵。公元前482年,夫差又約晉定公和各國諸侯七月七日到黃池(今河南封丘西)會盟。夫差為了炫耀武力,圓他稱霸中原之夢,帶去了吳國三萬精銳部隊,只有一些老弱的軍士同太子一起留守國內。夫差的空國遠征,給了越國以可乘之隙。越王勾踐在吳軍剛離國北上時,就想出兵攻吳。范蠡認為時機未到,他分析說:"吳王北會諸侯于黃池,精兵從王,國中空虛,老弱在后,太子留守,兵始出境未遠,聞越擊其空虛,兵還不難也。"他勸勾踐暫緩出兵。數月之后,范蠡估計吳軍已到黃池,便同意勾踐出兵。勾踐調集越軍四萬九千人,兵分兩路,一路由范蠡、后庸率領,由海道入淮河,切斷北去吳軍的歸路;一路由大夫疇無余、謳陽為先鋒,勾踐親率主力繼后,從吳國南面邊境入吳直逼姑蘇。
吳太子友得知越軍乘虛出擊吳國,急忙率兵到泓上(今江蘇蘇州近郊)阻止越軍的進攻。太子友根據國內精銳部隊全部北上黃池的現實,決定采取不與越軍交戰,堅守待援的策略,同時派人請夫差盡快回軍。然而,當越軍與先鋒軍到達時,吳將王孫彌庸一眼望見了被越軍俘獲的他父親的"姑蔑旗"在空中招展,不由得怒火中燒,也就顧不得太子友堅守疲敵的主張了。他率領他的部屬五千人出擊,打敗了越軍的先鋒部隊,俘虜了越大夫疇無余、謳陽。首戰小勝,使吳將更加驕傲輕敵。不久,勾踐的主力到達,向吳軍發起了猛攻。越軍一舉擊敗吳軍,俘虜了太子友,進入吳國國都姑蘇。越軍繳獲了大批物資,取得了這場襲擊戰的勝利。
夫差在黃池正與晉定公爭做霸主,聽說越軍攻下姑蘇,太子被俘,恐怕影響霸業,就一連殺掉七個來報告情況的人,封鎖這一不利消息,并用武力威脅晉國讓步,勉強做了霸主。隨后夫差就急忙回軍。在回國的途中,吳軍連連聽到太子被殺、國都被圍等一系列失利的消息,軍士完全喪失了斗志。夫差感到現在回國立即反擊越國沒有必勝的把握,就在途中派伯嚭向越求和。勾踐和范蠡估計自己的力量還不能馬上把吳國消滅,同意議和,撤兵回國了。
夫差回到吳國,本想馬上報復越國,但是吳國由于連年戰爭,生產遭到破壞,經濟消耗很大,國內又鬧災荒,因此,他感到一時還沒有實力對越實施報復。于是他宣布"息民散兵",企圖恢復力量,待機再舉。
文種見吳國開始致力于增強國內經濟實力,便覺得越國應抓住有利時機及時完成滅吳大業,如果等到吳國經濟實力得到恢復,那么戰勝吳國將更加困難。于是文種向勾踐建議,應抓緊目前吳軍疲憊,國內防務松弛的機會再次攻吳。勾踐采納了他的建議,于公元前478年乘吳國大旱、倉儲空虛之時,準備大舉攻吳。
戰前,勾踐征求并采納了群臣關于明賞罰、備戰具、嚴軍紀、練士卒等建議,做了充分的臨戰準備。為了爭取人民的支持,他以為國復仇為號,鼓勵出征者奮力作戰,留鄉者專心生產,并規定獨子及體弱有病者免服兵役,兄弟二人以上的留一人在家奉養父母。出師攻吳時,又宣布吳王夫差的罪狀,號召吳國人民反對夫差。
這年三月,越軍進軍到笠澤(蘇州南面,與吳淞江平行的一條江),吳國也發兵迎擊,兩軍夾江對峙。越國把軍隊分為左右兩翼,勾踐親率六千精兵為中軍。黃昏時,勾踐命左右二軍分別隱蔽在江中;半夜時,二軍鳴鼓吶喊,進行佯攻。夫差誤以為越軍兩路渡江進攻,連夜分兵兩翼迎戰。勾踐率主力偃旗息鼓,潛行渡江,出其不意地從吳軍的兩路中間的薄弱部位展開進攻。吳軍大敗。越軍乘勝猛追,再戰于沒(今蘇州南),三戰于郊(今蘇州郊區)。越軍三戰三捷,占領了所到之地,使吳國軍事力量土崩瓦解,改變了吳強越弱的形勢。
吳軍笠澤戰敗后,退而固守姑蘇。姑蘇城堅,越軍一時未能攻下。勾踐采取長期圍困的戰略,使吳軍在兩年后終于勢窮力竭。這時,越軍再次發起強攻,打進姑蘇城。夫差率殘部逃到姑蘇臺上,又被越軍包圍。他派人向勾踐求和,但越國君臣滅吳之心已定,夫差在無望之中自殺而死。越國終于取得了吳、越之戰的最后勝利。吳越之戰中的許多軍事策略都來自《孫子兵法·計篇》,如"攻其無備,出其不意"、"計利以聽,乃為之勢"等思想,都在吳越爭霸中有完整而充分的體現。這也說明了:自春秋末至戰國,在大小戰爭中綜合運用各種戰略戰術,已成為當時一個普遍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