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中醫跟師入門的方法
初學中醫,先熟藥性湯散,次明臟腑經絡,再識病名病理病機,然后色脈合診,辨證論治,藥無不應病。清代陳修園在《時方歌括·凡例》中說:醫學始基,在于入門,入門正,則始終皆正,入門錯,則始終于皆錯。一部《傷寒論》上承《黃帝內經》,下啟百家,乃辨證論治之準繩,臨證應用之基礎,準繩不準,則章法紊亂,基礎不固,則學無根底。跟師入門的方法,一方面要打好臨床基礎,讀經典,誦經典。中醫幾千年的積淀,各家自有精華,除重點學習醫學典籍外,各家的著作也都要掌握。還要博采精思,不局限于一家之言。熟讀中醫經典《神農本草經》、《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條辨》;熟誦《藥性賦》、《類集湯散歌》、《通脈要訣》、《臨證辨舌》;熟諳陰陽五行、太極八卦、五運六氣、四診十綱、臟腑氣血、藥物方劑。另一方面要精于臨床實踐。臨證時要結合病人稟賦之強弱、地區之南北、四時之氣候、病因及病機,準確辨證,遣方用藥,配伍得當,方能運用自如。對急癥、重癥、疑難癥的診治,臨床實踐鍛煉是最有益的。醫無淺見心才活,病到垂危膽亦粗。至于疑難之病,須經臨床實踐不斷探索,四診合參,謹察病機,抓住“虛、痰、瘀、毒”四大病理特點,進行辨證論治,方能辨“疑”不惑,治“難”不亂。師承中醫者,要達到“精而深”這一步,最好的方法是跟師多臨床,反復臨床歷練,熟讀王叔和,不如臨證多。臨證的要點在于思考,思考的前提在于讀書,讀書的最終目的在于頓悟。勤學,勤問、勤看、勤記憶;多思考,多領悟,多留心,多總結;精思敏悟,臨床實踐,融會貫通,你才會得到中醫的精髓,掌握其科學內涵。一方面要加深中醫本身的功底力度,提高中醫本身的診治能力。而且在醫療過程中,要不斷充實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如此持之以恒,臨床療效必定日益提高,也就能達到精于臨床的目標。另一方面從跟師臨床實踐中,不斷學習中醫理論,領悟師父的醫病思路,融入自己的臨證思維中,不斷總結提高,形成自己獨立的臨床實踐風格。跟師不是簡單的上門診、抄抄方,是要求在思路上緊跟師父,隨時比較師父處理和自己思考的不同之處,想到問題,隨時記錄下來之后,反復揣摩,實在理不清頭緒時再請教師父,師父一點撥,頓覺茅塞大開,這樣學習才會有進步,久之就會步入精通中醫的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