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五節 跟師臨證的感悟

跟師的目的就是少走彎路,明師本身是得到真傳之人,在他身上已經完成幾代人的醫療經驗積累,加之其一生的感悟,凝聚、轉換成具有其自身特點的醫德、醫術風格。跟師臨床最直接的是望聞問切,直接面對病人。在臨床實踐中,得到師父“口傳心授”的教誨,身教重于言教的潛移默化,慢慢地就對各種“證”心領神會。因為跟師臨證的過程,就是獲取更多的書本上沒有的知識過程,同時學會師父辨證施治的規則、規律,以建立起自己的醫療經驗。一旦跟師臨床幾年后,就能單獨面對和處理各類病癥的病人。當然跟師臨床不僅僅局限于學習中醫的經典和方劑,更重要的是要學習師父臨床實踐中的醫德醫技。雖然經典是習醫者的航標燈,是掌握認識論、方法論的原則和方法的法寶,防止醫者行為、思維上出現偏差。但不能唯經典是從、唯醫書是從。醫書再經典,醫案再詳細,沒有經歷當時的四診實際,僅靠文字或語言是想象不出當時病人的脈象、舌象和體征的,更明白不了師父的用藥思路。尤其是書本上的醫案都是當時的產物,是在一個特定的時空下醫生與病人相互作用的結果,往往屬于個別性而沒有共同性,更不會有重復性和再現的可能。在實際的,真實的臨床疾病診療中,教科書上的典型癥狀案例,實則并不常見。因此,千萬不能把中醫的經典和方劑當成規則、口訣來記憶,更不能照搬醫案、類案,不辨證來治病,而是要活聽、活用,要吸納到心里,和自己的靈魂融合在一起,然后再轉換成自己辨證施治的能力,真正把師父的技能變成自己的技能,變成自己的能力。“讀書當厚古而不薄今,要融匯諸說,悟明真諦。治病應師法而不拘方,宜變化在我,唯求實效。”通過實踐把自己的特點加載到行醫當中,形成自己的醫療風格,然后不斷用熟、感悟、提升。常言道:兵無常勢,水無常形。任何事物都要回到最本源的地方,一旦回到本源的地方,“道”就體現出來了,這就進入“無”的狀態。如果只把它記錄在紙上,且變成未來的應用規則,必在未來臨床實踐中束手束腳,無法活變。學醫的目的是為了治病,治病必須治人,治人必重胃氣,存津液,小病調氣血,大病辨陰陽。跟師的終極目標是療效,醫者所有的經驗和臨床能力都受益于跟師臨床時的感悟和積累。醫者若能得到民間大醫的口傳心授,掌握其臨證要點,你就會學到真正的純中醫。古人言:“智莫大于心悟”,中醫是文化,需要感悟、需要思考、需要踐行。中醫學知識的傳授和運用,中醫學知識的創新都離不開繼承,繼承才能有發展,發展才能有創新,創新才是中醫真正的根本出路。

主站蜘蛛池模板: 玛曲县| 芦溪县| 榆林市| 田东县| 鸡西市| 霍邱县| 马鞍山市| 抚州市| 肥西县| 阜新| 贡嘎县| 来凤县| 永嘉县| 迭部县| 乌兰浩特市| 郎溪县| 蓝田县| 通化市| 康定县| 依兰县| 红原县| 阳朔县| 山阴县| 韶关市| 湟源县| 丽水市| 东兰县| 两当县| 大同县| 青浦区| 济宁市| 楚雄市| 鸡泽县| 盐城市| 宜兴市| 宁国市| 三原县| 淳化县| 兴义市| 香格里拉县| 株洲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