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屆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建設理論研討會論文集
- 國家行政學院科研部
- 8257字
- 2018-11-08 18:06:25
全球治理的中國話語體系
摘要 目前西方主導的全球化出現了深重危機,國際政治經濟籠罩在后危機時代的不確定之中,挽回全球化頹勢,創新全球治理體系刻不容緩。中國正前所未有地積極參與全球事務,推進全球治理改革,并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中國全球治理話語體系:在治理主體上,中國主張各國作為平等主體共同參與治理;在治理方式上,強調基于法律制度規則進行協調合作;在治理理念上,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反對壟斷國際事務;在治理路徑上,通過提高制度性話語權反對不公正不合理的安排;在治理平臺上,鞏固聯合國體系,提升G20、金磚機制作用;在治理重點上,推動建設發展中國家參與的新機制新規則;在治理目標上,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實現共贏共享。全球治理的中國話語體系,不同于以往的西方價值觀主導下的全球治理話語,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智慧和特色。
關鍵詞:全球治理 中國話語體系
近年來,國際局勢風云突變,西方主導的全球化出現了深重危機——世界經濟增長疲軟、貿易萎縮、保護主義抬頭;英國脫歐、難民危機、右翼勢力上升令地處一體化核心區域的歐盟不堪重負;特朗普當選后主導全球化的意愿降低、實力下降,去全球化、孤立主義思潮侵蝕著美國對全球化的領導力;恐怖主義、極端主義肆虐,民粹主義盛行等,使全球籠罩在后危機時代的不確定之中;原來支撐全球化的理念規范,如自由貿易、開放市場、民主政治、多元文化等,都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西方主導下的自由主義全球秩序嚴重衰退,而新的全球治理體系仍然“在路上”。中國正前所未有地積極參與全球事務,堅決支持捍衛全球化,推動全球治理體制向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與此同時,中國參與全球治理的歷史性實踐,孕育了中國話語滋生的深厚沃土。中國提出了“一帶一路”“合作共贏”“共商共建共享理念”“新型大國關系”“正確義利觀”“人類命運共同體”等理念和舉措,在國際問題和全球治理中的話語分量不斷加強。中國的全球治理觀為新一輪全球化和全球治理打上深刻的中國話語烙印。研究探討全球治理體系中的中國話語,推進全球治理理念創新和體系改革,成為國際政治領域十分重要而緊迫的課題。
一、中國全球治理話語體系的形成
關于國際話語權,學者們近年來的討論很多,大多立足于高度概括和歸納。“國際話語權是指一個國家的主張在國際舞臺和外交場合的權重與影響力。”“國際話語權通常主要表現為在有國際意義上的公共空間或非公開場合自由傳播或表達與國家利益及其所承擔的國際義務相關的具體立場和主張。”
具體來說,本文認為,全球治理中的話語權是指國家在參與全球公共事務過程中發表意見建議、發布報告文件、參與規則制定、創建機制規范等權力。在全球化遭遇危難波折,保護主義、內顧傾向抬頭,美歐意欲抽身而退之際,面對全球治理赤字,中國以負責任的大國態度,積極投身于全球治理實踐,并對全球化、全球問題、全球治理發出了這個時代急需的理性而富有建設性的聲音,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中國全球治理話語體系。
1.表明中國態度——積極參與和引領的治理抱負
2013年3月,習近平在金磚國家領導人第五次會晤時曾指出:“不管全球治理體系如何變革,我們都要積極參與,發揮建設性作用,推動國際秩序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為世界和平穩定提供制度保障。”這番話表明了新一代領導人對中國參與全球治理的高度重視,相比于黨的十八大報告中的表述
,一是將參與范圍從全球經濟治理擴展到全球治理,二是在參與態度上更加積極,明確要“發揮建設性作用”,三是參與目標上強化了全球治理在國際秩序和制度保障兩方面的功能。2014年3月,習近平訪問德國時表示:“我們將從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大義出發,貢獻處理當代國際關系的中國智慧,貢獻完善全球治理的中國方案,為人類社會應對21世紀的各種挑戰作出自己的貢獻。”
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從理論與實踐兩個方面體現了中國領導人在全球治理的大國自信。2014年12月,習近平在政治局進行集體學習時說,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是我國積極參與國際經貿規則制定、爭取全球經濟治理制度性權力的重要平臺,我們不能當旁觀者、跟隨者,而是要做參與者、引領者。這是中國釋放給外界的明確信號,表明中國在全球治理中的遠大抱負——要扮演與自身地位相稱的角色,承擔更大作用,給全球化和全球治理賦予中國能量。
2.亮出中國主張——平等開放合作共享的治理思路
2015年10月,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27次集體學習時講話指出,全球治理體制變革離不開理念的引領,全球治理規則體現更加公正合理的要求離不開對人類各種優秀文明成果的吸收。要推動全球治理理念創新發展,積極發掘中華文化中積極的處世之道和治理理念同當今時代的共鳴點,繼續豐富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等主張,弘揚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講話提出,要將中華文化優秀文明成果和治理理念結合起來,實則提出了在全球治理體系中加強中國話語體系建設的新要求。這是中國領導人第一次就全球治理問題進行集體學習和專門講話,標志著中國對全球治理的認識開始由態度理念上升為政策主張。在2016年9月舉行的杭州G20峰會上,習近平明確闡述了以平等為基礎、以開放為導向、以合作為動力、以共享為目標的全球經濟治理觀,為完善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指明了方向和路線圖;習近平還在經濟治理、金融治理、能源治理、腐敗治理等具體領域,在治理結構、治理機制、治理平臺等方面表達了中國的見解和主張。兩個多月后,在秘魯APEC工商峰會上,習近平敏銳地指出了新一輪全球化對全球治理的新要求,“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正孕育興起,國際分工體系加速演變,全球價值鏈深度重塑,這些都給經濟全球化賦予新的內涵。”在全球化新舊交替的轉型期,全球治理的重點應該是,“著力解決公平公正問題,讓經濟全球化進程更有活力、更加包容、更可持續,增強廣大民眾參與感、獲得感、幸福感。”這次利馬講話揭示了當今全球治理最根本、最核心、最關鍵的問題是公平正義問題,“活力”“包容”“持續”“參與感、獲得感、幸福感”這些浸透中國思維方式、富有華夏民族特色的話語展現了中國全球治理之道與西方的不同之處。
3.宣示中國方案——全新的全球治理路徑與目標
中國領導人系統的全球治理觀最終通過瑞士講話得以完整呈現。2017年1月,在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上,針對“去全球化”思潮,習近平集中論述了中國的全球治理思想:中國立場旗幟鮮明——全球化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和科技進步的必然結果,“把困擾世界的問題簡單歸咎于經濟全球化,既不符合事實,也無助于問題解決”“甘瓜抱苦蒂,美棗生荊棘”“經濟全球化確實帶來了新問題,但我們不能就此把經濟全球化一棍子打死”;中國選擇理性客觀——“面對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機遇和挑戰,正確的選擇是,充分利用一切機遇,合作應對一切挑戰,引導好經濟全球化走向。”“不能一遇到風浪就退回到港灣中去,那是永遠不能到達彼岸的”;中國路徑切實可行——“我們要主動作為、適度管理,讓經濟全球化的正面效應更多釋放出來,實現經濟全球化進程再平衡;我們要順應大勢、結合國情,正確選擇融入經濟全球化的路徑和節奏;我們要講求效率、注重公平,讓不同國家、不同階層、不同人群共享經濟全球化的好處。”從中國立場理念到中國選擇再到中國路徑,習近平在全世界面前宣示了中國關于全球化、全球治理的系統主張,彰顯了全球治理的中國話語體系。在聯合國日內瓦總部的演講中,習近平指出中國引導全球化的最終目標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實現共贏共享。這些話語將中國積極的大國擔當和穩中求進的中華智慧詮釋得淋漓盡致。自近代以來,一直是西方國家在引導全球化,先是英國,后來是美國,全球化與全球治理的話語也先后由英美所把持。目前在全球化逆風而行的重要時刻,中國適時提出理性把握全球化、引導好全球化走向、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系列主張,對遏制去全球化逆流、明確全球治理方向起到了正本清源的作用,展現了在這一重大問題上富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大國話語權。
二、中國全球治理話語體系的構成
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27次集體學習講話中指出,加強全球治理、推進全球治理體制變革不僅事關應對各種全球性挑戰,而且事關給國際秩序和國際體系“定規則、定方向”;不僅事關對“發展制高點”的爭奪,而且事關各國在國際秩序和國際體系“長遠制度性安排”中的地位和作用。中華民族的崛起適逢全球化高速換擋、全球治理體系面臨變革的節點,也恰逢歐美國家退縮自保、去全球化蔚然成風的關口,中國深知這是一個構建中國話語體系的重大機遇。“來而不可失者,時也;蹈而不可失者,機也。”在奮發有為、勇于擔當的集體領導下,中國當仁不讓、積極發聲,形成了系統的全球治理話語(表1)。
表1 中國的全球治理觀及話語表達

通過以上的表格梳理可以看出,中國新一代領導人通過發表一系列講話,提出了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確立了中國特色全球治理話語體系的基礎、框架:在治理主體上,中國主張各國作為平等主體共同參與治理;在治理方式上,強調基于法律制度規則進行協調合作;在治理理念上,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反對壟斷國際事務;在治理路徑上,通過提高制度性話語權反對不公正不合理的安排;在治理平臺上,維護聯合國體系,提升G20、金磚機制作用;在治理重點上,推動建設發展中國家參與的新機制新規則;在治理目標上,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實現共贏共享。
三、中國全球治理話語體系的特色
全球治理是在沒有世界政府的情況下,國際行為主體(包括國家,也包括非國家行為體)為解決各種全球性問題,通過協調、合作、達成共識等方式確立國際規則機制、參與全球公共事務管理的過程。中國的全球治理話語體系充分體現了全球治理的要義,體現了中國作為發展中大國參與解決全球問題的視角、思路、方法、方略,彰顯了鮮明的中國特色。
1.強調平等公正為全球治理的第一要義
全球化最大的弊端在于兩極分化,新自由主義全球化使資本成為最大贏家,讓社會付出了巨大代價,產生了1%大于99%的對立,普通民眾的生活水平持續下降,這是歐美去全球化風潮的根本原因。在國際層面上,全球貧富差距依然非常嚴峻。據樂施會發布的報告,全球最富有的8個人擁有的財富已相當于最貧窮的一半人口的財富總和。1988至2011年,最貧窮人口中的10%收入每年只上漲了3美元,而最富有人口中的1%收入卻增長了182倍(圖1和圖2)。富者有多富便意味著余下的窮人有多窮,這是恐怖主義滋生、地區動蕩加劇的深層原因。

圖1 全球的財富分布

圖2 全球的人口分布
(數據來源:Barbara Kollmeyer, Oxfam blasts“grotesque”wealth of world's 8 richest men, http://www.marketwatch.com/story/oxfam-blasts-grotesque-wealth-of-worlds-8-richest-men-2017-01-16?mod=MW_story_top_stories)
因此,引導全球化朝著更有活力、更加包容、更可持續的方向發展是當下全球治理的第一要務。中國反復強調,努力讓經濟全球化更具包容性,建設包容型世界經濟,夯實共贏基礎;消除貧困和饑餓,推動包容和可持續發展;加強國際援助交流合作,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普惠共贏的方向發展。“包容”“共贏”“普惠”是中國全球治理話語的關鍵詞。不解決平等公正問題,全球化就是一匹脫韁的野馬,在滿足個別快速達到目標的同時,也踐踏了多數人的利益和需求。只有駕馭和馴服它,才能讓其更好地為更多人服務。在聯合國日內瓦總部的演講中,習近平指出中國引導全球化的最終目標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實現共贏共享。平等公正、共贏共享是中國賦予全球治理的理想,也是中國推動全球治理體系改革的方向。為此,中國領導人承諾,“中國的發展絕不以犧牲別國利益為代價,我們絕不做損人利己、以鄰為壑的事情。”中國領導人多次呼吁,全球治理應該以平等為基礎,確保各國在國際經濟合作中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中國的全球治理話語既體現了中國堅決站在發展中國家維護公平正義的立場,同時也體現了中國作為全球性大國兼濟天下的胸懷。
2.規則民主化、責權利平衡是重要關切
怎樣才能保證把蛋糕做大做好并且分好分勻?這里關系到誰來分、怎么分的問題,本質上體現的是權力利益的重新分配問題,是規則、制度的改革問題。“二戰”后,國際社會形成了政治上以聯合國為中心、經濟上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為支柱的國際制度安排。中國維護“二戰”勝利后形成的這一全球治理體系,并在長期磨合中不斷適應、努力接軌、積極加入、主動參與,日益成為現有體系的優等生和受益者。2014年2月7日,習近平在會見時任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時指出,聯合國應對全球性威脅和挑戰的作用不可替代,是加強和完善全球治理的重要平臺。然而,21世紀以來,全球政治經濟格局出現了深刻的變化,新興國家群體性崛起,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新動力,要求參與全球治理頂層設計的呼聲隨之產生;美歐等發達國家集團的相對實力下降,西方大國主導提供的公共產品日益適應不了全球化的新特點和新需要,治理赤字突出;全球性問題、非傳統議題對現有政治經濟體系的影響日益顯著,上升為全球治理的新內容,西方的治理方式失效乃至失敗有目共睹。正如習近平在2015年7月金磚國家領導人第七次會晤上所講,國際經濟規則需要不斷革故鼎新,以適應全球增長格局新變化,讓責任和能力相匹配。
因此,中國本著建設者而非破壞者、貢獻者而非拆臺者的基本立場,提出全球治理改革要“體現各方關切和訴求,更好維護廣大發展中國家正當權益”。其一,中國積極推動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等國際經濟金融組織的份額與投票權改革,增加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代表性和發言權。這是中國全球治理改革的基本訴求和切入點。其二,推進全球治理規則民主化、法治化,使全球治理體制更加平衡地反映大多數國家的意愿和利益。給予發展中國家更多話語權和決策權,是切實推動全球治理體系民主化的途徑。其三,積極推動G20、金磚機制、上海合作組織、亞投行、新開發銀行等新型國際機制和制度的建設,以此彌補現有國際體系和機構對發展中國家支持力度不夠、南方國家參與度能見度不高的不足,構建合作共贏、共同發展的全球治理新模式。其四,在國際貿易、投資、金融等經濟領域,打恐反恐、疾病防控、氣候變化等非傳統安全領域,網絡、深海、太空、極地等新興領域及周邊區域合作等方面,承擔相稱相應的國際責任,使責權利相平衡,彰顯中國推動全球治理的誠意與作為。可見,中國參與引領全球化和全球治理改革是穩中求進的推動過程,珍視和平發展、維護全球化順利運行是我們的基本策略,同時針對現有體系中不公正不合理的一面,身為大國不能充耳不聞、悶聲發財。推倒重來、另起爐灶是不負責任的顛覆者、破壞者,置身事外、袖手旁觀則是不負責任的逃避者、自保者。“世界那么大,問題那么多,中國不能缺席”,這才是推進全球治理改革的中國式擔當。
3.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是治理的最高目標
從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命運共同體”的概念以來,近幾年,習近平在不同重要場合60多次闡釋關于“命運共同體”的思想。2013年3月,習近平在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演講,第一次在國際場合提出人類生活“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此后,中方將命運共同體理念運用到國際關系及全球治理領域之中。2015年9月,習近平在第七十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時,提出要通過“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諒的伙伴關系”“營造公道正義、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謀求開放創新、包容互惠的發展前景”“促進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構筑尊崇自然、綠色發展的生態體系”,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實際上傳達了中國對全球治理路徑與目標的思索,體現了中國經天緯地的“天下觀”。2017年,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話語繼續深入,輿論普遍認為習近平在聯合國日內瓦總部的講話是對中國全球治理方案的全面闡述——建設一個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這是中國對全球治理的頂層設計,“為構建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體系提供了價值基礎,是符合世界各國人民共同利益的嶄新理念。”
“人類命運共同體”一詞典型體現了中國方案不同于以往西方大國的思路。在全球性問題成堆,恐怖活動愈演愈烈的今天,在國與國關系中尋找最大公約數,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實現合作共贏、共同發展,才是最大的智慧、最高的境界;零和博弈、贏者通吃、唯我獨尊、窮兵黷武、弱肉強食、損人利己、以鄰為壑只能激化矛盾,產生“敵人”,創造出野蠻人反抗野蠻對待的霍布斯世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超越民族宗教和意識形態分歧,立足于全球化時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客觀現實,反映了東方古老文明義利兼顧、王道正直、兼容并包、萬物并育、天下大同的傳統思想,也是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原則的體現,這是它一經提出就迅速得到國際社會認同的原因。2017年2月10日,聯合國社會發展委員會第55屆會議通過“非洲發展新伙伴關系的社會層面”決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首次被寫入聯合國決議中。決議呼吁國際社會本著合作共贏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精神,加強對非洲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持。3月17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關于阿富汗問題的決議強調,應本著合作共贏精神推進地區合作,以有效促進阿富汗及地區安全、穩定和發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3月23日,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第34次會議通過了關于“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和“糧食權”的兩個決議,明確表示要“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是人類命運共同體話語首次載入人權理事會決議,再次彰顯了中國理念對全球治理的巨大貢獻和引領作用。
4.建設“一帶一路”是中國治理方案的現實應用
“一個行動勝過一打綱領”。中國不僅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提出者,更是最有力的踐行者。“一帶一路”就是中國推進全球化、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實踐平臺。然而,這個倡議一出臺,西方學者就先入為主,想當然地將“一帶一路”與美國“二戰”后援助西歐的“馬歇爾計劃”相提并論,這是典型的西方思維炮制出來的西方話語。眾所周知,“馬歇爾計劃”是“二戰”后美國推行霸權主義、經濟上控制歐洲的重要措施,美國通過向17個西歐國家提供130億美元的援助,成功地將這些國家變成美國的經濟附庸并取而代之成為世界經濟中心,進而牢牢地將這些國家捆綁在美國對蘇聯冷戰遏制的戰車上。如何反駁西方學者的觀點?必須得構建自己的話語體系,中國領導人提出的“共商共建共享”“正確義利觀”、互利共贏、開放合作、包容普惠、構建命運共同體等理念從不同方面解釋了“一帶一路”與“馬歇爾計劃”的本質不同。首先,“一帶一路”不是什么設計好的強加在別國身上的“計劃”,而是與沿線國家共商共建共享的倡議,中國首倡,但中國并不大權獨攬、一國“獨奏”,而是旨在聯合各國共同演奏的“交響樂”。其次,“一帶一路”不是控制他國經濟的霸權戰略,而是為讓各國共同受益而提供的國際公共產品。如中國把“一帶一路”與東盟的發展藍圖、東盟國家的項目,以及東盟各國的雙邊、多邊合作機制對接起來,激發了東盟國家的濃厚興趣和積極性。最后,“一帶一路”不是封閉的、排他的后花園,更不是專門對抗某一類國家的爭霸戰略,而是開放、包容、共享的百花園。中國從來沒有劃定“一帶一路”的范圍和界限,“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中,既有智利、阿根廷等拉美國家遠道而來,也有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支持響應,說明了“一帶一路”的開放和包容遠非傳統大國地區性和盟國性制度安排所能比。
同時,中國更以實際行動展現了“一帶一路”與“馬歇爾計劃”的截然不同。自2013年習近平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以來,近4年來已有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積極參與,將不同大洲、不同制度、不同宗教、不同發展程度的國家聯成一體;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絲路基金順利運行,成為全球經濟發展新引擎,使地處內陸的邊緣國家進入了工業化、現代化、全球化的快車道;互聯互通和友好合作,拉近了沿線國家的地理距離和心理距離,切實將這些國家的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一帶一路’在經濟全球化新時代繼承和弘揚了‘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古絲綢之路精神,正在打造中國的新天下觀——四海一家、天下無外,糾正近代以來西方殖民體系以及現今美國霸權體系造成經濟全球化的碎片化、分裂化局面。”“一帶一路”是將物質實力轉化為文化軟實力進而轉化為話語認同的平臺和抓手,通過雙贏合作達到“中國夢”和“亞洲夢”“非洲夢”“亞歐夢”同步實現、相融相通的境界。“‘一帶一路’倡議在許多領域還被當作是美國領導的自由主義秩序的文化替身,因為北京的陸上和海上戰略連接的不僅僅是經濟體,而且是 ‘文明’。它強調在擴展硬實力的同時,也要根據非西方國家的利益調整全球結構。”
作為中國引領新型全球化的實踐平臺與推進全球治理體系改革的現實依托,“一帶一路”也必將成為構建、體現、傳播中國話語的重要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