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雖常說小孩兒幼稚,可在比我們更長的人看來,現在的我們是同一的幼稚,倘有人活到兩百歲,那所有人都成了他的幼稚輩兒。所以幼稚的界分究竟在何處?標準定義為見識,即是見多才能識廣,這是沒法子一蹴而就的,只能通過歲月來積淀,故年長的多半成熟,年輕的自然相對幼稚。
可我想申辯一點的是,幼稚絕非貶義,而成熟也不見得可喜。我們常羨慕于孩子的童真童趣,這是長成后的我們所不能再有的,成熟者都被迫戴上頂頂偽面,無法自拔。你對件事兒看得愈透,想得愈深,只能證明你更怕,更傷,所謂“初生牛犢不怕虎”,小孩兒曉得怕的,興許只有母親的雞毛撣子罷。
所以成熟的造就,正如鍛煉肌肉一般,將瘦弱的細胞撕裂,誕生出新的細胞來,才能越發強韌,而后便有責任去撐起片天,以待弱小者繼進成長。因此成熟一點兒也不有趣,失去了太多可能性,小孩兒于將來的未知,恰恰來自幼稚的可塑性,我們才會把國家未來的棟梁的冀望安在他們身上,倘他們都成了一幫小大人,早早泯滅了童心,那么國家將會失去生長的活力,于是步入衰老。
就我而言,幼稚確有不利的地方,因為寫作的必要,定去感悟、剖析生活,若無些許見識又怎能做到?然而善于發現美的眼睛到底從幼稚中來,作家理應帶點玩世不恭才好,倘什么都想得太深沉,說得太明白,那寫出來的文字總帶點苦味兒,于勸人向上的意義是不好的。
有時我的一刻情緒上頭,不會想太多,直接就落在了筆上,寫得不知所云,稚氣未脫,換作將來的我來看,說不定要被我自己罵一頓,當然,我亦希望未來的我同樣秉持今日的幼稚。我所寫的確是我實實在在的感受,所見與所聞,沒有半點摻假的味道,不似成熟后在文章里多加的調味劑,如今是原生態的鮮味兒。
所以我并不主張成人與年輕人進行見識的比較,因為大家的見識都不能算錯,都是經過眼睛看到,耳朵聽到,而后大腦思考的結果。出于階段的不同,年輕人看不到的某些,恰是成年人所不想看到卻又無法逃避的某些,他們也僅能假裝看不到,可每每行動上要思慮良久,不如年輕人果斷。
然而該社會正有了幼稚與成熟的合理分工,才能穩步前行而不至冒進。年輕人與成人要懂得相互欣賞、稱贊,大家是手心手背的關系,離了誰也不成,年輕人千萬別去輕易羨慕成熟,汲求成熟,相信我,這其間的代價不是一星半點兒;成年人也別老說什么“你長大了就懂了”的話,倒可說上一句“我希望你將來也不要懂”的寬話。
所以大家一起珍惜當下的幼稚罷,趁著“無知者無畏”的時候,去干些“不知者無罪”的事兒,當然,我可不是教唆犯罪,是要積極的,向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