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一
幾個月前,我在自己的工作中遇到了一個很大的咨詢困境,下班后我聯系朵拉,向她尋求支持,一股腦向她傾吐了我心中的困惑和挫敗。對于我來說,朵拉不僅是同行,也是我情如姐妹的同道旅人,我們對人生價值,對生活的意義都有很多彼此認同的想法和感知。她耐心傾聽之后,給了我非常中肯的反饋和有益的視角,并提醒我道:“無論如何,你還是得去幫她找到真我啊!”
朵拉對真我的執著,對人自身力量的篤信,是我們在專業工作中彼此深度認同的基礎。一個活出真我的人是真誠的,這份真誠也流淌于此書的創作中。在東方文化語境下,探討原生家庭的缺陷,直面成長創傷的傷害,探討毒性權威的根源,是一個龐大又艱巨的工程。這種探討,也往往因為當事人自身所背負的傷害印痕,很容易進入兩極化:放眼當代社會的多數原生家庭論調,要不麻木無視,要不偏激抨擊,能做到平和理解、包容接納,并將成長責任勇敢地承擔于自我之上,絕非易事。
身為朋友,我知道朵拉在自我療愈路上也常常和這兩極化的體驗共存,但在此書的創作中,朵拉從始至終都維持了理性,不斷賦權給讀者,將自己的見解和視角平鋪開來,沒有面具,沒有矯揉造作,在真誠之上不乏力量,讀來讓我心生感動。閱讀此書也會一石激起千層浪,因為作者生動有力的文字將裹挾讀者的思緒,帶他們回歸內心世界的柔軟之處。很多真實傷痛或許會因此暴露出來,但好在痛苦本身不可怕,它往往在被理解、被言語化表達后,會讓人感到彼此間的陪伴,獲得心靈的釋放。
探討原生家庭創傷,恢復真我力量去療愈和告別,其本質是拿回個體天生擁有的精神自由。一個人可以自由表達痛苦和拒絕,才能真實體驗幸福和連接;可以自由追求權利,才能完整承擔義務。這讓我想起了盧梭曾在《社會契約理論》中寫道的“卑鄙的靈魂是絕對不會信任偉大人物的,下賤的奴隸則帶著譏諷的神情嘲笑著自由這個名詞”。實際上,精神上的自由并非不為奴隸所渴望,而是奴隸的定義就是一個未曾體驗到自由的人。一個人無法體驗他沒接觸過的東西,其實質是局限,是人的潛力的浪費。知識可以豐富我們的頭腦,而唯有親身的良好體驗才能讓人真心信服,奉為自我人生的座右銘。
正因為親身體驗的價值大過完成療愈的目標,我鼓勵讀者誠實面對自己所處的階段。我們每個人和原生家庭的關系都是不斷變化的,隨著自我的成長,在不同階段會做出不同的關系解讀,擁有不同的心理體驗,而處于不同發展階段的讀者,也會對這本書有著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比如在為讀者賦權,闡述療愈原生家庭創傷是我們的基本權利時,朵拉寫道:“那些勸說我們繼續和父母相處下去的‘好心人’,不會替代我們去承擔與父母相處時的痛苦和折磨,也不會替代我們過充滿著壓力、恐懼甚至危險的生活。如果因為社會環境的壓力,我們忽略了真我的感受,硬著頭皮與父母繼續相處下去,我們便是在把自己重新推進了危險和痛苦的環境中,以犧牲自己的身心健康為代價去迎合世俗的眼光。我們應當意識到,無論在何種生活環境中,我們都享有為自己人生做出選擇的最高權利。”
這樣的語句讀來讓人精神振奮,但讀者若是覺得無法體會,則很難認同,這也是真我這個階段的狀態,人的心理成長也不能快進,只有體驗之后才會凝結為真知。無論是我對自身成長的反思,還是身為心理咨詢師在工作中所獲得的觀察,都說明了同樣的工作,如果在適合的階段做,常會收獲極佳的成長效果。比如一個終于獲得獨立的生活空間和經濟能力的人,開始允許自己體會并表達過往壓抑下去的對父母的不滿和憤怒,既驗證了自我的力量感,確認了自己獲取人格獨立的可能性,也在足夠的心理準備下成功承擔起了表達的后果,那么就是極有意義的療愈工作;反之,若操之過急,無視真我的狀態,不僅無法靠近療愈,還可能造成新的毒性壓力和心理傷害。
在療愈原生家庭創傷這條路上,我們需要做的,就是相信自己和堅定不放棄。要知道當我們在探討原生家庭的時候,就是在探討對于每一個生動鮮活的個體來說,他的心理世界是如何構成的。他內心世界里的情緒、想法、信念、規律、慣性等抽象要素,雖看不到摸不著,卻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個體生活的發展與走向。讀這本書也許很辛苦,療愈原生家庭之傷也許很艱難,但在這條路上,你也將收獲精神和人格成長的豐厚回報。
我相信,這本系統全面,既富于專業性又充滿同理心的書,將為千千萬萬曾經遭受過和正在經歷著原生家庭創傷的人帶來療愈和希望。愿你開卷有益,讀罷也能同我一樣,體驗到朵拉的真摯情誼所帶來的力量,在成長的路上持續前行。
韌心旎
美國心旎性格成長工作室創始人、
首席咨詢師(www.creatsdevelop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