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輯 心靜夢舒

人生三境界

1948年11月28日,豐子愷先生從臺灣抵達廈門,憑吊過弘一大師故居后,即在廈門佛學會作了一次題為《我與弘一法師》的演講,演講中他提出了所謂的“三層樓喻”。之后,又在泉州明倫堂文化界歡迎會上發表以《人生的三個境界》為題的演說。

豐子愷對恩師弘一大師無限敬仰,情深義重,特別對他參透人生,護生弘法的境界欽佩尤佳。在豐子愷看來,能夠爬上三層樓去的人,他們做人很認真,滿足了物質欲、精神欲后還不夠,必須探求人生的究竟。他們視財產子孫為身外之物,視學術文藝是暫時的美景,連自己的身體都是虛幻的存在。為了不做本能的奴隸,他們要追究靈魂的源泉,宇宙的根本。當然,在登上三層樓的人中,有一些是從第一層直接上到第三層的,而有些連第一層都未停留。豐子愷認為,弘一大師是一層一層登上去的。又將做人比作喝酒,酒量小的,喝一杯花雕已經醉了,酒量大的,喝花雕嫌淡,必須喝高粱酒才過癮。文藝好比花雕,宗教好似高粱。他自認為弘一大師酒量大,自己酒量小。由于酒量小,腳力也小,不能追隨大師住在三層樓上,充其量只是勉強爬上二樓的扶梯,向三層樓仰望。這是豐子愷對弘一大師一生最好的寫照。

豐子愷認為弘一大師當時出家,完全出于“腳力大”者對人生追求的自然漸進,是一種人格的完滿和升華。與其說大師的出家是諸種客觀原因造成的,還不如說是主觀性格促就的。這樣說并不完全無視李叔同當時對社會狀況的態度。在那種民族屈辱、內外交困、民不聊生的社會現實面前,有些人遁入空門可能是一種人生幻滅、悲觀厭世的表現。但對有些人,比如李叔同,他并不認為人生是無價值的,相反,在喧囂的塵世之外,仍有積極的追求之所在。李叔同沒有把進佛門視為人生幻滅的標志,他的行為仍是一種超越世俗價值觀的悲壯的追求人生價值的表現。他向往佛教世界的深廣宏大,他在那里找到了屬于自己的而不是別人的歸宿。弘一大師以入世的心態作出世的事情,他不僅嚴于律己,精心修訂了佛門律規,成為律宗一代宗師,而且他悲天憫人,護生護法,愛國愛教,以與豐子愷合著《護生畫集》提倡護生、追求人間和平美好的圖景,以“悲欣交集”四字實現了他大徹大悟的功德圓滿人生,成為中國本土的“釋迦牟尼”。而豐子愷在泉州所做的《人生的三個境界》演講,只是把“三層樓喻”作為“人生的三個境界”的翻版,“人生的三個境界”其實就是“三層樓喻”的延伸或解讀。通過這種境界說,褒揚、贊美弘一大師超凡脫俗、慈悲為懷、大徹大悟的人生境界和無量功德。

晚清學者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一書中最早提出了“三種境界”。他講:“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此等語皆非大詞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釋諸詞,恐晏、歐諸公所不許也。”第一境界,原出自晏殊的《蝶戀花》。王國維以這句話形容學海無涯,只有勇于登高遠望者才能尋找到自己要達到的目標,只有不畏怕孤獨寂寞才能探索有成。這一境界是立志,是下決心,只有具備了這個條件才會有第二、第三境界。第二境界,原出自柳永的《鳳棲梧》。王國維以這句話比喻為了尋求真理或者追求自己的理想,廢寢忘食、夜以繼日,就是累瘦了也不覺得后悔。可概括為一種鍥而不舍的堅毅性格和執著態度。第三境界,原出自辛棄疾的《青玉案》。王國維用這句話比喻經過長期的努力奮斗而無所收獲,正值困惑難以解脫之際,突然獲得成功的心情,乃恍然間由失望到愿望達成的欣喜。

豐子愷“三層樓喻”還是“人生三個境界”都與王國維“三種境界”論有異工同曲之妙。王國維作為學者解析的是成就學問、事業成功的三個階段,而豐子愷所講的境界顯然比王國維更勝一籌,是超越物質、精神層面的人生、生命乃至靈魂的真諦,是釋子所覺悟之“道”,更契合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三重境界。

主站蜘蛛池模板: 湘潭县| 民和| 乐至县| 平乐县| 武威市| 台东县| 晋城| 长乐市| 嵊泗县| 绩溪县| 宜黄县| 绍兴县| 老河口市| 瑞昌市| 屯留县| 屏东市| 广水市| 东明县| 万源市| 泌阳县| 巴彦淖尔市| 夏津县| 桦甸市| 桓仁| 仁寿县| 厦门市| 承德市| 龙川县| 望都县| 利辛县| 嘉鱼县| 贵港市| 南溪县| 永济市| 平度市| 区。| 磐石市| 遂川县| 灵宝市| 揭东县| 易门县|